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学精选 | 二十四史 | 四库全书 | 汉语字典 | 汉语大词典 | 康熙字典 | 说文解字 | 成语词典 | 异体字字典 | 史部 | 子部 | 集部 | 诗部 | 儒部 | 易部 | 艺部 | 医部 | 丛部 | 道部 | 佛部
     搜作品集     搜编撰者      搜卷章节      影印古籍

首页|国学书库|影印古籍|诗词宝典|二十四史|汉语字典|汉语词典|部件查字|书法大师|甲骨文|历史人物|历史典故|年号|姓氏|民族|图书集成|印谱|丛书|中医中药|软件下载

译文|四库全书|全文检索|古籍书目|国学精选|成语词典|康熙字典|说文解字|字形演变|金 文|历史地名|历史事件|官职|知识|对联|石刻墓志|家谱|对联|历史地图|会员中心

首页 > 四库全书 > 欽定授時通考 > 欽定授時通考 卷十
[010-1a]
欽定四庫全書
欽定授時通考卷十
 土宜
  物土
尚書禹貢庶土交正
 傳衆土俱得其正謂墳壌壚葉氏夢得曰謂以九土
 相參而辨其等也集傳土者財之自生謂之庶土則
 非特榖土也庶土有等當以髙下名物交相正焉以
[010-1b]
 任土事如周大司徒以土宜之法辨十有二土之名
 物以任土事之類
又咸則三壤
 集傳則品節之也九州榖土又皆品節之以上中下
 三等如周大司徒辨十有二壤之名物以致稼穡之
 類陳氏祥道曰冀州白而壤雍州黄而壤豫州厥土
 惟壌則壤色非一而已壤與墳埴塗泥雖殊而墳埴
 塗泥亦壌中之小别耳此禹貢總言三壤而周官總
[010-2a]
 言十二壤也夏氏允彜曰三壤之中又各有三品復
 有上下錯而總之為三壤禹之法亦密矣
左傳書土田
 注書土地之所宜
辨京陵
 注辨别也絶髙曰京大阜曰陵
表淳鹵
 注淳鹵埆薄之地表之輕其賦稅疏賈逵云淳鹹也
[010-2b]
 說文云鹵西方鹹地也東方謂之斥西方謂之鹵呂
 氏春秋稱魏文侯時吳起為鄴令引漳水以灌田民
 歌之曰決漳水兮灌鄴旁終古斥鹵生稻粱是鹹薄
 之地名爲斥鹵禹貢之海濵廣斥是也
數疆潦
 疏賈逵以疆為疆㯺墝埆之地鄭衆以為疆界内有
 水潦者鄭𤣥云疆㯺經堅者則疆地猶堪種植非水
 潦之類故從鄭衆之說數其疆界有水潦者計數減
[010-3a]
 其租入也
規偃豬
 注偃豬下濕之地規度其受水多少疏豬者停水之
 名偃豬謂偃水為豬故為下濕之地規度其地受水
 多少得使田中之水注之
町原防
 注廣平曰原防隄也隄防間地不得方正如井田别
 為小町畦也疏史㳺急就篇云頃町界畝是町亦頃
[010-3b]
 類故連言之謂廣平為原者因爾雅之文其實此原
 謂隄防之間也釋地於陸陵阿之下云可食者曰原
 孫炎曰可食謂有井田也陸阿山田可種榖者亦曰
 原也謂彼陵阿之間可食之地非廣平也
井衍沃
 注衍沃平美之地則如周禮制以為井田六尺為歩
 歩百為畝畝百為夫九夫爲井疏衍是髙平而美者
