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学精选 | 二十四史 | 四库全书 | 汉语字典 | 汉语大词典 | 康熙字典 | 说文解字 | 成语词典 | 异体字字典 | 史部 | 子部 | 集部 | 诗部 | 儒部 | 易部 | 艺部 | 医部 | 丛部 | 道部 | 佛部
     搜作品集     搜编撰者      搜卷章节      影印古籍

首页|国学书库|影印古籍|诗词宝典|二十四史|汉语字典|汉语词典|部件查字|书法大师|甲骨文|历史人物|历史典故|年号|姓氏|民族|图书集成|印谱|丛书|中医中药|软件下载

译文|四库全书|全文检索|古籍书目|国学精选|成语词典|康熙字典|说文解字|字形演变|金 文|历史地名|历史事件|官职|知识|对联|石刻墓志|家谱|对联|历史地图|会员中心

首页 > 四库全书 > 讀書錄 > 讀書錄 續錄卷三
[014-1a]
欽定四庫全書
 讀書續録卷三      明 薛瑄 撰
楊龜山曰人性上不容添一物此言當深翫
大莫大於道觀於海者難為水逰於聖人之門者難為

物格是知逐事逐物各為一理知至是知萬物萬事通
為一理
知至乃知性知天也
[014-1b]
心静不存則放逸動不察則差錯
應事差錯由心不專一
太極者至極之理也誠而已矣性而已矣
自有之私皆足為心累如自有其善便為善所累自有
其能便為能所累自有其貴便為貴所累自有其富便
為富所累凡自有者皆足以為心累惟聖人之心廣大
光明無一毫之私累真與太虛同體也
凡有挾者必自小如挾賢挾能挾富挾貴是也
[014-2a]
因讀論語漆雕開吾斯之言斯指此理而理即性也天
下萬理不出於一性知性則可以悟道
太極是元亨利貞渾然未分之理纔動而生陽是元亨
誠之通静而生隂是利貞誠之復一動一静天命流行
分隂分陽兩儀立焉陽變隂合而生水火木金土元亨
利貞分五性五行各一太極也性氣妙合生男生女男
女各具五性男女各一太極也形交氣感化生萬物萬
物各具五性萬物各一太極也
[014-2b]
性外無一理
言忠信是於此理所存所發無不實行篤敬是於此理
厚而用力無敢輕參前倚衡是於忠信篤敬念之不忘
夫如是則天理常存無徃而不可行矣
鳶飛必戾天魚躍必於淵即率性之謂道也
孟子言志至焉氣次焉故曰持其志無暴其氣既欲内
持其志又欲外無暴其氣内外本末交相培養此養氣
之法下文又言我知言我善養吾浩然之氣葢知言者
[014-3a]
盡心知性物格知至之功又在持志之先理明則能持
志集義而又無忘無助長則浩然之氣自生矣曰持其
志無暴其氣曰知言曰集義曰無忘曰無助長皆養氣
之法其序則先知言而後能持志集義若勿暴其氣勿
忘勿助長皆養氣之節制
鳶飛戾天魚躍于淵是鳶魚率其性之道父必慈子必
孝君必仁臣必敬夫必義婦必從兄必友弟必敬以至
語黙動静必合其則萬事萬物之各循其理是人物率
[014-3b]
其性之道活潑潑地於是可見
鳶飛戾天魚躍于淵是隨處充滿無少欠缺之意
活潑潑地是元亨利貞之流行
活潑潑地就天地萬物萬事上皆可見
隂陽剛柔仁義便是易而三極之道同一太極也
活潑潑地皆天機之自然
太極乃未分之五性五性乃已分之太極天下之萬善
皆自此出
[014-4a]
兩儀四象六十四卦之變易者易也其所以變易者太
極也故曰易有太極
伏羲畫竒耦以象隂陽本於天地隂陽自然之數周子
太極圖圏子只是以意取象而已
語言動作皆氣也有過處皆足以動志
水動蕩不已則不清心動蕩不已則不明故當時時静
定其心不為動蕩所昏可也
盡仁義禮知之道於心謂之忠推是道於人謂之恕聖
[014-4b]
人於是道不待盡己推己自然體無不立用無不行學
者必盡己之忠而道之體斯立推己之恕而道之用斯
行故曰忠恕違道不逺
三才各一太極又總是一太極如天有元亨利貞地亦
有元亨利貞人亦有仁義禮知即元亨利貞分而言之
為天地人之三極合而言之統一太極也
陽卦多隂如震坎艮皆陽卦皆一陽而二隂隂卦多陽
如巽離兌皆隂卦皆二陽一隂
[014-5a]
易由一竒一偶至於無窮以此見造化只一隂一陽而
無所不包
孟子之知言即大學之物格知至也
孟子之知性即大學之物格盡心即知至也
道義二字道是統仁義禮知而言義是道之一事又為
仁義禮知行之合宜處
至大是氣之盛大而無外至剛是氣之流行而無間
朱子曰義者人心之裁制道者天理之自然既曰天理
[014-5b]
則仁義禮知皆道也義則人心裁制是道使合宜耳
既言道義下文又止言集義葢事事合宜即道之合宜

