国学精选 | 二十四史 | 四库全书 | 汉语字典 | 汉语大词典 | 康熙字典 | 说文解字 | 成语词典 | 异体字字典 | 史部 | 子部 | 集部 | 诗部 | 儒部 | 易部 | 艺部 | 医部 | 丛部 | 道部 | 佛部
     搜作品集     搜编撰者      搜卷章节      影印古籍

首页|国学书库|影印古籍|诗词宝典|二十四史|汉语字典|汉语词典|部件查字|书法大师|甲骨文|历史人物|历史典故|年号|姓氏|民族|图书集成|印谱|丛书|中医中药|软件下载

译文|四库全书|全文检索|古籍书目|国学精选|成语词典|康熙字典|说文解字|字形演变|金 文|历史地名|历史事件|官职|知识|对联|石刻墓志|家谱|对联|历史地图|会员中心

首页 > 四库全书 > 四書疑節 > 四書疑節卷五
[005-1a]
  欽定四庫全書

  四書疑節卷五

  元 袁俊翁 撰

  大學

  知止以下曰定静安矣然又曰能慮而后能得何


  此數語雖一貫說来却當分作兩莭㸔知止以下是說
平時所知如此能慮以下是說臨時而行之者如此也
[005-1b]
惟其平日知得所止者當在是則此志有所定向矣志
有定向則心不妄動而能静矣心既能静則吾身隨所
處而安矣曰定曰静曰安皆指未與事接時存諸我者
然也及其事至物来而措諸用者必須詳細思慮而后
得其所止書所謂慮善於動動惟厥時是也先儒嘗謂
知是門時知得慮是到手後須要處置得宜又謂定静
安是未接事時胷次洒然慮是正與事接處對同勘合
此說為得之矣雖然定静安慮得五字是功效次第不
[005-2a]
是工夫莭目定静安三者雖分莭次其實知止后皆容
易進慮能得最是難得何則定静安致知之事也慮得
乃力行之事知之非艱行之惟艱學者不可不勉
知止者知其所止如射者之省其的能得者得其所止
如射者之中其的徒省其的之所在而未至於中其的
亦奚取哉平時於此理知所當止之地則心有定見所
見既定則心不為外物之摇奪所以能静心既静則吾
身隨所處而安如處富貴貧賤患難無往而不自安是
[005-2b]
以定静安三者固為知止之功效而未始見於用也及
其事至物来身與之接必須詳審思慮而后得其所止
之地如平日知為子當孝為臣當忠及事君親時則能
思慮其曲折精微而后得所止矣

  本末終始先後果何所指

  大學有曰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朱
子章句謂明徳為本新民為末知止為始能得為終本
始所先末終所后此結上文兩莭之意言之可謂明矣
[005-3a]
然按經文求之此雖結上文兩莭而亦所以引下文兩
莭其為本末終始先後六者之義皆昭如也何也初言
古之欲明明徳以下明治脩齊正誠知格皆掲逐莭事
目字在上自流遡源以求其本蓋申言事有終始終必
有始也次言物格而后知至以下物知意心身家國天
下皆舉逐項物件字在上自源徂流以明其效蓋申言
物有本末由本而末也以此而論則曰事曰物既有分
别終始本末亦有倫理且先字引下文六個先字後字
[005-3b]
引下文七箇後字尤為明白於此見亦所以引下文兩
莭之意者信矣

  物有本末與格物之物同異

  經曰物有本末又曰致知在格物二物字本無異義自
朱子作章句及或問物有本末則以明徳新民釋之於
致知在格物則又謂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是為事
物之物又非指德與民也然則二物字有異義與吁事
物之物初豈出徳與民之外乎明徳新民之外學者又
[005-4a]
果何事乎朱子章句於格物之下釋曰物猶事也窮至
事物之理欲其極處無不到也是則朱子於格物之物
固明以物猶事也言之矣然朱子語錄嘗謂物與事對
言則事自事物自物獨言物則兼事在其中由此推之
上文物與事對言者物字本止是指徳與民而言事字
則是指其所以明徳新民者而言特物以本末言之不
得不以明徳新民析之也下文專以格物言者則是從
人事上說来正是求所以明徳新民如今日格一物明
[005-4b]
日格一物云者亦只於明德新民上今日窮得比一事
明日窮得那一事豈於明徳新民之外而他有所謂事
哉論至此極則朱子釋二物字初不見有異義也