 沃是底平而美者皆是良田故如周禮之法制之以
[010-4a]
 為井田賈逵云下平曰衍有漑曰沃所指雖異而俱
 爲良美之田也
公羊傳原者何上平曰原下平曰隰
 注分别之者地勢各有所生原宜粟隰宜麥當教民
 所宜
禮記王制凡居民材必因天地寒煖燥濕
 注使其材藝堪地氣也疏言五方之人其能各殊各
 須順其性氣材藝使堪其地氣也
[010-4b]
周禮天官大宰以九職任萬民一曰三農生九榖
 注三農原隰平地疏鄭司農以三農為平地山澤積
 石曰山水鍾曰澤不生九榖故後鄭不從之也爾雅
 髙平曰原下濕曰隰原及平地可種黍稷之等隰中
 可種稻及梁苽也
又地官大司徒以土㑹之灋辨五地之物生一曰山林
其植物宜皂物二曰川澤其植物宜膏物三曰丘陵其
植物宜覈音/核物四曰墳衍其植物宜莢物五曰原濕其
[010-5a]
植物宜叢物
 注㑹計也以土計貢稅之法因别此五者也積石曰
 山竹木曰林注瀆曰川水鍾曰澤土髙曰丘大阜曰
 陵水涯曰墳下平曰衍髙平曰原下濕曰隰植物凡
 根生者皆是也皂物柞栗之屬今謂柞實為皂斗膏
 當為櫜字之誤蓮芡之實有櫜韜覈物李梅之屬莢
 物薺莢王棘之屬叢物萑葦之屬疏以土地計㑹所
 出貢稅之法貢稅出於五地五地所生不同故以土
[010-5b]
 㑹之法辨之也五地以髙下言山林髙之極川澤下
 之極故以為對也五地之物皆方以類聚物以羣分
 因地氣所感不同故有異也刪翼魏氏校曰五地隨
 氣異形氣行地中人物之生復隨形異禀蓋天氣以
 為父地質以為母子肖母形聖人仰稽天運俯察地
 理以土㑹之法通計所生物何者爲多因而知其土
 之所宜所以通知地利而盡人物之性也
又以土均之法辨五物九等制天下之地征以作民職
[010-6a]
以令地貢以斂財賦以均齊天下之政
 注均平也五物五地之物也九等騂剛赤緹之屬征
 稅也民職民九職也地貢貢地所生謂九榖也財謂
 泉榖賦謂九賦及軍賦
又乃分地職奠音/定地守制地貢而頒職事焉以爲地灋
而待政令
 注分地職分其九職所宜也定地守謂衡麓虞侯之
 屬制地貢謂九職所稅也頒職事者分命使各為其
[010-6b]
 所職之事疏旣授民以上中下地矣此分地職是分
 九職所宜也九職則大宰云三農生九榖是也所宜
 謂若孝經注髙田宜黍稷下田宜稻麥之類是也
人遂人掌邦之野凡治野以土宜教甿稼穡
 疏以土宜教甿稼穡者髙田種黍稷下田種稻麥是
 教之稼穡也
又草人掌土化之法以物地相其宜而為之種
 注土化之法化之使美若汜勝之術也以物地占其
[010-7a]
 形色為之種黄白宜以種禾之屬疏化之使美者謂
 若騂剛用牛糞種化騂剛之地使美如下文所云也
 漢時農書數家汜勝為上故云汜勝之術也黄白宜
 以種禾之屬者鄭依孝經緯援神契而言也
又夏官土方氏辨土宜土化之灋而授任地者
 注土宜謂九榖植穉所宜也土化地之輕重糞種所
 宜用如地官草人所掌之法也任地者載師之屬疏
 授謂以書作法授之
[010-7b]
爾雅釋地下濕曰隰大野曰平廣平曰原髙平曰陸大