五行之氣只是隂陽二氣而隂陽二氣又只是一氣分
動静耳
太極動静循環無端即維天之命於穆不已
朱子曰精粗本末無彼此也是理氣未嘗有間天下無
性外之物而性無不在此天體物而不遺也
[014-6a]
天體無外心體無外道體無外
頑不仁也有以訂之則仁矣西銘一篇皆勉人為仁之

正義是太極之體立中仁是太極之用行太極者合中
正仁義而言性之謂也
元亨誠之通是太極之用行利貞誠之復是太極之體
立誠即太極天命即太極性即太極誠命性一理也
不根道理之書與文皆無用之冗物如梁元帝之徒雖
[014-6b]
好文著書動輒數千百卷皆不根道理何救於亂亡
簡黙凝重以持己
自脩篤敬所以逺小人不惡而嚴
一言不可妄發一事不可妄動
日間時時刻刻緊緊於自己身心上存察用力不可一
毫懈怠
以象占觀易得其本義矣
八卦成列象在其中此指八卦形體之象非指象乾象
[014-7a]
坤之象也
讀聖賢之書句句字字見有的實用處方為實學若徒
取以為口耳文詞之資非實學也
柳子晉文公問守原議胡不讀
隂陽交錯而實理流行故曰大哉易也其性命之源乎
易者隂陽之氣交錯徃來是也而性命之理實具於氣
之中故曰易為性命之源
道理不出性情二字
[014-7b]
以性情言之則曰中和以德行言之則曰中庸中庸實
兼中和之義是則中和者理之體用也即性情無時而
不得其正則中無不在矣
萬物各具一理物物一太極也萬理同出一原萬物統
體一太極也
格物致知物物各有一性窮物之性而極其至則物格
知至矣
窮理即知性也葢性即理也故窮理即知性也楊龜山
[014-8a]
論人性上不容添一物是天下之理莫過於性
人一身皆動惟背不動故止取背意
艮其背不獲其身行其庭不見其人朱子亦以艮其背
一句是主下三句是效驗葢謂止得其所止則静而不
獲其身動而行其庭不見其人以其所止者皆天理之
當然故動静不知有人有己
不獲其身不見其人所止者渾是天理故能如此
人之一身四肢百體皆有當止之則得其止則安失其
[014-8b]
止則危
人倫之當止者如君止於仁父止於慈臣止於敬子止
於孝之類推之萬事萬物皆有當止之則必各得其所
止則天理得矣
無極太極隂陽五行四時男女萬物渾然一理而無間
隔一以貫之
太極圖隂陽之能動能静者即是鬼神故張子曰二氣
之良能也
[014-9a]
鬼神是合太極隂陽而言
天地萬物無一物無隂陽故鬼神體物而不可遺
程子曰以形體謂之天以主宰謂之帝以功用謂之鬼
神以妙用謂之神以性情謂之乾皆就天上説其名雖
殊其理則一
大哉乾元元即元亨誠之通乃太極之動也各正性命
即利貞誠之復乃太極之静也
鬼神即隂陽屈伸徃來充滿天地貫徹古今無物不有
[014-9b]
無時不然此所以體物而不可遺也
君子得其理為樂小人得其欲為樂
渾然一致流行不息皆鬼神之理
自人之一身呼吸動静以至天地萬物之消息始終皆
隂陽屈伸徃來之所為此鬼神體物而不可遺之實也
小人以隠惡為可以欺人殊不知有昭昭不可欺者此
心是也
人心惟危危是欲墮未墮之間不知察其幾而以道心
[014-10a]