  經傳言本末者四同歟異歟

  經所謂本末者二皆以先後之序言也本為先而末為
後傳所謂本末者二皆以輕重之倫言也本為重而末
為輕何以言之經曰物有本末釋者謂明徳為本新民
為末是蓋先明徳而後新民也又曰其本亂而末治者
[005-5a]
否矣上文明謂脩身為本是蓋先脩身而後及國家天
下也傳之十章徳者本也財者末也又曰外本内末承
上文言之蓋為治之道以徳為本者在其所當重以財
為末者在其所當輕今也外其本而内其末則失其輕
重之倫矣合而言之本末云者或以先后言或以重輕
言皆不過重者所當先輕者所當后後先輕重一而已
矣大學之道必以知本為務本既舉而末自隨故傳之
四章釋本末者必以此為知本結之良有以夫

[005-5b]
  經何以不曰平天下而曰明明徳於天下

  大學一書先儒嘗以三綱領八條目釋之章㫖固昭如
矣然明明徳一語尤為此書一大統會明明徳者固明
在己之明徳新民者所以明在人之明徳止至善者又
言明在己在人之明徳皆當止於至善也八莭目之中
脩身以上明在己之明徳也齊家以下明在人之明徳
也故經文首舉八莭目謂古之欲明明徳於天下者正
以見下文八莭目皆出於明明徳之事特其間不能不
[005-6a]
微有人己之間耳先儒釋之曰明明徳於天下者使天
下之人皆有以明其明徳斯言葢盡之矣或者疑此不
曰平天下而曰明明徳於天下明明徳乃為己之學於
天下何與焉吁此本無足疑也前言在明明徳者雖曰
明在己之明徳而在人之明徳亦在其中此言明明徳
於天下者正言明在人之明徳也豈特平天下為然哉
治國齊家無非所以明在人之明徳也此乃聖人言外
之意自可以類推己倘使天下之人皆有以明其明徳
[005-6b]
則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矣此雖不以平天下
言而平天下之道實出於此故傳文嘗舉所謂平天下
在治其國者正所以經傳互相備也雖然傳舉平天下
者特舉其致治之效經言明明徳於天下者直舉其出
治之本舉出治之本者其㫖深舉致治之效者其㫖淺
此其為聖人賢人之言與不然聖經先賢傳發之久矣

  八條目何其致知格物物格知至兩語獨異

  古之欲明明徳以下自流遡源以求其本物格而后知
[005-7a]
至以下自源徂流以明其效八條目上下交互莫不兩
易其說然明治脩齊正誠皆以欲言獨於致知則直曰
致而不曰欲治齊脩正誠致皆以欲言獨於格物則直
曰在而不曰先此致知在格物一語為可疑物格意誠
心正身脩家齊國治皆不過易轉一字言之獨於知至
則不仍用此致字而别易此物格而后知至一語為可
疑以愚觀之遡論八條目則致知格物最是第一闗處
故其立言頓挫不曰欲曰先以緩其辭乃一言以蔽之
[005-7b]
曰在參諸傳辭有謂脩身在正其心齊家在脩其身治
國在齊其家平天下在治其國正與此同一語意在字
較之先字意最𦂳切又參諸篇首在明明徳在新民在
止於至善在之云者皆指喫𦂳下工夫處豈徒曰欲曰
先者比哉至若上以致言者未然而欲使之然權而極
之之謂下以至言者已然而出於自然造乎其極之謂
於此足見其上言本而下言效也至於平天下一莭初
言欲明明徳於天下末以天下平言之亦與上文不相
[005-8a]
應葢八條目之效先莫先於知至大莫大於天下平故
於此兩莭特異也究至此極八條目之中先言其本繼
言其效獨於致知格物物格知至兩語逈别此聖人極
力提醒學者處學者不可不勉

  傳釋明明徳引書曰明徳又曰明命何歟

  曰徳曰命本無足疑所疑者二明字有不同耳何則經
所謂明明徳二明字本有二義上一明字是用力使然
之明下一明字是本體自然之明其義固判如也傳内
[005-8b]
所謂命即所謂徳蓋人得此理於天則謂之徳天畀此
理於人則謂之命命外無徳徳外無命其理一而已矣
所謂克明徳克明俊徳及下文總結曰皆自明也此三
明字皆是釋上一明字獨於明命之明乃是釋下一明
字此所謂明命即經所謂明徳也究至此極曰徳曰命
辭雖異而實則同諸明字字雖同而義實異審乎此則
經㫖自粲如矣

  致知格物無傳不知其所謂物與知者何也

[005-9a]
  大學經傳互相發明獨於致知格物之傳不存竟不知
其所謂知者何所知所謂物者又何物邪要之傳既不
存求之經文斯得之矣此物字即經所謂物有本末之
物此知字即經所謂知所先後之知初不待於外求也
物者即天下國家身心意是已知者不過知此平治脩
齊正誠之理而已矣夫豈自此六者之外而别有所謂
物與知哉先儒嘗謂傳有此章而今亡矣或者原無此
章葢亦未可知也