陸曰阜大阜曰陵大陵曰阿可食者曰原陂者曰阪下
者曰隰
 疏此釋地髙下不同之名也下濕謂地形卑下而水
 濕者李廵曰土地窊下常沮洳名為隰也大野曰平
 者大野之澤一名平魯有大野是也髙平曰陸大陸
 曰阜大阜曰陵大陵曰阿者李廵曰髙平謂土地豐
 正名為陸土地髙大名為阜最大名為陵陵之大者
[010-8a]
 名阿詩大雅皇矣云無矢我陵我陵我阿是也原阪
 隰三者地形雖有髙下不同皆可種榖給食髙而可
 食者名原詩大雅篤公劉于胥斯原是也陂陀不平
 而可食者名阪詩小雅正月篇瞻彼阪田有菀其特
 是也下平而可食者名隰公羊傳下平曰隰是也
大戴禮子曰平原大藪瞻其草之髙豐茂者草可財也
如艾而夷之其地必宜五榖
孝經援神契黄白土宜禾黒墳宜黍麥赤土宜菽汚泉
[010-8b]
宜稻
古三墳山地險径川地廣平雲地髙林氣地下濕
管子桑麻不植於野五榖不宜其地國之貧也桑麻植
於野五榖宜其地國之富也相髙下視肥墝觀地宜明
詔期前後農夫以時均脩焉使五榖桑麻皆安其處由
田之事也朱長春曰田/田畯之類
又凡地十仞見水者不大潦五尺見水者不大旱
又地道不宜則有飢饉
[010-9a]
又髙下肥磽物有所宜故曰地不一利
又管仲之匡天下也其施七尺
 注施者大尺之名其長七尺
又瀆田悉徙五種無不宜其木宜蚖菕音元/論與杜松其
草宜楚棘見是土也命之曰五施五七三十五尺而至
於泉其水倉其民疆
 注瀆田謂穿溝瀆而漑田悉徙謂其地每年皆須更
 易也五施謂其地深五施每施七尺故五七三十五
[010-9b]
 尺而至於泉也朱長春曰瀆田五施赤壚四施黄唐
 三施斥埴再施黒埴一施五土惟五施者最為土厚
 水深也集韻菕露香草
又赤壚歴疆肥五種無不宜其麻白其布黄其草宜白
茅與雚其木宜赤棠見是土也命之曰四施四七二十
八尺而至於泉其水白而甘其民壽
 注歴疎也彊堅也爾雅雚芄蘭
又黄唐無宜也唯宜黍秫宜縣澤其草宜黍秫與茅其
[010-10a]
木宜櫄椿/同擾桑見是土也命之曰三施三七二十一尺
而至於泉其泉黄而糗流徙
 注唐虛脆也縣澤常宜縣注而澤擾桑柔桑也糗謂
 其水糗糒之氣泉居地中而流故曰流徙
又斥植宜大菽與麥其草宜萯音/婦雚其木宜把見是土
也命之曰再施二七十四尺而至於泉其泉鹹水流徙
又黒埴宜稻麥其草宜萍蓚其木宜白棠見是土也命
之曰一施七尺而至於泉其水黒而苦
[010-10b]
又墳延者六施六七四十二尺而至于泉陜之芳七施
七七四十九尺而至於泉祀陜八施七八五十六尺而
至於泉杜陵九施七九六十三尺而至於泉延陵十施
七十尺而至於泉環陵十一施七十七尺而至於泉蔓
山十二施八十四尺而至於泉付山十三施九十一尺
而至於泉付山白徒十四施九十八尺而至於泉中陵
十五施百五尺而至於泉
又青山十六施百一十二尺而至於泉青龍之所居庚泥
[010-11a]
不可得泉
 注庚續也其處既有青龍居又沙泥相續故不可得
 泉也朱長春曰庚金剛庚泥泥剛也
又赤壌音/敖山十七施百一十九尺而至於泉其下清
商不可得泉
 注清商神怪之名
山白壤十八施百二十六尺而至於泉其下駢石
