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学精选 | 二十四史 | 四库全书 | 汉语字典 | 汉语大词典 | 康熙字典 | 说文解字 | 成语词典 | 异体字字典 | 史部 | 子部 | 集部 | 诗部 | 儒部 | 易部 | 艺部 | 医部 | 丛部 | 道部 | 佛部
     搜作品集     搜编撰者      搜卷章节      影印古籍

首页|国学书库|影印古籍|诗词宝典|二十四史|汉语字典|汉语词典|部件查字|书法大师|甲骨文|历史人物|历史典故|年号|姓氏|民族|图书集成|印谱|丛书|中医中药|软件下载

译文|四库全书|全文检索|古籍书目|国学精选|成语词典|康熙字典|说文解字|字形演变|金 文|历史地名|历史事件|官职|知识|对联|石刻墓志|家谱|对联|历史地图|会员中心

首页 > 四库全书 > 大學衍義補 > 大學衍義補 卷九十五
[095-1a]
欽定四庫全書
 大學衍義補卷九十五
             明 丘濬 撰
 治國平天下之要
  備規制
   權量之謹
舜典同律度量衡
 孔頴達曰律者候氣之管而度量衡三者法制皆出
[095-1b]
 於律度有丈尺量有斛斗衡有斤兩皆取法於律
 蔡沈曰律謂十二律六為律六為呂凡十二管皆徑
 三分有竒空圍九分而黄鐘之長九寸既以之制樂
 而節聲音又以之審度而度長短則九十分黄鐘之
 長一為一分十分為寸十寸為尺十尺為丈十丈為
 引以之審量而量多少則黄鐘之管其容子榖秬黍
 中者一千二百以為龠而十當作/合龠為合十合為升
 十升為斗十斗為斛以之平衡而權輕重則黄鐘之
[095-2a]
 龠所容千二百黍其重十二銖兩龠則二十四銖為
 兩十六兩為斤三十斤為鈞四鈞為石此黄鐘所以
 為萬事根本諸侯之國其有不一者則審而同之也
  臣按律者候氣之管所以作樂者也而度量衡用
  以度長短量多寡稱輕重所用與律不同而帝世
  巡守所至同律而必及於度量衡何哉蓋以度量
  衡皆受法於律於此審之三者之法制皆與律同
  斯為同矣誠以是三物者其分寸龠合銖兩皆起
[095-2b]
  於黄鐘而與候氣之律同出於一按律固可以制
  度量衡而考度量衡亦可以制律此聖人制律而
  及度量衡之本意也然聖人不徒因律而作樂而
  用之於郊廟朝廷之上而又頒之於下使天下之
  人用之以為造作出納交易之則焉其作於上也
  有常制其頒於下也有定法茍下之所用者與上
  之所頒者不同則上取於下者當短者或長當少
  者或多當輕者或重下輸於上者當長者或短當
[095-3a]
  多者或少當重者或輕下虧於民上損於官操執
  者有增減之弊交易者有欺詐之害監守出納者
  有侵尅賠償之患其所關係盖亦不小也是雖唐
  虞之世民淳俗厚帝王為治尚不之遺而况後世
  民偽日滋之時乎乞勑所司每正嵗申明舊制自
  朝廷始先校在官之尺量斗斛權衡使凡收受民
  間租税噐物不許過則又於凡市場交易之處懸
  掛則様以為民式在内京尹及五城兵馬司官在
[095-3b]
  外府州縣官每月一次校勘憲臣出巡所至必令
  所司具式呈騐公私所用有不如式者坐其所司
  及所造所用之人是亦王政之一端也
五子之歌曰明明我祖禹/也萬邦之君有典有則貽遺/也
子孫關通/也石和平/也鈞王府則有
 蔡沈曰典則治世之典章法度也百二十斤為石三
 十斤為鈞鈞與石五權之最重者也關通以見彼此
 通同無折閱之意和平以見人情兩平無乖爭之意
[095-4a]