制之則逐墮於人欲流而入於禽獸矣
舜跖之分造端於善利之間充越於天壤之異小人所
知者不過耳目百體嗜好之私迷溺其中終身不覺也
鬼神屈伸往來之理於先天圖見之
天有元亨利貞地順承天施亦有元亨利貞人禀受天
賦亦有仁義禮知是天地人同一性命之理三才各一
太極又同一太極也太極者何即性命之統名與
不以利交則無咎
[014-10b]
不惑是於五常百行萬物萬事之理了然於心無一毫
之疑惑也知天命是知天之元亨利貞流行賦於人為
仁義禮知信乃五性所出之原也分而言之則在天為
天命在人為五性合而言之則性命之理一而已矣
流行對峙之易開眼即見於天地之間
聖人之志立不惑知天命耳順不踰矩皆指此理而言
但所進有淺深之序耳
性即理也循天理即率性也
[014-11a]
萬事敬則吉怠則㐫
先儒謂學易欲人恐懼脩省循之吉違之凶
治亂之原皆原於敬怠故唐虞君臣懇懇言敬而不已
三代聖人亦然
書曰無教逸欲有邦逸欲者亂之源也
書言敬者最多敬乃治天下之本孔子曰脩己以敬中
庸曰篤恭而天下平皆此意也
四書與朱子集註萬世聖賢之書無過於此為聖為賢
[014-11b]
治心脩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道無所不載學貫天人
而一之者也
危懼則得安平慢易則必傾覆易之教也
易以中正為吉故處事貴乎中正
雖未發之不偏不倚而實為已發無過不及之本體故
曰未發不是先雖已發無過不及而實未發不偏不倚
本體之所為故曰已發不是後萬物各具一性物物各
具一太極也萬物同出於一原萬物統體一太極也
[014-12a]
未應物時心體只是至虛至明不可先有忿懥恐懼好
樂憂患在心事至應之之際當忿懥而忿懥當恐懼好
樂憂患而恐懼好樂憂患使皆中節無過不及之差及
應事之後心體依舊至虛至明不留前四者一事於心
故心體至虛至明寂然不動即喜怒哀樂未發之中天
下之大本也心之應物各得其當者感而遂通即喜怒
哀樂發而中節之和天下之達道也心之寂即利貞誠
之復心之感即元亨誠之通一感一寂動静循環無端
[014-12b]
心之體用其妙如此
人心只是當静時不存當動時不察所以静時放逸動
時差錯
早間又多問人一事為失言
聖賢循天理而天理即仁義禮知之性也小人徇人欲
而人欲即耳目口鼻百體嗜好之私也舉天下之物皆
不及道之貴是何也以出於天而充塞宇宙貫徹古今
也知道之大其尊無對則知衆物之小矣
[014-13a]
元亨利貞仁義禮知只八箇字包括盡天地萬物之理
其㫖深矣
物格是逐物逐事上窮至其理知至是萬物萬事上心
通其理格物猶是物各為一理知至則知萬物為一理
暗於事幾而妄為取咎之道也
識最先作事次之
歴事之乆尚不知幾焉得為知
一以貫之一是性貫之是一性貫乎萬事也
[014-13b]
五性未分渾然一理及泛應萬事莫非此理之用故曰
吾道一以貫之
夫子之一理渾然是性泛應曲當亦只是性發而為中
節之情體用之謂也
萬事萬物之理吾心之體用無不該故曰吾道一以貫

