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学精选 | 二十四史 | 四库全书 | 汉语字典 | 汉语大词典 | 康熙字典 | 说文解字 | 成语词典 | 异体字字典 | 史部 | 子部 | 集部 | 诗部 | 儒部 | 易部 | 艺部 | 医部 | 丛部 | 道部 | 佛部
     搜作品集     搜编撰者      搜卷章节      影印古籍

首页|国学书库|影印古籍|诗词宝典|二十四史|汉语字典|汉语词典|部件查字|书法大师|甲骨文|历史人物|历史典故|年号|姓氏|民族|图书集成|印谱|丛书|中医中药|软件下载

译文|四库全书|全文检索|古籍书目|国学精选|成语词典|康熙字典|说文解字|字形演变|金 文|历史地名|历史事件|官职|知识|对联|石刻墓志|家谱|对联|历史地图|会员中心

首页 > 四库全书 > 性理大全書 > 性理大全書 卷五十一
[051-1a]
欽定四庫全書
 性理大全書卷五十一
 學九
  教人
程子曰君子之敎人或引之或拒之各因其所虧者成
 之而已孟子之不受曹交以交未嘗知道固在我而
 不在人也故使歸而求之 語學者以所見未到之
 理不惟所聞不深徹人将理低㸔了 人之知識未
[051-1b]
 嘗不全其䝉者猶寐也呼而覺之斯不䝉矣 射中
 鵠舞中莭御中度皆誠也古人敎人以射御象勺所
 養之意如此 以書傳道與口相傳煞不相干相見
 而言因事發明則并意思一時傳了書雖言多其實
 不盡 禁人之惡者獨治其惡而不絶其為惡之原
 則終不得止易曰獖豕之牙言見聖人處機㑹之際
 也 聖人責人緩而不迫事正則已矣 胡安定在
 湖州置治道齋學者有欲明治道者講之於中如治
[051-2a]
 兵治民水利算數之類嘗言劉彛善治水利後累為
 政皆興水利有功 問人之於善也必其誠心欲為
 然後有所得其不欲不可以強人也曰是不然任其
 自為聽其不為則中人以下自棄自暴者衆矣聖人
 所以貴於立敎也 賢人君子未得其位無所發施
 其素藴則推其道以淑諸人講明聖人之學開道後
 進使其敎益明其傳益廣故身雖隠而道光跡雖處
 而敎行出處雖異推已及人之心則一也
[051-2b]
張子曰聖人設敎便是人人可以至此人人可以為堯
 舜若是言且要設敎在人有所不可到則聖人之語
 虚設耳 敎之而不受則雖强告之無益莊子謂内
 無受者不入外無正者不行 常人敎小童亦可取
 益絆己不出入一益也授人數次己亦了此文義二益
 也對之必正衣冠尊瞻視三益也嘗以因己而壊人
 之才為憂則不敢隋四益也
藍田吕氏曰自洒掃應對上達乎天道性命聖人未嘗
[051-3a]
 不竭以敎人但人所造自有淺深故所得亦有小大
 也仲尼曰吾無隠乎爾又曰有鄙夫問於我我叩其
 兩端而竭焉然子貢髙弟猶未聞乎性與天道非聖
 人之有隠而人自不能盡耳如天降時雨百果草木
 皆甲折其盛衰小大之不齊膏澤豈私於物哉 横
 渠張子敎學者多告以知禮成性變化氣質之道學
 必如聖人而後己聞者莫不動心有自得之者
上蔡謝氏曰横渠敎人以禮為先大要欲得正容謹莭
[051-3b]
 其意謂世人汗漫無守便當以禮為地敎他就上面
 做工夫然其門人下梢頭溺於刑名度數之間故其
 學無傳之者明道先生則不然先使學者有知識却
 従敬入 或問横渠敎人以禮為先與明道使學者
 従敬入何故不同曰既有知識窮得物理却従敬上
 涵養出來自然是别正容謹莭外面威儀非禮之本
 又曰横渠以禮敎人明道以忠信為先
廣平游氏曰張子厚學成徳尊然猶其秘學不多為人講
[051-4a]
 之其意若曰雖復多聞不務蓄徳徒善口耳而已故
 不屑與之言明道先生謂之曰道之不明於天下久
 矣人善其所習自謂至足必欲如孔門不憤不啟不
 悱不發則師資勢隔而先王之道或幾乎熄矣趨今
 之時且當随其資而誘之雖識有明暗志有淺深亦
 各有得焉而堯舜之道庻可馴致子厚用其言故闗
 中學者躬行之多與洛人並推其所自先生發之也
問昔人敎人必因其才之所可而敎之不以其所不可
[051-4b]
 而強之如陳圖南之敎錢若水是也近世師匠不論
 人材所可只一律以其所見敎之是以有不得盡其
 材者和靖尹氏曰固是初學之人豈可便説與十分
 話然亦不可以逆料其才之不可而不以盡告只看他
 志趣所向氣質如何随量而得也如陳希夷之於錢
 是因其氣質志趣以教之非謂其才不可也如公孫
 丑萬章之徒不是不信孟子豈不願為聖人亦豈其
 才之不可只為他見得未如孟子又志趣不同氣質
[051-5a]
 或異所見膚淺便差七差八謂告之者其言太髙若
 不可及大率人未嘗有箇入處便語以髙者大者徒
 令驚疑以止其進學之心固非善敎者然謂其才不