 言禹以明明之德君臨天下典則法度所以貽後世
 者如此至於鈞石之設所以一天下之輕重而立民
 信者王府亦有之其為子孫後世慮可謂詳且逺矣
  臣按聖人本律作噐以一天下者非止一鈞石也
  而五子所歌舉大禹所貽之典則止言鈞石而不
  及其他何哉先儒謂法度之制始於權權與物鈞
  而生衡衡運生規規圓生矩矩方生繩繩直生準
  是權衡者又法度之所出也故以鈞石言之嗟夫
[095-4b]
  萬物之輕重取信於權衡五權之輕重歸極於鈞
  石是雖一噐之設而與太宰所掌之六典八則同
  為祖宗之所敷遺承主噐而出治者烏可荒墜先
  祖之緒哉
周禮内宰凡建國佐后立市陳其貨賄出其度量
合方氏掌達天下之道路同其數噐壹其度量
大行人王之所以撫邦國諸侯者十有一嵗同度量同
數噐
[095-5a]
  臣按三代盛時所以制度量以定長短多寡以取
  信於天下者非但王府則有凡諸侯之國道路之
  間莫不有焉天子時巡則自用以一侯國之制非
  時巡之嵗則又設官以一市井道路之制焉是以
  當是之時一噐之設一物之用莫不合於王度而
  無有異同否則非但不可行且有罪也此天下所
  以一統也歟
典瑞璧羡以起度
[095-5b]
玉人璧羡度尺好璧孔/也三寸以為度
 鄭𤣥曰羡者不圓之貌盖廣徑八寸袤八尺以起度
 蔡元定曰按爾雅肉倍好謂之璧羡延也此璧本圜
 徑九寸好三寸肉六寸而裁其兩旁各半寸以益上
 下也其好三寸所以為璧也裁其兩旁以益上下所
 以為羡也袤十寸廣八寸所以為度尺也以為度者
 以為長短之度也則周家十寸八寸皆為尺矣陳氏
 言以十寸之尺起度則十尺為丈十丈為引以八寸
[095-6a]
 之尺起度則八尺為尋倍尋為常
 王昭禹曰夫度在禮則起於璧羨在樂則起於黄鐘
 之長先王以為度之不存則禮樂之文熄故作璧羡
 使天下有考焉
  臣按班固漢志度之九十分黄鐘之長一為一分十分
  為寸十寸為尺十尺為丈十丈為引孫子算術蠶所吐
  絲為忽十忽為一絲十絲為一毫十毫為一釐十釐為
  一分十分為一寸十寸為一尺十尺為一丈則尺固當
[095-6b]
  以十寸為正矧天地之數生於一而成于十十者天地
  之足數也以是為度以定萬物之長短豈非一定之理
  中正之道哉璧羡既起十以為丈引又起八以為尋常
  則非一定矣設欲用八去其十之二是則八也又何
  用别為之制哉臣愚以為璧羡雖古人之制然宜於
  古而未必宜於今也請凡今世所用之尺壹以人身
  為則謹考許慎説文寸十分也人手卻一寸動□謂
  之寸口十分為寸則十寸為尺也宜敇有司考定古
[095-7a]
  法凡寸以中人手為準鑄銅為式以頒行天下凡
  所謂八寸六寸之尺雖古有其制皆不得行焉則
  用度者有定凖製造者有成法矣或曰人之手有
  短長體有肥瘠烏可據以為定哉曰自古制度者
  或以絫黍或以絲忽地之生黍豈皆無大小蠶之
  吐絲豈皆無粗細何獨致疑於人身哉且身則人
  人有之隨在而在擬寸以指擬尺以手雖不中不
  逺矣
[095-7b]
㮚氏為量改煎煉/也金錫則不耗不復/減耗不耗然後權之權
之然後凖水/平之凖之然後量量以/黍之量之以為鬴容六/斗四
升/深尺内方尺而圜其外其實一鬴其臋一寸其實一
四寸/為豆其耳三寸其實一升兩龠為合/四合為升重一鈞三十/斤
聲中黄鐘之宫槩所以/為平而不税不征/其税其銘曰時是/也文/德
之/君思索思索以/求其理允臻其極嘉量既成以觀四國永啟厥
後兹噐維則
 王昭禹曰量之為噐内方而外圜則天地之象也其
[095-8a]
 臋一寸其耳三寸則隂陽竒耦之義也其重一鈞則
