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学精选 | 二十四史 | 四库全书 | 汉语字典 | 汉语大词典 | 康熙字典 | 说文解字 | 成语词典 | 异体字字典 | 史部 | 子部 | 集部 | 诗部 | 儒部 | 易部 | 艺部 | 医部 | 丛部 | 道部 | 佛部
     搜作品集     搜编撰者      搜卷章节      影印古籍

首页|国学书库|影印古籍|诗词宝典|二十四史|汉语字典|汉语词典|部件查字|书法大师|甲骨文|历史人物|历史典故|年号|姓氏|民族|图书集成|印谱|丛书|中医中药|软件下载

译文|四库全书|全文检索|古籍书目|国学精选|成语词典|康熙字典|说文解字|字形演变|金 文|历史地名|历史事件|官职|知识|对联|石刻墓志|家谱|对联|历史地图|会员中心

首页 > 四库全书 > 大學衍義補 > 大學衍義補 卷一百二十七
[127-1a]
欽定四庫全書
 大學衍義補卷一百二十七
             明 丘濬 撰
 治國平天下之要
  嚴武備
   簡閲之教
子曰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就/也兵/也
 朱熹曰教民者教之孝弟忠信之行務農講武之法
[127-1b]
 民知親其上死其長故可以即戎
  臣按先儒謂善人有忠愛惻怛之心而其教人又
  盡本末兼該之法孝弟忠信本也務農亦本也講
  武之法末也本末兼該且必七年而僅可即戎兵
  其可易言哉嗚呼夫以忠良易直之善人而教夫
  孝弟忠信之良民然必七年之乆而後可以即戎
  未至七年猶未可也可者僅可而有所未盡之辭
  後世召募烏合之衆以禦必死之盜賊袵金革之
[127-2a]
  戎夷其敗也宜哉其克有濟者亦幸而已矣
子曰以不教民戰是謂棄之
 朱熹曰以用也言用不教之民以戰必有敗亡之禍
 是棄其民也
 張栻曰所謂教者教之以君臣父子長幼之義使皆
 有親其上死其長之心而又教之以節制如司馬法
 是也若未之教而驅之戰是棄之死地而已矣
  臣按聖人所謂教民者非但教其武技必先教以
[127-2b]
  文事也必使斯民知尊君親上之義然後使之執
  干戈擐甲胄習弓矢以敵王所愾而衛社稷如此
  則心專於内而堅氣奮乎外而果有不戰戰則無
  敵矣
魯欲使慎子為將軍孟子曰不教民而用之謂之殃民
殃民者不容於堯舜之世
 朱熹曰教民者教之禮義使知入事父兄出事長上
 也用之使之戰也
[127-3a]
 輔廣曰能如是而教其民乃可以即戎使之敵愾禦
 侮臨陳之際皆如手足之捍頭目子弟之衛父兄矣
 不然則是陷之於死地也故謂之殃民在堯舜之仁
 政豈容之哉
  臣按孔孟百世文教之宗而言及武事切切以教
  為言由是觀之非獨文有教而武亦有教也名雖
  二而教則一要歸於明民之性全民之生而已然
  必民性明而後其生可全茍不教民而用之孔子
[127-3b]
  謂為棄其民孟子謂為殃其民為上人者平日不
  知所以教民乃一旦驅之以臨鋒鏑則雖不加之
  以斥逐施之以刑戮其實與棄之殃之也何異嗚
  呼為民父母不能生養之福祐之而棄之殃之矧
  又所爭者乃以土地名稱之細故是則孟子所謂
  民賊者也堯舜之世豈容如是之人哉如是之人
  堯舜之世尚不之容矧居堯舜之位臨堯舜之民
  者乃欲自為堯舜之世所不容之人之所為哉
[127-4a]
漢制常以九月都試太守都尉令長丞相㑹都試課殿