 可而不以告之得為善敎歟如公孫丑曰道則髙矣
 羙矣宜若登天然似不可及何不使彼為可幾及而
 日孳孶也又豈是才不迨者是未見得便知才不堪
 可乎孟子曰大匠不為拙工改廢繩墨羿不為拙射
 變其彀率君子引而不發躍如也中道而立能者従
[051-5b]
 之又曰聖人只是引得他只顔子便㑹此意謂夫子
 循循然善誘人也
東萊吕氏曰前軰嘗敎少年母輕議人母輕説事惟退
 而自修可也學記曰㓜者聽而弗問皆使人自修不
 敢輕發養成徳器也 衣服之制飲食之度字畫之
 别以至音聲笑語之髙下行步進趨之遲速當一以
 古人為法古之善敎人者必以此為本所以養誠閑
 邪而反人道之正也若於此數事少有舛異若不能自
[051-6a]
 克久久之間必至喪志失身
朱子曰聖人敎人大槩只是説孝弟忠信日用常行底
 話人能就上面做将去則心之放者自收性之昏者
 自著如心性等字到子思孟子方説得詳 聖人敎
 人有定本舜使契為司徒敎以人倫父子有親君臣
 有義夫婦有别長㓜有序朋友有信夫子對顔淵曰
 克己復禮為仁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
 勿動皆是定本 自昔聖賢敎人之法莫不使之以
[051-6b]
 孝弟忠信荘敬存養為下學之本而後博觀衆理近
 思宻察因踐履之實以致其知其發端啟要又皆簡
 易明白初若無難解者而及其至也則有學者終身
 思勉而不能至焉盖非思慮揣度之難而躬行黙契
 之不易故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
 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夫聖門之學所以従容積累
 涵養成就随其淺深無非實學者其以此與 聖賢
 敎人下學上達循循有序故従事其間者博而有要
[051-7a]
 約而不孤無妄意凌躐之弊今之言學者類多反此
 故其髙者淪於空幻卑者溺於見聞倀倀然未知其
 将安所歸宿也 聖門敎學循循有序無有先求頓
 悟之理但要持守省察漸久漸熟自然貫通 周禮
 師氏之官以三徳敎國子一曰至徳以為道本二曰
 敏徳以為行本三曰孝徳以知逆惡至徳云者誠意
 正心端本清源之事道則天人性命之理事物當然
 之則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術也敏徳云者彊志
[051-7b]
 力行崇徳廣業之事行則理之所當為日可見之跡
 也孝徳云者尊祖愛親不㤀其所由生之事知逆惡
 則以得於己者䔍實深固有以真知彼之逆惡而自
 不忍為也凡此三者雖曰各以其才品之髙下資質
 之所宜而敎之然亦未有専務其一而可以為成人
 者也是以别而言之以見其相須為用而不可偏廢
 之意盖不知至徳則敏徳者散漫無統固不免乎䔍
 學力行而不知道之譏然不務敏徳而一於至則又
[051-8a]
 無以廣業而有空虚之弊不知敏徳則孝徳者僅為
 匹夫之行而不足以通乎神明然不務孝徳而一於敏
 則又無以立本而有悖徳之累是以兼陳備舉而無
 所遺此先王之敎所以本末相資精粗兩盡而不倚
 於一偏也其又曰敎三行一曰孝行以親父母二曰
 友行以尊賢良三曰順行以事師長盖徳也者得於
 心而無所勉者也行則其所行之法而已盖不本之
 以其徳則無所自得而行不能以自修不實之以其
[051-8b]
 行則無所持循而徳不能以自進是以既敎之以三
 徳而必以三行繼之則雖其至末至粗亦無不盡而
 徳之修也不自覺矣然是三者似皆孝徳之行而己
 至於至徳敏徳則無與焉盖二者之行本無常師必
 協於一然後有以獨見而自得之固非敎者所得而
 預言也唯孝徳則其事為可指故又推其類而兼為
 友順之目以詳敎之以為學者雖或未得於心而事
 亦可得而勉使其行之不已而得於心焉則進乎徳
[051-9a]
 而無待於勉矣况其又能即是而充之以周於事而
 沂其源則孰謂至徳敏徳之不可至哉或曰三徳之
 敎大學之學也三行之敎小學之學也鄉三物之為
 敎也亦然 周人以鄉三物敎萬民而賔興之其徳
 六曰智仁聖義中和其行六曰孝友睦婣任恤其藝
 六曰禮樂射御書數是於學者日用起居飲食之間
 既無事而非學於其羣居蔵修游息之地亦無學而
 非事至於所以開發其聰明成就其徳業者又皆交
[051-9b]
 相為用而無所偏廢 孟子敎人多言理義大體孔
 子則就切實做工夫處教人 學者議論工夫當因
 其人而示以用功之實不必費辭使人知所適従以
 入於坦易明白之域可也若泛為端緒使人迫切而
 自求之適恐資學者之病 博文約禮博文功夫雖
 頭項多然於其中尋将去自将有箇約處聖人敎人
 有序未有不先於博者孔門三千人顔子固不須説只
 曽子子貢得聞一貫之誨謂其餘人不善學固可罪