不可得泉
[010-11b]
 注言有石駢密故不可得泉
又陵山十九施百三十三尺而至於泉其下有灰壤不
可得泉
又髙陵土山二十施百四十尺而至於泉
又山之上命之曰縣泉其地不乾其草如茅與走其木
乃樠鑿之二尺乃至於泉
 注茅走皆草名朱長春曰上文自墳延而至陡山十
 四加不得泉已四矣又一加至十四丈而髙陵土山
[010-12a]
 反不言無泉何也地經曰山之吉者地泉鍾於下靈
 光發於頂故髙山之首多生雲煙降雨澤山上出泉
 謂之天池今名山至髙多有之其旁其側則其脈氣
 所落而結也故為天眼石井珠簾瀑布玉乳玉潭龍
 湫虎跑蛟飛杖錫或天生或人力或神通其泉多有
 名飲之益人冬夏常注大旱不竭上頂氣仰而升故
 得泉淺傍氣在中側氣在下則泉漸深矣
又山之上命之曰復呂其草魚腸與蕕其木乃栁鑿之
[010-12b]
三尺而至於泉山之上命之曰泉英其草蘄白昌其木
乃楊鑿之五尺而至於泉
又山之材其草兢與䉢其木乃格鑿之二七十四尺而
至於泉山之側其草葍與蔞其木乃品榆鑿之三七二
十一尺而至於泉
 注材猶旁也爾雅䉢虞蓼注蓼之生澤者
又凡草土之道各有榖造或髙或下各有草土葉下於
下於莧莧下於蒲蒲下於葦葦下於雚雚下於蔞
[010-13a]
蔞下於荓荓下於蕭蕭下於薜薜下於萑萑下於茅凡
彼草物十有二衰各有所歸
 注榖造謂此地生某草宜某榖造成也葉草名唯生
 葉無茎在之下即鬱也荘周所謂鬱西也
 作蓷茺蔚草也衰謂草上下相重次也
又九州之土為九十物每州有常而物有次羣土之長
是唯五粟五粟之物或赤或青或白或黒或黄五粟五
章五粟之狀淖而不肕剛而不觳不濘車輪不汚手足
[010-13b]
其種大重細重白莖白秀無不宜也五粟之土若在陵
在山在墳在衍其隂其陽盡宜桐柞莫不秀長其榆其
栁其檿其桑其柘其櫟其槐其陽羣木蕃滋數大條直
以長其地其樊俱宜竹箭藻龜楢檀五臭生之薜荔白
芷蘪蕪椒連其泉黄白其人夷姤五粟之土乾而不格
湛而不澤無髙下葆澤以處是謂粟土
 注肕堅也觳薄也濘泥也校謂馨烈之氣夷平也姤
 好也言均善也格謂堅禦也葆澤以處言常潤也
[010-14a]
又粟土之次曰五沃五沃之物或赤或青或白或黄或
黑五沃五物各有異則五沃之狀剽悉橐土蟲易全處
怸剽不白下乃以澤其種大苗細苗赨莖黒秀箭長五
沃之土若在丘在山在陵在岡若在陬陵之陽其左其
右宜彼羣木桐柞枎櫄及彼白梓其梅其杏其桃其李
其秀生莖起其棘其棠其槐其楊其榆其桑其把其枋
羣木數大條直以長其隂則生之楂䔧其陽則安樹之
五麻若髙若下不擇疇所其麻大者如箭如葦大長以
[010-14b]
美其細者如雚如蒸五臭疇生蓮與蘪蕪藁本白芷其
泉白清其人堅勁寡有疥騷終無痟酲五沃之土乾而
不斥湛而不澤無髙下葆澤以處是謂沃土
 注剽堅也怸密也橐土謂其土多竅穴若橐之多竅
 故蟲處之易全也怸剽不白下乃以澤者土旣堅密
 故常潤濕而不乾白此乃葆澤之地也赨即赤也箭
 長謂若竹箭之長也疇隴也痟首疾也酲酒病也斥
 潟鹵也
[010-15a]
又沃土之次曰五位五位之物五色雜英多有異章五