[005-9b]
  傳釋致知格物至於平天下皆兼舉先后而言六
章乃舉誠意何也

  上章釋致知在格物出於朱子所補者姑勿論七章以
下各舉先后兩莭而互言之正以天下之本在國國之
本在家家之本在身而心又為身之主此其身心家國
天下二者皆當相合而不相離也至於誠意一莭經文
雖皆具言先後之序然意者心之所發其所以欲正心
脩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者何莫非出於吾心所發之意
[005-10a]
邪故曾子於此特舉誠其意者毋自欺也末又結之以
故君子必誠其音心朱子嘗謂此章乃誠身之本在初學
尤為當務之急斯言為得之矣雖然六章専釋誠意者
無足辨五章兼辨格物致知者有可疑何則誠意既出
專釋格物致知亦當析言之也愚恐聴訟無訟數語本
在致知傳内先儒特因有此謂知本遂指此以釋本末
要之本末正不必傳也合於四章釋所謂格物五章釋
所謂致其知者如此則正與第六章專釋誠意者相合
[005-10b]
通十章而論之前三章分釋三綱領次三章專釋三條
目后四章兼釋五條目如此則文義各相類而傳釋為
始備矣

  誠意章言小人陽善隂惡而亦以誠於中目之者
何歟

  誠者真實無妄之謂先儒有是言也然以此而論則出
於天理之自然當純乎善而無惡也及即小人而觀之
為善者有實有虚為惡者亦有實有虚豈可專指誠為
[005-11a]
有善而無惡耶特專以善言則可釋之以真實無妄兼
善惡言則但可釋之以真實而未可以無妄言耳朱子
大學章句於誠意云者止釋之曰誠實也其亦有見於
此矣按傳之六章釋誠意兼善惡而論於人心最為切
至初言如好好色如惡惡臭蓋謂好善惡惡之出於誠
也其下申言小人隂惡而陽善㫁之以誠中形外此誠
字蓋指實有是惡於中而不能揜於外也原其立言之
意蓋欲使學者因彼之實有是惡者不容揜則知人之
[005-11b]
實有是善者亦然夫如是則孰不思所以慎其獨而誠
其意邪聖賢君子啓迪學者之意深矣論者安得謂其
陽善隂惡而不當例以誠於中者目之哉竊嘗論之大
學之誠意中庸之誠身同此誠也特中庸之謂誠身者
專以明善言故其於天理也純大學之謂誠意者兼以
善惡言故其於人心也切后之學者要當先於大學之
誠意而省察之然后於中庸之誠身而操存之則誠於
中者無不善形於外者無不美惟學者其勉之

[005-12a]
  經傳先字在字同異徑言明明徳於天下傳言平
天下何歟

  大學八條目具見諸經初則溯言其本次則順言其效
各以先後言之明矣傳之五章釋格物致知者今亾矣
六章專釋誠意與别章例不同七章釋正心脩身八章
釋脩身齊家十章釋治國平天下章首皆以在字易先
字九章釋齊家治國章首雖仍以先言而章末凡兩以
在字易之曰在曰先其義何以異乎吁無以異也以次
[005-12b]
第言則曰先以工大言則曰在經文通舉八者而總言
則逐莭以先字言之辭順而序明傳文各舉二者而專
言則毎事以在字言之辭確而意的學者合經傳而觀
之既知所以循次序又知所以下工夫聖賢淑人之功
大矣至若經文謂欲明明徳於天下者先治其國傳乃
易之以平天下在治其國似有不同然所謂明明徳於
天下者正欲天下之人無有不明其明徳此即所以平
天下也以明明徳言者其事顯以平言者其辭約參而
[005-13a]
求之可也况傳文之曰在曰平者豈傳文創為之說哉
經文挈三綱領於篇首三在字之義為最嚴歴舉八條
目而溯言其本致知在格物蓋亦以在字易先字矣歴
舉八條目而順言其效往往皆易置一字而言之惟明
明徳於天下則易之曰天下平然則傳文此二字之變
易皆已見之經文矣援經證傳夫何疑

  傳之七章八章皆枚舉病證而不及其方何歟

  大學傳之七章釋正心脩身言心有所忿懥恐懼好樂
[005-13b]
憂患則不得其正而不言所以正之之道八章釋脩身
齊家言人之其所親愛賤惡畏敬哀矜敖惰而辟焉而
不言所以脩之之術或者遂疑其枚舉病證而不及其
方學者當何從而用力與吁曷亦考之經文斯得之矣
經曰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誠意即所以為正心之方
也欲脩其身者先正其心正心即所以為脩身之方也
然則誠意所以為正心之方也將何如上章釋誠意揭
必慎其獨二語以為訓乃其要也正心所以為脩身之
[005-14a]
方者將何如上章釋正心揭心不在焉一語以為戒乃
其要也至始論四者之不正五者之或辟正如用藥治
病此特其所忌耳學者誠能用其治病之方而戒其所
當忌如是則意誠而心正心正而身脩皆必然之效也
誠意章末結之以故君子必誠其意正心脩身章末結
之以此謂脩身在正其心一必字與一在字此正指學
者所當用力處