[051-10a]
 然夫子亦不呌來罵一頓敎便省悟則夫子於其門
 人告之亦不忠矣是夫子亦不善敎人致使宰我冉
 求之徒後來狼狽也要之無此理只得且待他事事
 理㑹得了方可就其上欠闕處告語之如子貢事亦
 不是許多時只教他多學使他枉做功夫直到後來
 方傳以此秘妙正是待他多學之功到了方可以言
 此耳 敎𨗳後進須是嚴毅然亦須有以興起開發
 之方得只恁嚴徒拘束之亦不濟事  某嘗喜那鈍
[051-10b]
 底人他若是做得工夫透徹時極好却煩惱那敏底
 只是畧綽㸔過不曽深去思量當下説也理㑹得只
 是無滋味工夫不耐久敏底人又却用做那鈍底工夫
 方得 南軒之敎人必使之先有以察乎義利之間
 而後明理居敬以造其極其剖析精明傾倒切至必
 竭兩端而後已 籍溪敎諸生於功課餘暇以片紙書
 古人懿行或詩文銘賛之有補於人者粘置壁間俾
 往來誦之咸令精熟 學者之志固不可不以逺大
[051-11a]
 自期然觀孔門之敎則其所従言之者至為卑近不
 過孝弟忠信持守誦習之間而於所謂學問之全體
 初不察察言之也若其髙苐弟子多亦僅得其一體
 夫以夫子之聖諸子之賢其於道之全體豈不能一
 言盡之以相授納而頋為是拘拘者以狹道之傳畫
 人之志何哉盖所謂道之全體雖髙且大而其實未
 嘗不貫乎日用細微切近之間茍悦其髙而忽於近
 慕其大而畧於細則無漸次經由之實而徒有懸相
[051-11b]
 跂望之勞亦終不能以自達矣故聖人之敎循循有
 序不過使人反而求之至近至小之中博之以文以
 開其講學之端約之以禮以嚴其踐履之實使之得
 寸則守其寸得尺則守其尺如是久之日滋月益然
 後道之全體乃有所鄉望而漸可識有所循習而漸
 可能自是而往俛焉孳孳斃而後已而其所造之淺
 深所就之廣狹亦非可以必詣而預期也故夫子嘗
 謂先難後獲為仁又以先事後得為崇徳盖於此小
[051-12a]
 差則心失其正雖有鑚堅仰髙之志而反為謀利計
 功之私矣仁何自而得徳何自而崇哉 因學者少
 寛舒意曰公讀書恁地縝宻固是好但恁地逼截成
 一團此氣象最不好這是偏處如一項人恁地不子
 細固是不成道理若一向蹙宻下梢却展拓不去明
 道一見謝顯道曰此秀才展拓得開下梢可望又曰
 於詞氣間亦見得人氣象如明道語言固無甚激昻
 㸔來便見寛舒意思龜山人只道恁地寛㸔來不是
[051-12b]
 寛只是不解理㑹得不能理㑹得范純夫語解比諸
 公説理最平淺但自有寛舒氣象儘好 賢軰但知
 有營營逐物之心不知有真心故識慮皆昏觀書察
 理皆草草不精眼前易曉者亦㸔不見皆由此心雜
 而不一故也所以前軰語初學者必以敬曰未有致
 知而不在敬者今未知反求諸心而胸中方且叢雜
 錯亂未知所守持此雜亂之心以觀書察理故凡工
 夫皆従一偏一角做去何緣㑹見得全理某以為諸
[051-13a]
 公莫且收歛身心盡掃雜慮令其光明洞逹方能
 作得主宰方能見理不然亦終嵗而無成耳 天下
 道理自平易簡直人於其間只是為剖析人欲以復
 天理敎明白洞達如此而已今不於明白處求却求
 之於偏旁處縦得些理其能幾何 某煞有話要與
 諸公説只是覺次序未到而今只是面前小小文義
 尚如此理㑹不透如何説得到其他事這個事須是
 四方上下小大本末一齊貫穿在這裡一齊理㑹過
[051-13b]
 其操存踐履處固是𦂳要不可間斷至於道理之大
 原固要理㑹纎悉委曲處也要理㑹制度文為處也
 要理㑹古今治亂處也要理㑹精粗大小無不當理
 㑹四邉一切合起工夫無些罅漏東邉見不得西邉須
 見得這下見不得那下須見得既見得一處則其他
 處亦可類推而今只従一處去攻擊他又不曽着力
 濟得甚事這箇須是勇猛奮厲直前不頋做去四方
 上下一齊著到方有箇入頭孔子曰仁逺乎哉我欲
[051-14a]
 仁斯仁至矣這箇全要人自去做孟子所謂奕秋只
 是争些子一箇進前要做一箇不把當事某八九嵗
 時讀孟子到此未嘗不慨然奮發以為為學須如此
 做工夫當初便有這箇意思如此只是未知得那碁
 是如何著是如何做工夫自後便不肯休一向要去
 做工夫今學者不見有奮發意思只是如此悠悠地
 過今日見他是如此明日見他亦是如此 學者悠
 悠是大病今覺諸公都是進寸退尺每日理㑹些小
[051-14b]
 文義都是輕地拂過不曽動得皮毛上這箇道理規
 模大體面濶須是四面去包括方無走處今只従一
 面去又不曽著力如何可得且如曽㸃漆雕開兩處
 漆雕開事言語少難理㑹曽㸃底須子細㸔他是樂
 箇甚底是如何地樂不只是聖人説箇事可樂便信
 著他須是自見得箇可樂底依人口説不得又曰而
 今持守便打疊敎浄潔㸔文字須着意思索應接事
 物都要是當四面去討他自有一面通處 聖門之
[051-15a]
 教下學上達自平易處講究討論積慮潜心優柔饜