位之狀不塥不灰青怸以菭與苔通/又音墀及其種大葦無細
葦無赨莖白秀五位之土若在岡在陵在墳在衍在丘
在山皆宜竹箭求黽楢檀其山之淺有蘢與斥羣木安
逐條長數丈其桑其松其把其茸種木胥容榆桃栁棟
羣藥安生薑與桔梗小辛大䝉其山之梟多桔符榆其
山之末有箭與苑其山之旁有彼黄䖟及彼白昌山䔧
葦芒羣藥安聚以圍民殃其林其漉其槐其棟其柞其
[010-15b]
榖羣木安逐其泉青黒其人輕直省事少食無髙下葆
澤以處是謂位土
 注塥謂堅不相著也菭地衣也青怸以菭及謂色青
 而細密和菭以相及也求龜竹類蘢斥並草名安和
 易逐競長數謂速長也大䝉藥名梟猶巓也少食言
 其性廉也
又位土之次曰五蘟音/隱五蘟之狀黒土黒菭青怵以肥
芬然若灰其種櫑葛赨莖黄秀恚目其葉若苑以蓄植
[010-16a]
果木不若三土以十分之二是謂蘟土
 注芬然墳起貎恚目謂殻實怒開也苑蘊結也三土
 謂五粟五沃五位言於三土十分已不如其二分餘
 倣此
又蘟土之次曰五壌五壤之狀芬然若澤若屯土其種
大水腸細水腸赨莖黄秀以慈忍水旱無不宜也蓄植
果水不若三土以十分之二是謂壌土
 注屯土言其土得澤則墳起為堆故曰屯土也忍耐
[010-16b]
 也
又壤土之次曰五浮五浮之狀捍然如米以葆澤不離
不坼其種忍蘟忍葉如雚葉以長狐茸黄莖黑秀其粟
大無不宜也蓄殖果木不如三土以十分之二凡上土
三十物種十二物
 注捍堅貎言其土屑細如米也忍蘟草名狐茸言草
 之狀若狐也類篇蘟荵菜名似蕨
又中土曰五怸五怸之狀廩焉如壏咸上聲周/禮通作㯺潤濕以
[010-17a]
處其種大稷細稷赨莖黄秀慈忍水旱細粟如麻蓄殖
果木不若三土以十分之三
 注壏猶彊也朱長春云下有糠以肥此壏與濫同如
 麻言其繁美如麻也
又怸土之次曰五纑音/盧五纑之狀彊力剛堅其種大邯
鄲細邯鄲莖葉如枎音/符櫄其粟大蓄殖果木不若三土
以十分之三
 注邯鄲草名粟大言其粒大也
[010-17b]
又纑土之次曰五壏五壏之狀芬焉若糠以肥其種大
荔小荔青莖黄秀蓄殖果木不若三土以十分之三
 注若糠以肥謂其地色黄而虛
又壏土之次曰五剽五剽之狀華然如芬以脤其種大
秬細秬黒莖青秀蓄殖果木不若三土以十分之四
 注脤謂其地色青紫若脤然秬黒黍也
又剽土之次曰五沙五沙之狀粟焉如屑塵厲其種大
萯細萯白莖青秀以蔓蓄殖果木不如三土以十分之
[010-18a]

 注粟焉如屑塵厲言其地粟碎若屑塵之厲厲踊起
 也
又沙土之次曰五塥五塥之狀果然如僕累不忍水旱
其種大樛把細樛把黒莖黒秀蓄植果木不如三土以
十分之四凡中土三十物種十二物
 注僕附也僕累言其地附著而重累也樛把木名
又下土曰五猶五猶之狀如糞其種大華細華白莖黒
[010-18b]
秀蓄殖果木不如三土以十分之五
 注大華細華草名
又猶土之次曰五之狀如䑕肝其種青梁黒莖
黒秀蓄殖果木不如三土以十分之五
土之次曰五殖五殖之狀甚澤以疏離坼以矅塉
音寂木/借瘠其種雁膳黑實朱跗黄實蓄殖果木不如三土
以十分之六