  先儒嘗論大學傳之七八章忿懥等是心與物接時事
[005-14b]
親愛等是身與物接時事是故心與物接則忿懥恐懼
好樂憂患四者不可泥於有身與物接則親愛賤惡畏
敬哀矜敖惰五者不可陷於僻有者何或事未至而先
有所期待或事方来而專有所偏重或事已過而尚有
所留滯此皆所以泥於有也辟者何偏於好而不知其
惡偏於惡而不知其美以曲為直以直為曲此皆所以
陷於辟也論脩身在正心則以四者之有為戒論齊家
在脩身則以五者之辟為戒但各從其病處用力攻之
[005-15a]
是即所以為治病之方矣泥於有之失其失在念慮陷
於辟之失其失在事為先儒謂忿懥之類在心上理㑹
親愛之類在事上理㑹斯言得之學者但於心上省察
而不泥於四者之有則心無不正於事上警省而不陷
於五者之辟則身無不脩脩身正心之方不出乎此究
其要亦惟曰誠之為貴

  傳之八章釋脩身齊家何以皆言正心之事

  按此章親愛賤惡畏敬哀矜敖惰既主於心而皆以辟
[005-15b]
言之誠若專為心發也豈知上章釋正心已謂有所忿
懥恐懼好樂憂患則不得其正矣上章論四者之有皆
止稱一所字是葢指其心與物接時方萌於中者言之
也此章論五者之辟一一稱以之其所是蓋指其身與
物接時已交於外者言之也且此五者之辟殆皆出於
好惡之偏正脩身齊家之大莭目處昔嘗有問朱子曰
大學脩身齊家章而不言脩身何也曰好而不知其惡
惡而不知其美是以好為惡以曲為直可謂之脩身乎
[005-16a]
此数語正論上五者之辟學者要當以此用力以為脩
身之先務可也復何疑哉

  傳之九章首言孝弟慈三者而其下止引書釋慈
而不及孝弟何邪

  大學傳之九章曰孝曰弟曰慈乃齊家之事曰事君曰
事長曰使衆乃成教於國之事正以見齊家者此理教
國者亦此理也於是援康誥如保赤子之說以明立教
之本保赤子慈也如保赤子乃所以使衆也然上文兼
[005-16b]
舉孝弟慈三者而其下止引書釋慈而不及孝弟何邪
蓋人之事親敬兄者乃夫人之良知良能不待申言之
可也然慈愛之心亦非外鑠而有待於强為者故舉未
有學養子而后嫁一語以警發夫人之良心舉一隅可
以三隅反也次章論老老長長恤孤之下亦止引詩以
言民之父母似亦此意論者試參考之

  既曰徳者本也財者末也又曰生財有大道何邪

  古今論財之善未有如大學之書初以徳與財相配而
[005-17a]
言次以財與道相貫而言先后緩急之倫發明殆無餘


  徳財本末之論正言當先徳而后財初非以財為末而
可廢竊詳此章大㫖首言君子先慎乎徳有徳此有人
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有財此有用只此數語可見
其先有徳而后有財也其后所謂生財有大道道即徳
也此言有大道正前所謂有徳是也此言生財正前所
謂有財是也先言有徳而后言有財者自本而徂末也
[005-17b]
先言生財而后言有道者由末而遡本也反覆玩繹㫖
意正互相發初舉財聚民散財散民聚對而論之甚言
財之有係於民者若此乃謂貨悖而入者亦悖而出正
以結上文外本内末之所以失也次舉以財發身以身
發財對而論之甚言財之有係於身者若此乃謂未有
府庫財非其財又結上文生財有道之所以得也合而
論之初則以財配徳而言次則以財貫道而論其實同
一揆耳不寜惟是及其末也又叠以義利互論利即所
[005-18a]
謂財也義即所謂道與德也章末兩言不以利為利以
義為利也即此可以觀大學之所以有徳而后有財生
財之有大道矣不然大易聚人曰財之論何以申之曰
理財正辭禁民為非曰義




[005-18b]



















  四書疑節卷五

关于我们 | 收藏本站 | | 欢迎投稿 | 意见建议
Copyright ©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.
《国学大师》集成古典图书2万种28万卷约24亿字
沪ICP备15009860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