 飫久而漸有得焉則日見其髙深逺大而不可窮矣
 程夫子所謂善學者求言必自近易於近者非知言
 者也亦謂此耳 答葉賀孫書曰學者須是理㑹到
 十分是始得是底直是是非底直是非少間做出便
 㑹是若依希底也喚作是便了下梢只是非須是要
 做苐一等人若决是要做苐一等人若才力不逮也
 只做得苐四五等人今合下便要做苐四五等人説
[051-15b]
 道就他才地如此下梢成甚麽物事又曰須是先理
 㑹本領端正其餘事物漸漸理㑹到上面若不理㑹
 本領了假令一你百靈百㑹若有些子私意便粉碎
 了只是這私意如何卒急除得如顔子天資如此孔
 子也只敎他克己復禮其餘弟子雖告之不同莫不
 以此意望之公書所説冉求仲由當初他是只要做
 到如此聖人敎由求之徒莫不以曽顔望之無奈何
 他才質只做到這裏如可使治其賦可使為之宰他
[051-16a]
 當初也不止是要恁地又曰胡氏開治道齋亦非獨
 只理㑹這些如所謂頭容直足容重手容恭許多説
 話都是本原又曰人須是理㑹身心如一片地相似
 須是用力子細開墾未能如此只管説種東種西其
 實種得甚麽物事又曰公今且收拾這心下勿為事
 物所勝且如一日全不得去講明道理不得讀書只
 去應事也須使這心常常在這裏若不先去理㑹得
 這本領只要去就事上理㑹雖是理㑹得許多骨董
[051-16b]
 只是添得許多雜亂只是添得許多驕吝某這説的
 定是恁地雖孔子復生不能易其説這道理只一而
 已 學問者理㑹文字又却昏了若不去㸔恐又無
 路可入曰便是難且去㸔聖賢氣象識他一箇規模
 若欲盡窮天下之理亦甚難且随自家規模大小做
 去若是迫切求益亦害事豈不是私意 今人所以
 懶未必是真箇怯弱自是先有畏事之心纔見一事
 便料其難而不為緣先有個畏縮之心所以習成怯
[051-17a]
 弱而不能有所為也問其平生自覺血氣弱日用功
 夫多只㨂易底事做或尚論人物亦只取其與已力
 量相近者學之自覺難處進歩不得也曰便當因這
 易處而益求其所謂難因這近處而益求其所謂遠
 不可只守這箇而不求進步縦自家力量到那難處
 不得然不可不勉慕而求之今人都是未到那做不
 得處便先自懶怯了雖是怯弱然豈可不向前求其
 難者逺者但求之無有不得若真箇著力求而不得
[051-17b]
 則無如之何也 今人做一件沒𦂳要底事也著心
 去做方始㑹成如何悠悠㑹做得事且如好冩字底人
 念念在此則所見之物無非是冩字底道理又如賈
 島學作詩只思推敲兩字在驢上坐把手作推敲勢
 大尹出有許多車馬人従渠更不見不覺犯了莭只
 此推敲二字計甚利害他直得恁地用力所以後來
 做得詩來極是精髙今吾人學問是大小大事却全
 悠悠若存若亡更不着𦂳用力反不如他人做沒要
[051-18a]
 𦂳底事可謂倒置 學如不及猶恐失之此君子所
 以孜孜焉愛日不倦而競尺寸之隂也今或聞諸生
 晨起入學未及日中而已散去此豈愛日之意也哉
 夫學者所以為己而士者或患貧賤勢不得學與無
 所於學而已勢得學又不為無所於學而猶不勉是
 亦未嘗有志於學而已矣然此非士之罪也敎不素
 明而學不素講也今之世父所以詔其子兄所以勉
 其弟師所以敎其弟子弟子之所以學舎科舉之業
[051-18b]
 則無為也使古人之學止於如此則凡可以得志於
 科舉斯已耳所以孜孜焉愛日不倦以至乎死而後
 己果何為而然哉今之士唯不知此以為茍足以應
 有司之求矣則無事乎汲汲為也是以至於隋遊而
 不知反終身不能有志於學而君子以為非士之罪
 也使敎素明於上而學素講於下則士者固将有以
 用其力而豈有不勉之患哉 古之學者八嵗而入
 小學學六甲五方書記之事十五而入大學學先聖
[051-19a]
 之禮樂焉非獨敎之固将有以養之也盖理義以養
 其心聲音以養其耳采色以養其目舞蹈降登疾徐
 俯仰以養其血脈以至於左右起居盤盂几杖有銘
 有戒其所以養之之具可謂備至爾矣夫如是故學
 者有成材而庠序有實用此先王之敎所以為盛也
 自學絶而道喪至今千有餘年學校之官有敎養之
 名而無敎之養之之實學者挾䇿而相與嬉其間其
 傑然者乃知以干禄蹈利為事至於語聖賢之餘㫖
[051-19b]
 究學問之本源則㒺乎莫知所以用其心者其規為
 動息舉無以異於凡民而有甚焉者嗚呼此敎者過
 也而豈學者之罪哉然君子以為是亦有罪焉耳何
 則今所以異於古者特聲音采色之盛舞蹈降登疾
 徐俯仰之容左右起居盤盂几杖之戒有所不及為
 至推其本則理義之所以養其心者固在也諸君日相
 與誦而傳之頋不察耳然則此之不為而彼之久為
 又豈非學者之罪哉 君子之學以誠其身非直為
[051-20a]
 觀聽之羙而已古之君子以是行之其身而推之以
 敎其子弟莫不由此此其風俗所以淳厚而徳業所
 以崇髙也近世之俗不然自父母所以敎其子弟固