 權衡之法寓焉其聲中黄鐘則律呂之法寓焉夫黄
 鐘為律之本而宫為五聲之綱量之所制其本起於
 黄鐘之龠其成也聲又復中於黄鐘之宫豈非以天
 下之法於此乎出而五則之法於此乎成歟非特此
 也宫於五行為土於五常為信則以量為法則之主
 且以立信於天下也惟其立信於天下故與天下為
 公平而不敢私焉
[095-8b]
 鄭敬仲曰量之為物其粗則寓於規矩法度之末而
 其妙極於天下之精㣲盖出於時文之思索而歸諸
 大中至正之道民所取中而芘者也雖童子適市莫
 之或欺矣出之以内宰掌之以司市一之以合方氏
 同之以行人凡以觀四國也舜之巡守所以同度量
 而孔子亦曰謹權量四方之政行焉五子之歌曰明
 明我祖萬邦之君有典有則貽厥子孫關石和鈞王
 府則有所謂永啟厥後兹噐維則者也
[095-9a]
  臣按先儒謂栗之為義有堅栗難渝之義使四方
  觀之以為則萬世守之以為法以立天下之信無
  敢渝焉所以名工謂之㮚氏也夫三代之量以金
  錫為之外圜而内方以象天地後世則改用木而
  内外皆方失古意矣古昔先王所以垂典則於子
  孫以示四方信後世者既有所謂大經大法而於
  噐物之製作又皆各有成法焉然又恐其歲久而
  易壊也又必鎔煉金錫而鑄為之噐權其輕重之
[095-9b]
  劑準其髙下之等既精既堅無餘無欠刻為銘文
  以為世則置之王府之中以示天下之式以垂後
  世之範使其是遵是用不敢有所渝易焉以此為
  防末代乃有以公量收私量貸以暗收人心潛移
  國祚如齊陳氏者然後知古先哲王於巡守之時
  必同度量衡於行政之初必審權量非故為是屑
  屑也其為慮一何逺哉
王制古者以周尺八尺為歩今以周尺六尺四寸為歩
[095-10a]
古者百畝當今東田即詩言南/東其畝也百四十六畝三十歩古
者百里當今百二十一里六十歩四尺二寸二分
 陳澔曰古者八寸為尺以周尺八尺為歩則一歩有
 六尺四寸今以周尺六尺四寸為歩則一歩有五尺
 一寸二分是今歩比古歩毎歩剰出一尺二寸八分
 以此計之則古者百畝當今東田百五十六畝二十
 五歩一寸六分十分寸之四與此百四十六畝三十
 歩不相應里亦倣此推之
[095-10b]
  臣按孟子言仁政必自經界始所謂經界者治地
  分田經畫其溝塗封植之界也後世田不井授凡
  古之溝塗封植之界限盡廢所以經界者不過歩
  其逺近量其廣狹分其界至以計其頃畝之數焉
  耳然欲計之而無所以經畫之尺度可乎大江以
  北地多平原廣野若欲歩算固亦無難惟江南之
  地多山林險隘溪澗阻隔乃欲一一經畫之使無
  遺憾豈非難事哉古人丈量之法書史不載惟王
[095-11a]
  制僅有此文然止言古今尺歩畝里之數而不具
  其丈量之法今世量田用所謂歩弓者不知果古
  法否然傳用非一日未必無所自也是法也施於
  寛廣平衍之地固無不可惟於地勢傾側紆曲尖
  邪之處其折量紐算為難小民不人人曉也是以
  任事之人易於作弊宋南渡初李椿年言經界不
  正十害首行於平江然後推及於諸郡當時亦以
  為便惟閩之汀漳泉三郡未及行朱子知漳州言
[095-11b]
  於朝力主行之然竟沮於言者或曰宋人經界之
  法可行否歟曰何不可之有使天下藩服郡縣皆
  得人如李椿年朱熹鄭昭叔斯行矣雖然猶未也
  茍非大臣有定見得君之專以主之於上豈能不
  搖於羣議而終於必行哉
月令仲春之月日夜分則同度量鈞平/也稱上/曰衡百二/十斤
校/也斗甬正權稱/錘執以平/量者
仲秋之月日夜分則同度量平權衡正鈞三十/斤石角斗
[095-12a]

 鄭𤣥曰因晝夜等而平當平也同角正皆所以平之
 也