 注雁膳草名跗花足也
[010-19a]
又五殖之次曰五觳五觳之狀婁婁然不忍水旱其種
大菽細菽多白實蓄殖果木不如三土以十分之六
 注婁婁然疏也
又觳土之次曰五鳬五鳬之狀堅而不骼其種陵稻黒
鵝馬夫蓄殖果木不如三土以十分之七
 注堅而不骼言雖堅不同骨之骼也陵稻陸生稻也
 黒鵝馬夫皆草名
又鳬土之次曰五桀五桀之狀甚鹹以苦其物爲下其
[010-19b]
種白稻長狹蓄殖果木不如三土以十分之七凡下土
三十物其種十二物凡土物九十其種三十六
 注長狹謂稻之形長而狹也
荀子相髙下視肥磽序五種君子不如農人
吕氏春秋厚土則不通薄土則蕃轓而不發壚埴冥
色剛土柔種免耕殺草使農事得
淮南子欲知地道物其樹
 注五土之宜各有所宜種
[010-20a]
説苑山川汚澤陵陸丘阜五土之宜聖王就其勢因其
便不失其性髙者黍中者稷下者秔蒲葦菅蒯之用不
乏麻麥黍粱亦不盡
又農人擇田而田田者擇種而種之豊年必得粟
風俗通阜者茂也言平地隆踊不屬於山陵也部者阜
之類也齊魯之間田中少髙卬名之爲部藪之言厚也
草木魚鱉所以厚養人民與百姓也澤者言其潤澤萬
物以阜民用也陂者繁也言因下鍾水以繁利萬物也
[010-20b]
釋名地者底也其體底下載萬物也易謂之坤坤順也
上順乾也土吐也吐生萬物也已耕者曰田田塡也五
稼塡滿其中也壤瀼也肥濡意也土青曰黎似藜草色
也土黄而細密曰埴埴膩如脂也土赤曰䑕肝似䑕肝
色也土白曰漂漂輕飛散也土黒曰壚壚然解散也
博物志地以名山為輔佐石為之骨川爲之脈草木為
之毛土為之肉三尺以上為糞三尺以下為地
又五土所宜黄白宜種禾黑墳宜麥黍蒼赤宜菽芋下
[010-21a]
泉宜種稻得其宜則利百倍
齊民要術地勢有良薄山澤有異宜
 注山田種強苖以避風霜澤田種弱苖以求華實
又土壌氣脈其類不一肥沃磽确美惡不同黒壤之地
信美矣故肥沃之過不有生土以解之則苗茂而實不
堅磽确之土信惡矣然糞壤滋培則苗蕃秀而實堅栗
後山談叢田理有横有立横土立土不可稻爲其不停
水也
[010-21b]
袁黄寳坻勸農書禹别九州之土色辨為九等葢風行
地上各有方位土性所宜因隨氣化所以九州之土各
有别也然禹亦辨其大槩耳一州之中土脈各異豈惟
一州即一縣之土亦有不齊寳坻縣西北之地白而壤
東南之地黒而塗泥就西北之中髙者白壤而或兼赤
下者青壚就東南之中髙者埴壚下者純塗泥而近海
者則鹹潟而斥鹵此皆地氣之不齊也周禮司稼掌廵
邦野之稼而辨種稑之種周知其名與其所宜地以為
[010-22a]
法而教於邑閭故耕稼得宜而閭閻充實後世此官不
設此政不修而農民狃於故見不察土脈茫昧而種北
方尤甚今吾寳邑髙郷宜麥宜麻宜黍宜榖宜棉花者
悉仍其舊低郷宜薥宜秔宜稗者亦且隨意植之但稗
之入最薄惟初開荒地宜種之鹵氣既盡即當種榖矣
種薥亦不若種秔但開井於隴首旱則每月澆三四次
無不成熟者海濱一帶皆為鹹鹵之地棄而不耕荒蕪
彌目此與黄金於路旁而自傷窮窘者何異哉
[010-22b]
又地利不同有強土有弱土有輕土有重土有𦂳土有