 已使之假手程文以欺㒺有司矣新學小生自為兒
 童時習見其父兄之誨如此因恬不為愧而安受其
 空虚無實之名内以傲其父兄外以驕其閭里終身
 不知自力以至卒就小人之歸者未必不由此也故
 為今之父兄有愛其子弟之心者當為求明師良友
[051-20b]
 使之究義理之指歸而習為孝弟馴謹之行以誠其
 身而已爵禄之不至名譽之不聞非所憂也何必汲
 汲使之俯心下首務欲因人成事以幸一朝之得而
 貽終身之羞哉 與長子受之書曰早晩受業請益
 随衆例不得怠慢日間思索有疑用册子随手劄記
 候見質問不得放過所聞誨語歸安下處思省要切
 之言逐日劄記歸日要㸔見好文字亦録取歸來不
 得自擅出入與人往還初到問先生有合見者見之
[051-21a]
 不令見則不必往人來相見亦啟禀然後往報之此
 外不得出入一步居處須是恭敬不得倨肆惰慢言
 語須要諦當不得戱笑諠譁凡事謙恭不得尚氣凌
 人自取耻辱不得飲酒荒思廢業亦恐言語差錯失
 已忤人尤當深戒不可言人過惡及説人家長短是
 非有來告者亦勿酧荅於先生之前尤不可説同學
 之短交游之間尤當審擇雖是同學亦不可無親踈
 之辨此皆當請於先生聽其所敎大凡敦厚忠信能
[051-21b]
 攻吾過者益友也其謟諛輕薄傲慢䙝狎𨗳人為惡
 者損友也推此求之亦自合見得五七分更問以審
 之百無所失矣但恐志趣卑凡不能克己従善則益
 者不期疏而日逺損者不期近而日親此須痛加檢
 㸃而矯革之不可荏苒漸習自趍小人之域如此則
 雖有賢師長亦無救㧞自家處矣見人嘉言善行則
 敬慕而紀録之見人好文字勝己者則借來熟㸔或
 傳録之而咨問之思與之齊而後已不拘長少惟善
[051-22a]
 是取以上數條切宜謹守其所未及亦可據此推廣
 大抵只是勤謹二字循之而上有無限好事吾雖未
 敢言而竊為汝碩之反之而下有無限不好事吾雖
 不欲言而未免為汝憂之也盖汝若好學在家足可
 讀書作文講明義理不待逺離膝下千里従師汝既
 不能如此即是自不好學已無可望之理然今遣汝
 者恐汝在家汩於俗務不得専意又父子之間不欲
 晝夜督責及無朋友聞見故令汝一行汝若到彼能
[051-22b]
 奮然勇為力改故習一味勤謹則吾猶有望不然則
 徒勞費只與在家一般他日歸來又只是舊時伎倆
 人物不知汝将何面目歸見父母親戚鄉黨故舊耶
 念之念之夙興夜寐無添爾所生在此一行千萬努
 力 白鹿洞規 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别長
 㓜有序朋友有信右五敎之目堯舜使契為司徒敬/
 敷五敎即此是也學者學此而已而其所以學之之/
 序亦有五焉其别如此/慱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
[051-23a]
 之篤行之右為學之序學問思辨四者所以窮理也/
 若夫䔍行之事則自修身以至於處事接物亦各有/
 要其别如左/言忠信行䔍敬懲忿窒慾遷善改過右/
 修身之要/正其義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右處/
 事之要/已所不欲勿施於人行有不得反求諸已右/
 接物之要/熹竊觀古昔聖賢所以敎人為學之意莫
 非使之講明義理以修其身然後推以及人非徒欲
 務記覽為詞章以釣聲名取利禄而已也今人之為
[051-23b]
 學者則既反是矣然聖賢所以敎人之法具存於經
 有志之士固當熟讀深思而問辨之茍知其理之當
 然而責其身以必然則夫規矩禁防之具豈待他人
 設之而後有所持循哉近世於學有規其待學者為
 已淺矣而其為法又未必古人之意也故今不復以
 施於此堂而特取凡聖賢所以敎人為學之大端條
 列如右而揭之楣間諸君其相與講明遵守而責之
 於身焉則夫思慮云為之際其所以戒謹而恐懼者
[051-24a]
 必有嚴於彼者矣其有不然而或出於此言之所棄
 則彼可謂規者必将取之固不得而畧也諸君其亦
 念之哉 増損吕氏鄉約 凡鄉之約四一曰徳業
 相勸二曰過失相規三曰禮俗相交四曰患難相恤
 衆推一人有齒徳者為都約正有學行者二人副之
 約中月輪一人為直月都副正/不與之置三籍凡碩入約者
 書於一籍徳業可觀者書於一籍過失可規者書於
 一藉直月掌之月終則以告於約正而授於其次
[051-24b]
 徳業相勸徳謂見善必行聞過必改能治其身能治
 其家能事父兄能敎子弟能御童僕能肅政教能事
 長上能睦親故能擇交遊能守㢘介能廣施恵能受
 寄託能救患難能導人為善能規人過失能為人謀
 事能為衆集事能解鬭争能决是非能興利除害能
 居官舉職業謂居家則事父兄敎子弟待妻妾在外
 則事長上接朋友敎後生御童僕至於讀書治田營