東漢制立秋之日自郊禮畢始揚威武斬牲於郊東門
以薦陵廟其儀乘輿御戎路白馬朱鬛躬執弩射牲牲
以鹿麛太宰令謁者各一人載獲車馳駟送陵廟還宫
遣使者齎束帛以賜武官武官肄兵習戰陳之儀斬牲
之禮名曰貙劉兵官皆肄孫呉兵法六十四陳名曰乘

[127-4b]
  臣按漢承秦制三時不講惟十月車駕幸長安水
  南門㑹五營士為八陳進退名曰乘之而東漢所
  肄者乃六十四陳蓋六十四陳即八陳演之為八
  八六十四也所謂貙劉即武帝時太初二年令天
  下五日之膢也膢音劉劉殺也蓋欲習戰陳之法
  先斬牲以為禮也
靈帝中平五年詔發四方兵講武於平樂觀下起大壇
上建十二重五采華蓋髙十丈壇東北為小壇復建九
[127-5a]
重華蓋髙九丈列步兵騎士數萬人結營為陳天子親
出臨軍駐大華蓋下進駐小華蓋下禮畢帝躬擐甲胄
介馬行陳三匝而還
 蓋勲曰先王耀徳不觀兵今冦在逺而設近陳不足
 以昭果毅秪黷武耳
唐制仲冬之月講武於都外前期十有一日所司奏請
講武兵部承詔遂命將帥簡軍士除地為場四出立五
表又别墠地於北廂南向為車駕停觀之處前三日尚
[127-5b]
舎奉御設大次及御座於墠所建旗為和門如方色都
墠之中及四角皆建以五采牙旗旗鼔甲仗威儀悉備
大將以下各有統帥大將被甲乘馬教戰隊之法凡教
為陳少者在前長者在後其還則反之長者持弓矢短
者持戈矛力者持旌旗勇者持鉦鼓刀楯在前行持矟
者次之弓箭為後行旗臥即跪旗舉即起聲鼓即進鳴
金即止講武之日皇帝乘革輅至墠所兵部尚書介胄
乘馬奉引入自都墠北和門至大次在位者皆再拜謁
[127-6a]
者引諸州使人鴻臚引蕃客立於大次四方觀者立於
都墠騎士仗外四周然後講武吹大角三通中軍將各
以鞞令鼓二軍俱擊鼔三鼔有司偃旗步士皆跪大將
立於旗鼓之東西面諸軍將立於其南北面以聽大將
誓左右三軍各長史二人振鐸分循以警衆諸果毅各
以誓詞告其所部遂聲鼔有司舉旗士衆皆起騎從皆
行及表擊鉦騎從乃止又擊三鼓有司偃旗士衆皆跪
又擊鼔有司舉旗士衆皆起騎驟徒趨及表乃止東軍
[127-6b]
一鼔舉青旗為直陳西軍亦鼔舉白旗為方陳以應之
次南軍亦鼔舉赤旗為銳陳東軍亦鼔舉黑旗為曲陳
以應之次東軍鼔而舉黄旗為圜陳西軍亦鼓而舉青
旗為直陳以應之次西軍鼔而舉白旗為方陳東軍亦
鼔而舉赤旗為銳陳以應之次東軍鼓而舉黑旗為曲
陳西軍亦鼔而舉黄旗為圜陳以應之凡軍先舉者為
客後舉者為主從五行相勝之法為陳以應之每變陳
二軍各選刀楯士五十人挑戰第一第二挑戰迭為勇
[127-7a]
怯之狀第三挑戰為敵均之勢第四第五挑戰為勝敗
之形每將變陳先鼓而為直陳然後變從餘陳之法五
陳畢兩軍俱為直陳又擊三鼓有司偃旗士衆皆跪又
聲鼔舉旗士衆皆起騎馳徒走左右軍俱至中表相擬
擊而還每退至一行表跪起如前遂復其初侍中跪奏
請觀騎軍騎軍皆如步軍之法每軍各八騎挑戰五陳
畢大擊鼔而前盤馬相擬擊而罷遂投旅侍中奏禮畢
乃還
[127-7b]
  臣按教閱之法備於周禮在春夏有振旅茇舎之
  制在秋冬有治兵大閱之制中春振旅王執路鼔
  中秋治兵王載太常蓋一嵗四時之教天子再臨
  焉文武無二道六禮之中軍居其一我國家凡百
  禮制皆循古典獨於軍禮所謂簡衆講武者缺焉
  嵗時雖有教閱然止是命將肄習坐作進退之節
  而車駕不親臨焉請下禮官講究周禮及漢唐宋
  遺制本開元禮儀注而増損之以為一代講武之
[127-8a]
  禮每嵗冬月一行焉以復古禮以講武事以作士
  氣以備一代之制
每嵗季冬折衝都尉率五校兵馬之在府者置左右二
校尉位相距百步每校為步隊十騎隊一皆卷矟幡展