聖人之心渾然一理性之全體也泛應曲當用各不同
如父子之仁君臣之義夫婦之知長㓜之禮朋友之信
[014-14a]
之類是也然用雖有千萬端之不同皆原於一性一性
又散為萬善一本萬殊萬殊一本統一性之體用耳天
下豈有性外之物哉
天以一理而貫萬物聖人以一性而貫萬事
時與勢於卦爻見之
主静以立其本慎動以審其幾
常主静物來應之
寂而感感而寂動静循環人心之妙也
[014-14b]
寂感以心言中和以性情言心統性情者也
和順於道德是於天理黙契其體無所乖拂理於義是
於天理隨順之各有條理
以性情言之仁義禮知其體也惻隠羞惡辭讓是非用
也周子以義知為静是以體言以仁禮為動是以用言
其説自元亨利貞來元亨誠之通非仁禮為動為用乎
利貞誠之復非義知為静為體乎
舉止不可不慎其幾一毫之差悔不可追
[014-15a]
仁義中正皆自元亨利貞而來太極者其性命之謂與
合萬理而名之曰太極性命是也
誠意之要在乎謹之於幽獨隠㣲之處以禁止其茍且
自欺之意而凡心之所發如曰好善則必由中及外無
一善所好之不實也如曰惡惡則必由中及外無一惡
所惡之不實也
太極即性命非性命之外别有太極也
太極圖貫天人之理為一
[014-15b]
學貫天人於太極圖見之
知至而意未誠是明善未能誠身也未能誠身則所明
者不能實有諸己矣
學要識總會處即性是也天下萬理一性字包括之深
矣哉
用工夫未至純熟此吾之日省之不及也
今早讀書得一性字
卦變只换一爻
[014-16a]
衆隂方長之時未易勝也深於易者知之
雖細事亦當以難處之不可忽况大事乎
於方快意之時尤當謹葢理勢盛衰相根快意之時乃
盛之極而衰之漸也
細思處事最難
因讀伊川事狀不覺懼生於心因知天下之事最難處
信而後諫未信則以為謗己也君臣朋友皆然可不慎

[014-16b]
朱子曰太極本然之妙動静所乘之機也葢太極即天
命之元亨利貞也元亨誠之通乘春夏動之機利貞誠
之復乘秋冬静之機
朱子曰太極形而上之道也隂陽形而下之器也葢隂
陽成形之大者天地即形而下之器也天地之理即形
而上之道也
幾善惡幾之善者即德愛曰仁宜曰義理曰禮通曰知
守曰信也
[014-17a]
誠無為是仁義禮知信之全體未發者仁義禮知信是誠
分為五性也是則誠即五性之實非五性之外别有誠

幾之善是道心幾之惡是人心流而為人欲
幾之善是天理幾之惡是人欲
周子説幾善惡始於毫釐之間充越天壤之異為堯舜
皆原於幾之善為桀紂皆原於幾之惡
誠者聖人之本專指隂陽中太極而言大哉乾元萬物
[014-17b]
資始誠之源也指太極動而生陽也乾道變化各正性
命誠斯立焉指太極静而生隂也純粹至善又專指太
極而言故曰一隂一陽之謂道隂陽即陽動隂静道指
太極也繼之者善又指陽之動誠之源也成之者性又
指隂之静誠斯立焉元亨誠之通乃太極之動也利貞
誠之復乃太極之静也大哉易也性命之原乎易即隂
陽動静也性命即隂陽中太極之理也隂陽動静而太
極雖不雜乎隂陽亦不離乎隂陽故曰大哉易也其性
[014-18a]
命之原乎通書與太極圖相合者如此
誠上章以造化言誠下章以人道言
五行之外無隂陽隂陽之外無太極太極之外無性與
天道性天道太極隂陽五行渾然理氣無間也
大道之要不過元亨利貞之命仁義禮知之性而已
看了一部中庸得一性字可貫之
中庸兼中和之義取以名篇則中庸一書性情二字貫