 家濟物畏法令謹租賦好禮樂射御書數之類皆可
[051-25a]
 為之非此之類皆為無益右件徳業同約之人各自
 進修互相勸勉㑹集之日相與推舉其能者書於籍
 以警其不能者 過失相規過失謂犯義之過六犯
 約之過四不修之過五犯義之過一曰酗博鬬訟酗/謂
 縦酒喧競博謂賭博財物鬬謂闘敺罵詈訟謂告人/罪惡意在害人誣賴争訴得已不已若事于負累及
 為人侵損而/訴之者非二曰行止踰違踰禮違法/衆惡皆是三曰行不恭
 遜侮慢齒徳者持人短長者恃強/凌人者知過不改聞諫愈甚者四曰言不忠信或/為
  人謀事䧟人於惡或與人要約退/即背之或妄説事端熒惑衆聴者五曰造言誣毁誣/人
[051-25b]
 過惡以無為有以小為大面是背非或作嘲咏匿名/文書及發揚人之私隠無状可求及喜談人之舊過
 者/六曰營私太甚與人交易傷於掊克者専務進取/不恤餘事者無故而好干求假貸
 者受人寄託/而有所欺者犯約之過一曰徳業不相勸二曰過失
 不相規三曰禮俗不相成四曰患難不相恤不修之
 過一曰交非其人所交不限士庶但凶惡及游惰無/行衆所不齒者而已朝夕與之游
 處則為交非其人若不/得己而暫往還者非二曰游戯怠惰游謂無故出/入及謁見人
 止務閑適者戲謂游笑無度及意在侵侮或馳馬擊/鞠而不賭財物者怠惰謂不修事業及家事不治門
 庭不/潔者三曰動作無儀謂進退太踈野及不恭者不當/言而言及當言而不言者衣冠
[051-26a]
  太華飾及全不完整者/不衣冠而入街市者四曰臨事不恪主事廢忘期/㑹後時臨事
  怠慢/者五曰用度不莭謂不計有無過為多費者/不能安貧非道營求者右件
 過失同約之人各自省察互相規戒小則宻規之大
 則衆戒之不聽則㑹集之日直月以告於約正約正
  以義理誨諭之謝過請改則書籍於俟其争辨不服
 與終不能改者皆聽其出約以禮俗相交禮俗之交
  一曰尊㓜軰行三曰造請拜揖三曰請召送迎四曰
 慶弔贈遺尊㓜軰行凡五等曰尊者謂長已己三十/嵗以上在父母
[051-26b]
 者/曰長者謂長於已十嵗/以上在兄行者曰敵者謂年上下不滿十/嵗者長者謂稍長
  㓜者謂/稍㓜曰少者謂少於已十/嵗以下者曰㓜者謂少於已二/十嵗以下者
 請拜揖凡三條曰凡少者㓜者於尊者長者嵗首冬
 至四孟月朔辭見賀謝皆為禮見皆具門状用幞頭/公服腰帯龍笏無
 官具名紙用幞頭襴衫腰帶繫鞋唯四孟通用帽子皂/衫腰帯凡當行禮而有恙故皆先使人白之或遇雨
  雪則尊長先使/人來喻止來者此外候問起居質疑白事及赴請召
 皆為燕見深衣涼衫皆可尊/長令免即去之尊長受謁不報嵗首冬/至具已
  名榜子令子弟/報之如其服長者嵗首冬至具榜子報之如其服
[051-27a]
 餘令子弟以已名榜子代行凡敵者嵗首冬至辭見
 賀謝相往還門狀名紙同上/唯止服㡌子凡尊者長者無事而至
 少者㓜者之家唯所服深衣涼衫道服背子/可也敵者燕見亦然曰凡見
 尊者長者門外下馬俟於外次乃通名凡往見人入/門必問主人
 食否有他客否有他幹否度無所妨乃/命展刺有妨則少俟或且退後皆放此主人使将命
 者先出迎客客趨入至廡間主人出降階客趨進主
  人揖之升堂禮見四拜而後坐燕見不拜旅見則旅/拜少者㓜
 者自為一列幼者拜則跪而扶之少者拜則跪扶而/荅其半若尊者長者齒徳殊絶則少者幼者堅請納
[051-27b]
 拜尊者許則立而受之長者許則跪而扶之拜/訖則揖而退主人命之坐則致謝訖揖而坐退凡/相
  見主人語終不更端則告退或主人有倦色或/方幹事而有所俟者皆告退可也後皆倣此則主
 人送於廡下若命之上馬則三辭許則揖而退出大
 門乃上馬不許則従其命凡見敵者門外下馬使人
 通名俟於廡下或㕔側禮見則再拜稍少者先拜/旅見則特拜退
 則主人請就階上馬徒行則主人/逆於門外凡少者以下則先
 遣人通名主人具衣冠以俟客入門下馬則趨出迎
 揖升堂來報禮則再拜謝客止之/則止退則就階上馬客/徒
[051-28a]
  行則迎於大門之外送亦如之仍隨/其行數歩揖之則止望其行逺乃入曰凡遇尊長於
 道皆徒行則趨進揖尊長與之言則對不則立於道
 側以俟尊長已過乃揖而行或皆乘馬於尊者則回
 避之於長者則立馬道側揖之俟過乃揖而行若已
 徒行而尊長乘馬則回避之凡徒行遇所識/乘馬皆倣此若已乘
 馬而尊長徒行望見則下馬前揖已避亦然過既逺
 乃上馬若尊長令上馬則固辭遇敵者皆乘馬則分
 道相揖而過彼徒行而不及避則下馬揖之過則上
[051-28b]
 馬遇少者以下皆乘馬彼不及避則揖之而過彼徒
 行不及避則下馬揖之於幼者則不/必下可也請召迎送凡四
 條曰凡請尊長飲食親往投書禮薄則不必書專召/他客則不可兼召尊
 長/既來赴明日親往謝之召敵者以書簡明日交使
 相謝召少者用客目明日客親往謝曰凡聚㑹皆鄉