 呉澂曰衡下但言石於五者之中舉其至重者言也
 上曰量下又曰斗甬者先總言其噐後言其名也權
 者衡之用概者量之用唯度既不析其名又不言其
 用者度自用無為之用者也
  臣按古先聖王凡有施為必順天道是以春秋二
[095-12b]
  仲之月晝夜各五十刻於是乎平等故於此二時
  審察度量權衡以騐其同異或過而長或過而短
  或過於多或過於少或過於重或過於輕皆有以
  正而均之使之皆適於平焉後世事不師古無復
  順時之政雖有度量權衡之制一頒之後聽民自
  為無復審察校量之令故有累數十年而不經意
  者矣况一歲而再舉乎民偽所以日滋國政所以
  不平此亦其一事也
[095-13a]
論語謹權量四方之政行焉
 饒魯曰謹權量是平其在官之權衡斗斛使無過取
 於民關石和鈞王府則有固是要通乎官民然民間
 權量關係尚淺最是官府與民交渉便易得加增取
 盈今之苗斛皆然當紂之時必是取民過制所以武
 王於此不容不謹
  臣按饒魯謂民間權量關係尚淺最是官府與民
  交渉便易得加增取盈今之苗斛皆然嗚呼豈但
[095-13b]
  一苗斛哉苗斛之弊比其他為多爾凡官府收民
  貢賦其米麥之類則用斗斛布帛之類則用丈尺
  金銀之類則用權衡三者之中丈尺為害較淺惟
  斗斛之取盈積少成多權衡之按抑以重為輕民
  之受害徃徃積倍蓰以至於千萬多至破家鬻産
  以淪於死亡用是人不聊生而禍亂以作武王繼
  商辛壊亂之後即以謹權量為行仁政之始言權
  量而不言度非遺之也而所謹尤在於斯焉謂之
[095-14a]
  謹者其必丁寜慎重反覆詳審而不敢輕忽也歟
前漢律志度者分寸尺丈引也所以度長短也本起黄
鐘之長以子谷秬黍黒色/者不大/不小者一黍之廣度之九
十分黄鐘之長一為一分十分為寸十寸為尺十尺為
丈十丈為引而五度審矣夫度者别於分忖為寸蒦音/約
於尺張於丈信於引引者信天下也職在内官廷尉掌

  臣按以上言度五度之義分者可分列也寸者忖
[095-14b]
  也尺者蒦也丈者張也引者信也
量者龠合升斗斛也所以量多少也本起於黄鐘之龠
用度數審其容因度以生量審/其中所容多少以子谷秬黍中者千有
二百實其龠以井水凖其概合龠為合十合為升十升
為斗十斗為斛而五量嘉善/也矣夫量者躍於龠合於合
登於升聚於斗角於斛也職在太倉大司農掌之
  臣按以上言量五量之義龠者躍也躍㣲動氣而
  生物也合音/閤者合龠之量也升者登也斗者聚也
[095-15a]
  斛者角斗平多少之量也
權者銖兩斤鈞石也所以稱物平施知輕重也本起於
黄鐘之重一龠容千二百黍重十二銖兩之為兩二十
四銖為兩十六兩為斤三十斤為鈞四鈞為石而五權
謹矣始於銖兩於兩明於斤均於鈞終於石
  臣按以上言權五權之義銖者殊也物絲忽㣲始
  至於成著可殊異也兩者兩黄鐘律之重也斤者
  明也鈞者均也石者大也
[095-15b]
凡律度量衡用銅者名自名也所以同天下齊風俗也
銅為物之至精不為燥溼寒暑變其節不為風雨暴露
改其形介然有常有似於士君子之行是以用銅也用
竹為引者事之宜也
  臣按五度之法髙一寸廣二寸長一丈而分寸尺
  丈存焉惟引則用竹盖引長十丈髙一分廣六分
  長而難以收藏故用竹篾為之為宜也五量之法
  用銅方尺而圜其外旁有庣不滿/之處焉其上為斛其
[095-16a]
  下為斗左耳為升右耳為合龠其狀似爵夫班志
  於度量二者皆言其所以製造之質或用銅或用
  竹獨於權衡畧焉乃於下文總言度量衡用銅者
  意者權衡亦用銅歟後世於度量二者用木為之
  度間有用銅者而斗斛之制用銅鮮矣權之為噐