[014-18b]
中庸惟天下至誠能盡其性惟天下至誠為能聰明睿
知足以有臨惟天下至誠為能經綸天下之大經三章
皆是仁義禮知之性非止三章一書一性字貫之
不可有一毫責人之心張子曰無天下國家皆非之理
此言當深體
治居室當有序而知足不可以欲速盡美累其心
朱子本義發明伏羲文王周公之易
燈下因觀八卦太極圖曰此浩然之氣也
[014-19a]
凡聖賢論内外存養之功皆養浩然之氣也
動静語黙皆有節不使有太過者皆養浩然之氣也
易有隂陽即浩然之氣也
處鄉人皆當敬而愛之雖三尺童子亦當以誠心愛之
不可侮慢也
開物成務言以卜筮開人使之知吉㐫而成事業也
道無徃而不在故仕止乆速當無徃而不謹
處鄉黨尤宜謹其所為道無不在故也
[014-19b]
接人皆當以誠意
於人之㣲賤皆當以誠敬待之不可忽慢
稱意之事不可加喜喜則為外物動矣
史至朱子綱目而名分明
理於義即庖丁解牛順其理也
天地萬物精粗無間皆道也
動以天為無妄動以人則妄則人之動皆當循天理也
敬字自書中説起孔子解坤六二説敬與義尤詳切為
[014-20a]
學之要無越於此
敬以直内涵養未發之中義以方外省察中節之和
莊子論斵輪之意信知聖賢之書神而明之在乎人也
敬以直内戒慎恐懼之事義以方外知言集義之事内
外夾持用力之要莫切於此
西銘大㫖即孟子存心養性所以事天之意
太極即孟子所謂性與天也
太極圖説君子脩之言即孟子存心養性之謂也
[014-20b]
程子曰視聽思慮動作皆天也人但於其中要識其真
與妄耳竊謂學者日用工夫無有切於此者宜深體力
行之
聞外議只當自脩自省
凡言天理者皆性命之謂也
體用一源以至㣲之理言之如人心未發之時雖冲漠
無朕而萬事萬物之用已具故曰體用一源顯㣲無間
以至著之象言之如人之一身以至君臣父子萬物萬
[014-21a]
事而理無不在故曰顯㣲無間
人之念慮不正者有二有妄念有惡念如思慮不可必
得之事妄念也思慮悖理違道之事惡念也凡此二者
心纔知覺即遏絶之必使念念皆出乎仁義禮知惻隠
羞惡辭讓是非性情之正則不正之念自消而思慮皆
天理矣此實日用省察之切要不可毫髪間斷也
行有不得者皆當反求之己不可有怨天尤人之意
道無處不在故當無處不謹
[014-21b]
其曰體用一原者無聲無臭者體也而天地萬物之理
無不具故曰一原其曰顯㣲無間者天地萬物顯也而
無聲無臭之理無不具故曰無間葢體與㣲皆以理言
用與顯皆以象言理中有象象中有理初無毫髪之間