 人則坐以齒非士類/則不若有親則别序若有他客有爵
 者則坐以爵不相妨者/猶以齒若有異爵者雖鄉人亦不以
 齒異爵謂命士大夫/以上今陞朝官是若特請召或迎勞出餞皆以専
[051-29a]
 召者為上客如婚禮則姻家為上客皆不以齒爵為
 序曰凡燕集初坐别設卓子於兩楹間置大盃於其
 上主人降序立於卓東西向上客亦降序立於卓西
 東向主人取盃親洗上客辭主人置盃卓子上親執
 酒斟之以器授執事者遂執盃以獻上客上客辭之
 復置卓子上主人西向再拜上客東向再拜興取酒
 東向跪祭遂飲以盃授賛者遂拜主人答拜者少者以/下為客飲
 畢而拜則主/人跪受如常上客酢主人如前儀主人乃獻衆賔如
[051-29b]
 前儀唯獻酒不拜若衆賔中有齒爵者則/特獻如上客之儀不酢若婚㑹姻家
 為上客則雖少亦答其拜曰凡有逺出逺歸者則送迎
 之少者幼者不過五里敵者不過三里各期㑹於一處
 拜揖如禮有飲食則就飲食之少者以下俟其既歸又
 至其家省之慶弔贈遺凡四條曰凡同約有吉事則慶
 之冠子生子預薦登第進官之屬皆可賀婚禮雖曰不/賀然禮有曰賀娶妻者葢但以物助其賔容之費而
 已/有凶事則弔之䘮𦵏水/火之類每家只家長一人與同約者
 俱往其書問亦如之若家長有故或與所慶弔者不相
[051-30a]
 接則其次者當之曰凡慶禮如常儀有贈物用幣帛/酒食果
 實之屬衆議量力定數多不過三五千少/至一二百如情分厚薄不同則從其厚薄或其家力
 有不足則同約為之借助器用及為營幹曰凡弔禮
 聞其初䘮聞䘮/同未易服則率約者深衣而往哭弔之
 凡弔尊者則為首者致辭而旅拜敵以下則不拜主/人拜則荅之少者以下則扶之不識生者則不弔不
 識死者/則不哭且助其凡百經營之事主人既成服則相率
 素幞頭素襴衫素帯皆以白生/紗絹為之具酒果食物而往奠
 之死者是敵以上則拜而奠以下則奠而不拜主人雖/不易服則亦不易服主人不哭則亦不哭情重則
[051-30b]
 主人不變不哭亦變而哭之賻/禮用錢帛衆議其數如慶禮及𦵏又相率致賵俟
 發引則素服而送之賵如賻禮或以酒食犒/具役夫及為之幹事及卒哭
 及小祥及大祥皆常服弔之曰凡䘮家不可具酒果
 衣服以待弔客弔客亦不可受曰凡聞所知之喪或
 逺不能往則遣使致奠就外次衣弔服再拜哭而送
 之唯至親䔍/友為然過期年則不哭情重則哭其墓右禮俗
 相交之事直月主之有期日者為之期日當紏集者
 督其違慢凡不如約者以告於約正而詰之且書於
[051-31a]
 籍 患難相恤患難之事七一曰水火小則遣人救/之甚則親往
 多率人救/且弔之二曰盗賊近者同力追捕有力者為告之/官司其家貧則為之助出募賞
 三曰疾病小則遣人問之甚則為訪/醫藥貧則助其養疾之費四曰死䘮闕人/則助
 其幹辦乏財/則賻贈借貸五曰孤弱孤逍無依者若能自贍則為/之區處稽其出入或聞於官
 司或擇人教之及為求婚姻貧者協力濟之無令失/所若有侵欺之者衆人力為之辨理若稍長而放逸
 不檢亦防察約束之/無令䧟之於不義六曰誣枉有為人誣枉過惡不/能自仲者勢可以聞
 於官府則為言之有方畧可以解救則為/解之或其家因而失所者衆共以財濟之七曰貧乏
 冇安貧守分而生計大不足者衆以財/濟之或為之假貸置産以嵗月償之右患難相恤
[051-31b]
 之事凡當救恤者者其家告於約長急則同約之近
 者為之告約正命直月徧告之且為之紏集而程督
 之凡同約者財物器用車馬人僕皆有無相假若不
 急之用及有所妨者則不必借可借者不借及踰期
 不還及損壊借物者論如犯約之過書於籍隣里或
 有緩急雖非同約而先聞知者亦當救助或不能
 救助則為之告於同約而謀之有能如此者則亦書
 其善於籍以告鄉人以上鄉約四條本出藍田吕氏
[051-32a]
 今取其他書及附已意稍増損之以通於今而又為
 月旦集㑹讀約之禮如左方曰凡預約者月朔皆㑹
 朔日有故則前期三日别定一日直月報㑹者/所居逺者唯赴孟朔又逺者嵗一再至可也直月
 率錢具食每人不過一二百孟朔其酒果三行麵/飯一㑹餘月則去酒果或直設飯可也
 日夙興約正副正直月本家行禮若㑹族罷皆深衣
 俟於鄉校設先聖先師之像於北壁下無鄉校則别/擇一寛閑處
 先以長少序拜於東序凡拜尊者跪而扶之長者跪/而荅其半稍長者俟其俯伏
 而荅/之同約者如其服而至有故則先一日使人告於/直月同約之家子弟雖未
[051-32b]
 能入籍亦許隨衆序拜未能序拜亦許侍立觀禮/但不與飲食之㑹或别率錢畧設㸃心於他處
 於外次既集以齒為序立於門外東向北上約正以
 下出門西向南上約正與齒最/尊者正相向揖迎入門至庭中北
 面皆再拜約正升堂上香降與在位者皆再拜約正/升降
 皆自/阼階揖分東西向立如門外/之立約正三揖客三讓約正
 先升客従之約正以下升自阼/階餘人升自西階皆北面立約正以下/西上餘人