緩土有肥土有瘠土有燥土有濕土有生土有熟土有
寒土有煖土皆湏相其宜而耕治布種之茍失其宜則
徒勞氣力反失其利齊民要術云春地氣通可耕堅硬
強地黒壚土輙磨平其塊以待時所謂強土而弱之也
杏始花輙耕輕土弱土閱數日草生復耕之遇雨又復
耕之土甚輕者以牛羊踐之如此則土強所謂弱土而
強之也𦂳土宜深耕熟耙多耙則土鬆用灰壅之最佳
[010-23a]
𦂳甚用浮沙壅之此𦂳者緩之也緩者曵磟碡重滚壓
之不滚壓則土浮而根虚雨後日炙易萎此土用河泥
壅之最妙此緩者𦂳之也燥土宜遇雨而耕或作圍蓄
水冬間遇雪於上邉風來處起土作障勿使雪從風飛
去使雪融化入土則所種倍收按此是燥/者潤之寒土宜焚草
根壅之寒甚用石灰此寒者煖之也生土則去草宜淨
耕耙宜多此生而熟之也熟土須識代田之法如上年
此一行下種今年須空此一行而以舊時空地種之上
[010-23b]
年此地種黍今年則種稷此熟而生之也肥沃之土不
有生土以觧之則苖茂而實不堅磽确之土得糞壤滋
培則苗蕃秀而實堅栗肥者瘠之瘠者肥之亦一定之
理也孝經援神契曰黄白土宜禾黑土宜麥赤土宜菽
汚泉宜稲北人類以洿下之地爲劣而不知其宜稻惟
不講水田之法故也
又瀕海之地潮水徃來淤泥常積有鹹草叢生此須挑
溝築岸或樹立椿橛以抵潮汛其田形中間髙兩邉下
[010-24a]
不及十數丈即爲小溝百數丈即為中溝千數丈即為
大溝以注雨潦此甜水淡水也其地初種水稗斥鹵旣
盡漸可種稻所謂潟斥鹵兮生稻粱非虚語也
又周禮草人土化之法鄭康成注謂所以糞土者以牛
羊諸骨煑取汁也今固不能分析土性亦無麋鹿貆狐
之骨可用然熟玩此章可以知古人用糞之意騂剛者
色赤而性剛也赤緹者色赤而如緹謂薄也說卦坤為
牛兌為羊牛性前順羊性前逆牛屬土其糞和緩可以
[010-24b]
化剛土羊屬金其糞燥密可以治薄土也墳謂土脈墳
起而柔解也渇澤謂水去而澤乾也墳壤屬陽渇澤屬
隂月令夏至鹿角觧冬至麋角觧鹿陽故遇隂生而角
解蘪隂故遇陽生而角觧今以麋矢化陽土以鹿矢化
隂土也鹹潟鹵也勃壤粉解也鹹鹵之地常濕粉解之
地常乾貆貉屬貆好睡狐好疑貆貪殘之物狐隂媚之
物貪殘者其氣在外故以化濕土隂媚者其氣在内故
以化乾土也埴壚黏黒也輕㸑輕脆也埤雅云犬喜雪
[010-25a]
豕喜雨犬屬火其性輕佻故以化黏土豕屬坎其性負
塗故以化脆土也此可以想古人變化之義矣得其意
而推之則隨土用糞各有攸當也
春明夢餘録湖蕩之間可以水耕者則引水鑿渠髙衍
之地可以陸種者則分經定界
 
 
 
[010-25b]
 
 
 
 
 
 
 
欽定授時通考卷十
关于我们 | 收藏本站 | | 欢迎投稿 | 意见建议
Copyright ©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.
《国学大师》集成古典图书2万种28万卷约24亿字
沪ICP备15009860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