自天地萬物有形之象觀之而無聲無臭之理皆寓其
中故曰顯㣲無間也自無聲無臭之理觀之天地萬物
之象悉具於中故曰體用一原也
[014-22a]
如太極無聲無臭而兩儀四象八卦以至六十四卦三
百八十四爻之象昭然已具所謂體用一原也自兩儀
四象八卦以至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之象莫不有
太極之理所謂顯㣲無間也
如人之一身四肢百骸顯也而莫不各有自然之則所
謂㣲也即顯而㣲不能外故曰無間
體用一原顯㣲無間舉目而在
顯者器也㣲者道也器不離道道不離器故曰無間
[014-22b]
無極而太極而隂陽五行男女萬物之象無不具於其
中所謂體用一原也隂陽五行男女萬物莫不各有無
極太極之理所謂顯㣲無間也
帝王之治天下德為本政為具刑以輔之書詩稱堯曰
克明俊德舜曰𤣥德禹曰秪德湯曰懋德一德文王純
亦不已武王惟皇之極此皆以德言也德者天所賦人
所受之正理帝王推此理以化天下又建制立政以匡
正之如此不從者乃有刑以治之為治本末先後具舉
[014-23a]
有序此所以天下無不化之民後世本有未盡而專恃
政刑之末所以治不古若也與
所謂王道者真實愛民如子孟子所謂老吾老以及人
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上以是施之則民愛之如父
母者有必然矣
孟子一書皆從仁義禮知中流出所以為聖賢之言所
以為王者之道
漢髙祖定天下文景尚節儉安民養民之功固大必欲
[014-23b]
如王者之無私治之教之使既庻且富而興於禮義則
有間矣
朱子與陳同甫論漢唐不如三代之純猶碔砆美玉之
易别但後人溺於功利之卑而不之察耳
為治舍王道即是霸道之卑陋聖賢寧終身不遇孔孟
不自貶以徇時者為是故也
有實理則有物無實理則無物
滿天地間皆一實理萬古常然不易
[014-24a]
顯㣲無間即事即物而理存
純則誠雜則偽天地聖人之道誠而已
誠譬之精金無銅鐵之雜金有一分銅鐵之雜則不精
德有一毫人偽之雜則不純矣
一念之妄非誠也一語之妄非誠也一動之妄非誠也
必念慮語言動作皆出於無妄斯為誠矣
王道君臣以至誠相與如虞舜臯䕫稷契湯武伊傅周
召是也自漢初君臣皆以詐而不以誠王道降矣
[014-24b]
釋子塵芥六合然六合無窮安得塵芥之夢幻人世然
人世皆實理安得夢幻之
大而不可窮者天也知天大則知道大矣
孟子曰知性知天學至於知性知天則物格知至矣
宋季以道學為偽元初得諸儒性理之書建太極書院
以尊崇濂洛諸君子是宋季不如元初而治忽之效亦
可驗矣
道之行否關乎氣運之盛衰孔孟皆歸之天而不以尤
[014-25a]
人理當如此
春秋之時有孔子斯道大明戰國之時有孟子斯道有
寄自秦漢以降世儒以知謀功利相髙不知道為何物
故韓子曰軻之死不得其傳程子曰退之必有所見不
知所傳者為何事竊謂天命之性道也聖賢明此道行
此道是以道得其傳不明不行則天命之性雖未嘗不
具於人心然人既不明不行則道失其傳矣
三綱五常立國之本循之則治違之則忽
[014-25b]
聖賢萬世所傳之道只是天命之性自伏羲神農黄帝
堯舜禹湯文武周孔顔曾思孟以至周程張朱雖垂世
立教之言有不同而其理則豈有異哉
人莫不飲食也鮮能知味也中庸其至矣乎民鮮乆矣
索隠行怪古有此言亦必有此行况後世乎
程子言所接不雜者三人葢所學純乎仁義禮知之道
則不雜或出入乎異端術數世俗之學則雜矣
天下之理有正有邪正者仁義禮知聖賢之學也邪者
[014-26a]
異端權謀術數非聖賢之學也謹守正理不為邪學所
惑則近道矣
程子曰純則不貳不雜不己則無間斷先後此言天德
也不貳不雜則無一毫人欲之私無間斷先後則無一
息人欲之間如顔子三月不違仁則三月之後猶未免
有間斷先後此純亦不已為文王至德也與
嘗自念己學安敢望聖賢之萬一但頗識趨向之正不
為異學所惑耳
[014-26b]
知上達天理由下學人事則凡事不敢不謹
造化萬變皆是隂陽做出人事萬變皆是動静做出河
圖洛書出而天地之數著而理亦寓於數中矣
羲皇雖未畫卦而天地自然之易已著邵子所謂畫前
之易也
無極二字雖出於太極圖説然邵子曰無極之前隂含
陽也
邵子有功於易之象數伊川有功於易之義理朱子明
[014-27a]
易之象數兼程子之義理三夫子有功於易自孔子以
來未之有也
朱子本義是伏羲文王周公之易
游民事末作及隠於異端者多則力本者少矣為政清
其源而流自潔
當悔者既不可追但不可再萌可悔之事耳
聞政之善則喜如復卦之亨也
程子曰省躬責己不可無亦不可常留在心作悔葢常
[014-27b]
留在心作悔則心體為所累而不能舒泰也
有悔思有以補其過則無悔矣
先天四圖邵子傳自希夷而易之象數復明
聖人仕止乆速皆循乎理之自然觀孔子可見矣
易大傳説卦曰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乃伏羲則其
隂陽之數以畫竒偶也又曰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
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乃伏羲因其自然之理一分為二
二分為四四分為八也又曰知來者逆由乾至坤皆得
[014-28a]
未生之卦也又曰因而重之則於八卦之上加倍為六
十四也又曰天地定位山澤通氣雷風相薄水火不相
射八卦相錯數徃者順知來者逆乃伏羲規横圖為圓
圖自震至乾為數徃之順自姤至坤為知來之逆也此
皆孔子發明伏羲作易之本原與卦象次序方位但先
天圖隠而不傳之時雖有大傳説卦之言讀者莫知其
説及邵子得先天圖然後以大傳説卦之言證之一一
相合於是象數始大明
[014-28b]
河圖洛書五行一隂陽也隂陽一太極也太極本無極
也與周子太極圖相合如此
先天圖出於希夷不知希夷又自何而傳
朱子始謂周子不繇師傳黙契道妙及覆定周子事狀
則引張忠定言公事有隂陽之説疑其所傳之有端緒
與初説不同
晝夜之一闔一闢者易也人之一寤一寐一動一静亦