 東/上約正少進西向立副正直月次其右少退直月引
 尊者東向南上長者西向南上皆以約正之年推之/後放此西向者其位
[051-33a]
 在約正之右少/進餘人如故約正再拜凡在位者皆再拜此拜/尊者
 者受禮如儀唯以約正之年/為受禮之莭退北壁下南向東上立
 直月引長者東靣如初禮退則立於尊者之西東上此/拜
 長者拜時唯/尊者不拜直月又引稍長者東向南上約正與在
 位者皆再拜稍長者荅拜退立於西序東向北上此/拜
 稍長者拜時尊/者長者不拜直月又引稍少者東面北上拜約正
 約正答之稍少者退立於稍長者之南直月以次引
 少者東北向西北上拜約正約正受禮如儀拜者復
[051-33b]
 位又引幼者亦如之既畢揖各就次同列未講禮者/拜於西序如初
 頃之約正揖就坐約正坐堂東南向約中年最尊者/坐堂西南向副正直月次約正之
 東南向西上餘人以齒為序東西相向以北為/主若有異爵者則坐于尊者之西東向東上直月
 抗聲讀約一過副正推説其意未達者許其質問於
 是約中有善者衆推之有過者直月糾之約正詢其
 實状於衆無異辭乃命直月書之直月遂讀記羙一
 過命執事以記過籍徧呈在坐各黙觀一過既畢乃
 食食畢少休復㑹於堂上或説書或習射講論従容
[051-34a]
 講論須有益之事不得輙道神怪邪僻悖亂之言及/私議朝廷州縣政事得失及揚人過惡違者直月糾
 而書/之至晡方退
南軒張氏曰二程先生所以敎學者不越於居敬窮理
 二事取其書反覆讀之則可以見盖居敬有力則其
 所窮者愈精窮理浸明則其所居者益有地二者實
 互相發也 謂學者曰謹飭則有餘且放敎胸襟開
 闊又曰不要強自開闊只涵泳義理便自然開闊去
勉齋黄氏曰孔孟之敎人曰守死善道曰舎生取義夫
[051-34b]
 死生亦大矣至於道義之可樂則生不足戀而死不
 足頋生不足戀而死不足頋則於聖賢之道如飢者
 不㤀食渴者不㤀飲行者不忘歸病者不㤀起猶未
 足以諭其意也 讀書且摸得心路直方有商量每
 學者來且敎他磨勵了箇心歸去譬如入持一箇鑿
 石錐來如何鑚得入且寄他兩面磨得恁地十分尖
 利㸔去甚處都破開了他便自㑹去尋揣得不恁地
 見聞儘多也不濟事 學者初且令識得性情部伍
[051-35a]
 認得虚靈體面庶幾於讀書存養不至全無著落然
 學者之患在於志卑氣弱度量淺狹規模𥚹陋則雖
 與之細講恐終無任道之意故須是有大規模又有
 細工夫方且成箇人物故常以此提撕之恐中庸所
 謂髙明中庸廣大精微亦此意也
問明道以記誦博識為玩物䘮志謝顯道聞之不服是
 邪非邪潜室陳氏曰明道是明睿内照故書無不記
 却不是記問上做工夫此語正欲㸃化顯道惜其為
[051-35b]
 記問所障領㑹不去
西山真氏曰孔子答門人問仁孝皆是隨其資質而成
 就之聖人之敎人猶化工之生物因材而䔍於此可
 見
魯齋許氏曰聖人是因人心固有良知良能上扶接将
 去他人心本有如此意思愛親敬兄藹然四端隨感
 而見聖人只是與發達推廣就他元有的本領上進
 将去不是将人心上元無的強安排與他後世却将
[051-36a]
 良知良能去斵喪了却将人性上元無的強去安排
 裁接如雕蟲小技以此學校廢壊壊却天下人才及
 去做官於世事人情殊不知逺近不知何者為天
 理民彛似此民何由嚮方如何養得成風俗他於風
 化人倫本不曽學他家本性己自壊了如何化得人
  稱人之善宜就迩上言議人之失宜就心上言盖
 人之初心本自無惡特以利欲驅之故失正理其始
 甚微其終至於不可救仁人雖惡其去道之逺然亦
[051-36b]
 未嘗不愍其昏暗無知誤至此極也故議之必従始
 失之地言之使其人聞之足以自新而無怨而吾之
 言亦自為長厚切要之言善迹既著即従而羙之不
 必更求隠微主為一定之論在人聞則樂於自勉在
 我則為有實驗而又無他日之弊也 善惡消長善
 少惡多則長其善而不敢攻其惡善多惡少然後敢
 攻治病亦然痼病之人且當扶䕶元氣至於聖人於
 門弟子敎養之際亦如此 敎人使人必先使有耻
[051-37a]
  無耻則無所不為既知此又湏養䕶其知恥之心督
 責之使有所畏榮耀之使有所慕督責榮耀皆非所
  以為敎也到無所畏不知慕時都行将不去
 
 
 
 
 
[051-37b]
 
 
 
 
 
 
 
 性理大全書卷五十一
关于我们 | 收藏本站 | | 欢迎投稿 | 意见建议
Copyright ©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.
《国学大师》集成古典图书2万种28万卷约24亿字
沪ICP备15009860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