刃旗散立以俟角手吹大角一通諸校皆斂人騎為隊
二通偃旗矟解幡三通旗矟舉左右校擊鼔二校之人
合譟而進右校擊鉦隊少却左校進逐至右校立所左
校擊鉦少却右校逐至左校立所右校復擊鉦隊還左
[127-8b]
校復薄戰皆擊鉦隊各還大角復鳴一通皆卷幡攝矢
弛弓匣刃二通旗矟舉隊皆進三通左右校皆引還是
日也因縱獵獲各入其人
  臣按此唐府軍教閱之法
𤣥宗先天二年十月講武於驪山之下徴兵二十萬列
大陳於長川坐作進退以金鼔之聲節之帝親擐戎服
持大鎗立於陳前以虧失軍容坐兵部尚書郭元振於
纛下將斬之宰臣跪於馬前諫曰元振推戴上皇有大
[127-9a]
功雖違軍令不可加刑乃舎之流新州給事中知禮儀
事唐紹以草軍儀有失斬之衆以元帥及禮官得罪諸
節度頗亦失序惟左軍節度薛納及解琬軍不動上令
輕騎召納等至軍門不得入禮畢特加慰勞
開元八年八月敕四方雖安不可忘戰故周禮以軍禁
糾邦國以蒐狩習戎旅不教人戰是謂棄之宜差使於
兩京及諸州簡取十萬人務求灼然驍勇不須限以蕃
漢皆放番役差科惟令團伍教練辨其旗物簡其車徒
[127-9b]
習攻取進退之方陳威儀貴賤之等俾少長有禮疾徐
有節將以伐叛懐服保大定功協於師貞以𢎞武備
  臣按唐𤣥宗嗣位未乆即行講武其後又詔兩京
  諸州簡選教練其不忘武備有如此者
宋太祖建隆二年十一月講武於近郊六軍之容甚盛
帝每御講武殿親臨教閱其法刻木為箭鏃裹以氊罽
命强者兩兩相射避即捶之取其不避者又以木梃為
馬檛施諸韋矟俾馳騎相擊取其尤勝者各分等級以
[127-10a]
遷𨽻之自是師旅皆精銳
太宗太平興國二年詔築講武堂於西郊九月大閱上
與從官登而觀焉是冬又觀飛山兵射連弩發機石於
臺下又淳化五年八月召天武士卒教射於殿庭弓力
有至石三斗以引强平射者為上等艱於引滿者别為
一等其諸淺軟者又為一等各量其材力而遷𨽻之至
道元年又閱禁旅有挽强至一石五斗連三十發而有
餘力又令騎兵步兵各數百東西列陳挽彊彀弩視其
[127-10b]
進退發矢如一容止中節上曰此殿庭間數百人耳猶
兵威可觀况堂堂之陳數萬成列者乎
  臣按宋之太祖太宗起自兵間故知武事不可弛
  而為講校如此
太宗選軍中勇士教以劒舞皆能擲劒凌空繞身承接
妙捷如神每契丹使至賜宴乃出以示之凡數百輩袒
裼鼔譟挺刃而入各獻其技霜鋒雪鍔飛躍滿空及親
征太原巡城耀武必令劒舞前導觀者神聳
[127-11a]
  臣按秦人以講武為角觝之戲則太宗此舉不為
  無所本也是雖非三代之制然亦足以懾伏外夷
  使彼知我中國之人亦有如此巧捷之技能不敢
  自恃其猛鷙而輕我中國也後世所謂角觝之戲
  日巧一日其間有妙捷如神者非積以嵗月之乆
  演試之勤不能造其極如此也習成之後止以資
  人笑樂顧於訓練軍伍之法茍應故事有同兒戲
  是以真為假而以假為真也今日操練軍士誠使
[127-11b]
  馳馬擊刺者皆能如優人之角觝每遇外夷朝貢
  燕享之際出以示之使彼目眩而神聳是亦不戰
  而屈人之兵之一計
真宗咸平二年大閲諸軍詔有司擇地於含暉門外之
東武村為廣場憑髙為臺臺上設屋搆行宫其夜三鼓
殿前侍衛馬步諸軍分出諸門詰旦帝乘馬從官竝戎
服至行宫諸軍陳於臺前左右相向步騎交屬亙二十
里諸班衛士翼從於後有司奏成列帝升臺東向御戎
[127-12a]
帳召從臣坐觀之殿前都指揮使執五方旗以節進退
又於兩陳中起候臺相望使人執旗如臺上之數以相
應初舉黄旗諸軍旅拜舉赤旗則騎進舉青旗則步進
每旗動則鼔駴士譟聲震百里外皆三挑乃退次舉白