  非若度量雖有長短大小之不同而各自為用惟
  權之一噐則兼衡與凖而叅用之所以為之質者
  亦各不同凖必以繩權必以銅而衡則以木若銅
[095-16b]
  為之也後世一惟用木耳臣請詔有司考校古今
  之制鑄銅為度量權衡之式藏在户部頒行天下
  藩服郡縣凡民間有所鑄造必依官式刻其成造
  歲月匠作姓名赴官校勘印烙方許行使
秦始皇二十六年一衡石丈尺
 呂祖謙曰自商君為政平斗甬權衡丈尺其制變於
 古矣至是並天下一之皆令如秦制也然此乃帝王
 初政之常秦猶沿而行之至於後世則鮮或舉之矣
[095-17a]
  臣按秦事不師古至為無道而猶知以一衡石丈
  尺為先務况其不為秦者乎然呂祖謙作大事記
  於始皇平六國之初書曰一衡石丈尺而其解題
  則云自商君為政平斗甬權衡丈尺意其所書之
  石非鈞石之石也後世以斛為石其始此歟
宋太祖詔有司精考古式作為嘉量以頒天下凡四方
斗斛不中度不中式者皆去之又詔有司按前代舊式
作新權衡以頒天下禁私造者
[095-17b]
太宗淳化三年詔曰書云同律度量衡所以建國經而
立民極也國家萬邦咸乂九賦是均顧出納於有司繫
權衡之定式如聞秬黍之制或差毫釐錘鉤為姦害及
黎庻宜令詳定稱法著為通規
  臣按宋太祖太宗皆起自民間熟知官府出納之
  弊故其在位首以謹權量為務史謂比用大稱如
  百斤者皆懸鈎於架植鐶於衡或偃手或抑按則
  輕重之際殊為懸絶於是更鑄新式悉繇絫黍而
[095-18a]
  齊其斤石不可得而增損也又令每用大稱必懸
  以絲繩既置其物則却立以視不可得而抑按繇
  是觀之可見古昔好治之君莫不愛民其愛民也
  凡官吏可藉以害民者無不預為之禁革則雖一
  毫之物不使過取於民彼其具文移著律例約束
  非不備刑罰非不嚴然利之所在人惟見利而不
  見害徃徃法外以巧取依法以為姦孰若每事皆
  立為一法如宋人之於權衡必齊其斤石不可得
[095-18b]
  而增損又俾操執者却立以視而不得按抑噫使
  凡事事皆凖此以立為之法則官吏無所容其姦
  而小民不至罹其害矣
程頤曰為政須要有綱紀文章謹權審量讀法平價皆
不可闕
 朱熹曰所謂文章者便是文飾那謹權審量讀法平
 價之類耳
  臣按程子謂為政須要有綱紀文章謹權審量皆
[095-19a]
  不可闕朱子謂文章便是文飾那謹權審量之類
  然但言文章而不及綱紀臣竊以謂權而謹之量
  而審之使其長短適平多寡酌中固是文飾之意
  然於操執之時或鉤錘之轉移衡尾之按抑收放
  之際或斛面之加淋旁庣之搖撼則是無綱紀矣
  是知聖人為治無一善之徒行無一法之徒立一
  噐之設雖小也而必正其制度一物之用雖㣲也
  而必防其病弊惟恐一事之或失其宜一民之或
[095-19b]
  被其害此所以鉅細精粗無不畢舉上下四方無
  不均平也歟
    以上權量之謹臣按舜巡守同律度量衡而
    此止云權量而不及度者盖論語叙武王之
    行政止言謹權量朱子註孟子引程子之言
    亦止言謹權審量而不及度意者權量之用
    比度為切歟不然則舉二以包其一也
 大學衍義補卷九十五
关于我们 | 收藏本站 | | 欢迎投稿 | 意见建议
Copyright ©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.
《国学大师》集成古典图书2万种28万卷约24亿字
沪ICP备15009860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