[014-29a]
所謂易者無須㬰之間
隂陽太極渾然無間
春秋西狩獲麟先儒以感麟而作經者為是葢麟乃王
者之瑞也出得其時斯為祥出非其時反是當魯哀公
之世果何時邪而麟乃出其非祥明矣聖人以是知世
道之降而不可復於是有感而作經至獲麟而止自是
之後則一事不可復書矣若以文成致瑞引前聖之事
證之恐有未合况孔子世家書獲麟於先作春秋於後
[014-29b]
此又一證也姑書所見以俟來哲
孔子周流四方欲行其道於天下豈不如長沮桀溺之
徒知道之終不能行但聖人仁民之心即天地生物之
心天地不以窮冬大寒而已其生物之心聖人亦豈以
時世衰亂而己其行道之心乎
造化人事皆自渺綿之端以至於充盛而不可遏如坤
之初六一隂始生於下必至於堅氷當曹魏之時索頭
鮮卑來貢質亦猶一隂之㣲也直至元魏跨有中原之
[014-30a]
盛是以聖人脩德為治必謹乎㣲也
否極則泰塞乆必通造化人事必然之理也
易九圖河圖洛書天地自然之易也先天四圖伏羲之
易也後天二圖文王之易也卦變圖孔子之易也
一時之强弱决不能奪萬世之是非名義真有可畏觀
朱子綱目書法可見
樂天知命故不憂安土敦乎仁故能愛聖人之事也聖
人遯世不見知而不悔既自得其固有之理與人何與
[014-30b]
 
 
 
 
 
 
 
 讀書續録卷三
关于我们 | 收藏本站 | | 欢迎投稿 | 意见建议
Copyright ©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.
《国学大师》集成古典图书2万种28万卷约24亿字
沪ICP备15009860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