旗諸軍復再拜呼萬嵗有司奏陳堅而整士勇而厲欲
再舉詔止之遂舉黑旗以振旅
仁宗康定元年帝御便殿閲諸軍陳法言者謂諸軍止
教坐作進退雖整肅可觀然臨敵難用請自今遣官閲
[127-12b]
陳畢令解鐙以弩弓射營置弓三等自一石至八斗弩
四等自二石八斗至二石五斗以次閲習詔行之陜西
河東河北路是嵗詔教士不袵金甲緩急不足以應敵
自今諸軍各予鎧甲十馬甲五令迭披帶又命諸軍班
聽習雜武技勿輒禁止
  臣按議者謂諸軍止教坐作進退雖整肅可觀臨
  敵難用可謂切中教閲之弊夫戰必用兵而五兵
  皆莫利於弓矢故操練以弓矢為大用請凡軍士
[127-13a]
  各執一器如鎗刀之類然皆必兼以弓矢焉是則
  長短之兵各具於一人矣每月三操之際而以一
  日專習長兵校其能否髙下以為賞罰必全軍皆
  善射之人則可以無敵於天下矣又人情由難及
  易易由輕入重難今之操兵者往往不擐甲而輕
  衣而所執之兵又用輕物代之一日遇敵驟加以
  厚甲重器必至於顛躓矣此亦操兵者之所當知
种世衡知環州課吏民射有過失射中則釋其罪有辭
[127-13b]
某事請某事輒因中否而予奪之人人自厲皆精於射
自是數年敵不近環境
仁宗時賦近畿户出馬備邊民以為病沈括言北地多
馬而人習騎戰猶中國之工彊弩也今舎我之長技强
所不能何以取勝又邊人習兵惟以挽彊定最而未必
貫革謂宜以射逺入堅為法
呉玠論所以制勝金人之䇿謂金人弓矢不若中國之
勁利中國士卒不及金人之堅耐吾常以長技洞重甲
[127-14a]
於數百步外則其衝突固不能相及
  臣按自古以弓弩為中國之長技古之名將所以
  守邊禦敵者往往以是取勝載之史冊可考也沈
  括謂舎我之長技强所不能何以取勝呉玠謂常
  以長技洞重甲於數百步外使其衝突不能相及
  觀二人言則知中國技之所長者誠在於射然非
  教之有素而激勸之有方則亦不能使之射逺入
  堅而洞重甲也請以常時教閱之外許邊將用种
[127-14b]
  世衡課吏民射法於過失之輕者差役之冗者以
  射中否為賞罰操縱則人人自勵皆精於射而中
  國之兵無敵於天下矣
張方平言於仁宗曰臣聞太祖訓齊諸軍法制甚嚴軍
人不得衣皁豈有紅紫之服葱韭不得入營門豈知魚
肉之味每請月糧時營在城西者即於城東支營在城
東者即於城西給之須令自負以勞役之今則異矣臣
甞入朝見諸軍帥從卒一例新紫羅衫紅羅把肚白綾
[127-15a]
袴絲鞋青紗帽拖長紳帶鮮華爛然計其所受廪給不
足一身之費若有妻子爭得不飢寒此軍情所以易動

  臣按軍情所以易動者由其無恒心也何也蓋上
  之所以給予之者有限而下之所以用度者不貲
  用度不貲則衣食不給衣食不給則無恒心矣用
  無恒心之人以待不可測之變欲保其臨事不變
  難矣宋太祖起自戎伍熟知軍情所以訓齊之者
[127-15b]
  其嚴如此然不得衣紅紫可也而亦不許衣皁及
  葱韭不得入營門則甚矣無故不許羣飲可也
歐陽修言於仁宗曰數年以來㸃兵不絶然有㸃兵之
虚名而無得兵之實數新集之兵所在教習追呼上下
民不安居主教者非將領之才所教者無旗鼔之節往
來州縣愁嘆嗷嗷既多多病小怯之人又無訓齊精練
之法此有教兵之虚名而無訓兵之實藝也
  臣按修此言切中時弊
[127-16a]
神宗元豐三年詔樞密院曰唐李靖兵法世無全書又
官號物名稱謂不同武人將佐多不能通其意今樞密
院檢詳官校正分類解釋令今可行
 朱熹曰陳者定也八陳圖中有奇正前面雖未整猝
 然遇敵次列便已成正軍矣又曰大凡有兵須有陳
 不成有許多兵馬相戰鬬只滚作一團排作一行必
 須左右前後部伍行陳各有條理方得
  臣按行軍不可無陳而陳法必有據依自昔以來
[127-16b]
  所傳者雖多然皆以八陳圖為得其法說者謂八
  陳始於黄帝用之以破蚩尤於涿鹿諸葛亮造八
  陳圖於魚腹平沙之上壘石為八行桓温見之曰
  此常山蛇勢也文武皆莫能識之此即九軍陳法
  隋韓擒虎得其法以授李靖靖為六花陳以變九
  軍之法大抵八陳即九軍九軍者六陳也宋蔡元
  定為八陳圖說朱子謂其分開方圖陳法不相混
  雜亦有取而又甞與之論陳法元定曰譬如一箇
[127-17a]
  十分雄壯人與一箇四五分人厮打雄壯的只有
  力四五分的却識相打法對副雄壯的更不費力
  只指㸃將去這見得八陳之法有以寡敵衆之理
  由此言觀之則訓練之間不可不知古人陳法也
  明矣
哲宗元祐元年司諫蘇轍言諸道禁軍日夜按習武藝
將兵皆蚤晩兩教新募之士或終日不得休息今平居
無事朝夕虐之以教閱使無遺力以治生事衣食殫盡
[127-17b]
憔悴無聊緩急安得其死請使禁軍除新募未習之兵
其餘止一教朝請郎任公裕言軍中誦習新法愚懵者
頗以為苦夫射志於中而擊刺格鬬期於勝豈必盡能
如法
  臣按軍士之所以善戰非但熟於技亦必養其力
  非但養其力亦必得其心茍於無事之時未戰而
  先失其心耗其力一旦驅之以禦敵心不在焉而
  氣力不足以繼之彼雖熟於技而精於藝而不為
[127-18a]
  吾用用之而不盡其心亦安能成功哉本朝之制
  每月三操而於極寒極暑之候皆停焉其為法也
  可謂得中矣
蘇轍進䇿於其君有所謂安萬民者其别曰教戰守有
所謂訓兵旅者其别曰倡勇敢教戰守之䇿曰生民之
患在乎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勞此其患不見於
今而將見於他日今不為之計其後將有所不可救者
昔者先王知兵之不可去也是故天下雖平不敢忘戰
[127-18b]
秋冬之隙致民田獵以講武教之以進退坐作之方使
其耳目習於鐘鼓旌旗之間而不亂使其心志安於斬
刈殺伐之際而不懾是以雖有盜賊之變而民不至於
驚潰及至後世以去兵為王者之盛節天下既定則卷
甲而藏之數十年之後甲兵頓弊而人民日以安於佚
樂卒有盜賊之警則相與恐懼訛言不戰而走開元天
寶之際天下豈不大治惟其民安於太平之樂豢於游
戲酒食之間其剛心勇氣消耗鈍眊痿蹷而不復振是
[127-19a]
以區區之禄山一出而乘之四方之民獸奔鳥竄乞為
囚虜之不暇天下分裂而唐室因以微矣且夫天下固
有意外之患也愚者見四方之無事則以為變故無自
而有此亦不然矣天下固不免於用兵所不可知者有
遲速逺近而要以不能免也臣欲使士大夫尊尚武勇
講習兵法庶人之在官者教以行陳之節役民之司盜
者授以擊刺之術每嵗終則聚於郡府如古都試之法
有勝負有賞罰而行之既乆則又以軍法從事然議者
[127-19b]
必以為無故而動民又撓以軍法則民將不安而臣以
為此所以安民也天下果未能去兵則其一旦將以不
教之民而驅之戰夫無故而動民雖有小怨然孰與夫
 旦之危哉
  臣按蘇氏之策欲無事之時士大夫皆尚武勇習
  兵法教庶人之在官者以行陳之節役民之司盜
  者以擊刺之術嵗終試之較其勝負以為賞罰一
  旦有事免以不教之民而驅之戰臣竊以謂今天
[127-20a]
  下州郡凡要害處皆設衛所以養列屯坐食之官
  軍以為民衛民既出賦稅以衣食之而又使之執
  干戈以從事乎軍旅則民有辭矣然則今日官軍
  之外民兵不可用歟曰有事之秋禍變有必至之
  理彼此同之於此教而用之非但為國亦以為民
  也彼又將何辭乎不得已什伍之以協助官軍事
  已即休可也
蘇軾倡勇敢之䇿曰戰以勇為主以氣為決天子無皆
[127-20b]
勇之將而將軍無皆勇之士是故致勇有術致勇莫先
乎倡倡莫善乎私均是人也皆食其食皆任其事天下
有急而有一人焉奮而爭先而致其死則翻然者衆矣
弓矢相及劒盾相交勝負之勢未有所決而三軍之士
屬目於一夫之先登則勃然者相繼矣諺曰一人善射
百夫決拾茍有以發之及其翻然勃然之間而用其鋒
是之謂倡倡莫善乎私天下之人怯者居其百勇者居
其一是勇者難得也捐其妻子棄其身以蹈白刃是勇
[127-21a]
者難能也以難得之人行難能之事此必有難報之恩
者矣天子必有所私之將將軍必有所私之士視其勇
者而隂厚之人之有異材者雖未有功而其心莫不自
異自異而上不異之則緩急不可望其為倡故凡緩急
而肯為倡者必其上之所異也
  臣按蘇軾此言真得夫激勸用人之道但其所謂
  視其勇者而隂厚之隂之為言豈王道蕩蕩光明
  正大之謂哉臣竊以為其言雖不能無偏而其䇿
[127-21b]
  則為甚善請如宋人廂禁軍之制分軍為二等擇
  其一等强壯精銳者以為正軍以備征戰之用其
  次者以為副軍以應工作之役軍士每月支糧一
  石其正軍全支副軍每名減其二斗有役則否積
  其減下之數以為賞費軍士有材力過人試合式
  者定為賞格如射十矢中八矢者為上五矢以上
  者為中則賞之三四矢者為平不賞不及二矢者
  有罰合格者月支加米三斗或五斗其他技能以
[127-22a]
  此為凖用蘇氏之䇿校其技能而賞以倡之得賞
  者既以自負惟恐一旦不得賞不徒失利而且為
  人所訾而益致其操習之功彼不得賞者遇有緩
  急則責之曰爾平日受厚賞今日正爾報効之秋
  雖欲隨衆退避不可得已如是則軍士之中有才
  者為上所用有勇者為上所私緩急之際必有為
  衆人之倡者矣
胡寅言於髙宗曰減汰其疲老病弱升擇其壯健驍勇
[127-22b]
分屯在所置營房以安其家室聚粟帛以足其衣食選
衆所畏信者以董其部伍申明階級之制以變其驕恣
悍悖之習然後被之以精甲付之以利器進戰獲酋人
則厚賞死則恤其妻孥退潰則誅其身降敵則戮其族
令在必行分毫不貸者乃治軍之實也無所别擇一切
安養姑息之惟恐一夫變色不悦幸無事則曰大幸矣
教習擊刺有如聚戲紀律蕩然雖其將帥不敢自保者
為治軍之虚文也
[127-23a]
  臣按寅所言治軍虚實非但一時事也人君以誠
  為治凡事皆然而於治軍旅尤不可務虚文而不
  崇實效
孝宗淳熙十四年樞密同知趙雄奏昨日大閲車甲鮮
明紀律嚴整十萬之衆一一少壯上曰前此虞允文行
揀汰之法其初謗議紛然今諸軍皆無老弱乃見成效
雄奏凡造事之初衆口難一惟聖明不惑乃能集事
  臣按人君惟不惑於羣議乃能成事况軍旅之事
[127-23b]
  尤難於逆料遙度往往有意外之變報復之禍人
  臣非真有為國之心者不敢建議自非上人持志
  之堅見理之的臨事之斷而不為羣議所移動者
  鮮矣趙雄謂造事之初衆口難一惟聖明不惑乃
  能集事豈但揀汰一事然哉
    以上論簡閱之教下/
 
 大學衍義補卷一百二十七
关于我们 | 收藏本站 | | 欢迎投稿 | 意见建议
Copyright ©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.
《国学大师》集成古典图书2万种28万卷约24亿字
沪ICP备15009860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