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学精选 | 二十四史 | 四库全书 | 汉语字典 | 汉语大词典 | 康熙字典 | 说文解字 | 成语词典 | 异体字字典 | 史部 | 子部 | 集部 | 诗部 | 儒部 | 易部 | 艺部 | 医部 | 丛部 | 道部 | 佛部
     搜作品集     搜编撰者      搜卷章节      影印古籍

首页|国学书库|影印古籍|诗词宝典|二十四史|汉语字典|汉语词典|部件查字|书法大师|甲骨文|历史人物|历史典故|年号|姓氏|民族|图书集成|印谱|丛书|中医中药|软件下载

译文|四库全书|全文检索|古籍书目|国学精选|成语词典|康熙字典|说文解字|字形演变|金 文|历史地名|历史事件|官职|知识|对联|石刻墓志|家谱|对联|历史地图|会员中心

首页 > 四库全书 > 性理大全書 > 性理大全書 卷三十三
[033-1a]
欽定四庫全書
 性理大全書卷三十三
 性理五
  心性情定性/ 情意/ 志氣志意/ 思慮附/
程子曰自性之有形者謂之心自性之有動者謂之情
  問喜怒出於性否曰固是纔有生識便有性有性
 便有情無性安得有情 問喜怒出於外如何曰非
 出於外感於外而發于中也問性之有喜怒猶水之
[033-1b]
 有波否曰然湛然平靜如鏡者水之性也及遇沙石
 地勢不平便有湍激或風行其上便為波濤洶洶此
 豈水之性也哉人性中只有四端人豈有許多不善
 底事然無水安得波浪無性安得情也 問性善而
 情不善乎曰情者性之動也要歸之於正而已亦何
 得以不善名之
張子曰心統性情者也 有形則有體有性則有情
 發于性則見於情發於情則見於色以類而應也
[033-2a]
龜山楊氏曰六經不言無心惟佛氏言之亦不言修性
 惟楊雄言之心不可無性不假修故易止言洗心盡
 性記言正心尊德性孟子言存心飬性
河東候氏曰性之動便是情主宰處便是心
五峯胡氏曰探視聴言動無息之本可以知性察視聴
 言動不息之際可以㑹情視聴言動道義明著孰知
 其為此心視聴言動物欲引取孰知其為人欲是故
 誠成天下之性性立天下之有情效天下之動心妙
[033-2b]
 性情之徳性情之徳庸人與聖人同聖人妙而庸人
 之所以不妙者拘滯於有形而不能通爾今欲通之
 非致知何適哉 氣之流行性為之主性之流行心
 為之主
朱子曰性猶太極也心猶隂陽也太極只在陰陽之中
 非能離隂陽也然至論太極自是太極隂陽自是隂
 陽惟性與心亦然所謂一而二二而一也仁義禮智
 性也惻隐羞惡辭讓是非情也以仁愛以義惡以禮
[033-3a]
 讓以智知者心也性者心之理也情者性之動也心
 者性情之主也 未動為性已動為情心則貫乎動
 静而無不在焉 性對情言心對性情言合如此是
 性動處是情主宰是心大抵心與性似一而二似二
 而一此處最當體認 在天為命禀於人為性既發
 為情此其脈理甚實仍更分明易曉惟心乃虚明洞
 徹統前後而為言耳據性上說寂然不動處是心亦
 得據情上説感而遂通處是心亦得故孟子説盡其
[033-3b]
 心者知其性也文義可見性則具仁義禮智之端實
 而易察知此實理則心無不盡盡亦只是盡曉得耳
 如云盡曉得此心者由知其性也 問心性之别曰
 這箇極難説且是難為譬喻如伊川以水喻性其説
 本好却使曉不得者生病心大槩似箇官人天命便
 是君之命性便如職事一般此亦大槩如此要自理
 㑹得如邵子云性者道之形體葢道只是合當如此
 性則有一箇根苖生出君臣之義父子之仁性雖虚
[033-4a]
 都是實理心雖是一物却虚故能包含萬理這箇要
 人自體察始得又曰性是心之道理心是主宰於身
 者四端便是情是心之發見處四者之萌皆出于心
 而其所以然者則是此性之理所在也 問未發之
 前心性之别曰心有體用未發之前是心之體已發
 之際乃心之用如何指定説得葢主宰運用底便是
 心性便是㑹恁地做底理性則一定在這裏到主宰
 運用却在心情只是㡬箇路子隨這路子恁地做去
[033-4b]
 底却又是心 問靜是性動是情曰大扺都主於心
 性字從心從生情字從心從青性是有此理且如天
 命之謂性要須天命箇心了方是性 人多說性方
 説心看來當先説心古人制字亦先制得心字性與
 情皆從心以人之生言之固是先得這道理然纔生
 這許多道理却都具在心裏且如仁義自是性孟子
 則曰仁義之心惻隐羞惡自是情孟子則曰惻隠之
 心羞惡之心葢性即心之理情即性之用今先說一
[033-5a]
 箇心便教人識得箇情性底總腦教人知得箇道理
 存著處若先説性却似性中别有一箇心横渠心統
 性情語極好顛倒不破 問心性情曰孟子説惻隐
 之心仁之端也一叚極分曉惻隐羞惡是非辭讓是
 情之發仁義禮智是性之體性中只有仁義禮智發
 之為惻隐羞惡辭讓是非乃性之情也 問性情心
 仁曰性無不善心所發為情或有不善説不善非是
 心亦不得却是心之本體本無不善其流為不善者
[033-5b]
 情之遷於物而然也性是理之總名仁義禮智皆性
 中一理之名惻隐羞惡辭讓是非是情之所發之名
 此情之出於性而善者也其端所發其㣲皆從此心
 出故曰心統性情者也性不是别有一物在心裏心
 具此性情心失其主却有時不善如我欲仁斯仁至
 我欲不仁斯失其仁矣回也三月不違仁言不違仁
 是心有時乎違仁也出入無時莫知其鄉存養主一
 使之不失仁乃善 性情心惟孟子横渠説得好仁
[033-6a]
 是性惻隐是情須從心上發出來心統性情者也性
 只是合如此底只是理非有箇物事若是有底物事
 則既有善亦必有惡惟其無此物只是理故無不善
  心統性情者也寂然不動而仁義禮智之理具焉
 動處更是情有言静處是性動處是心如此則是將
 一物分作兩處了心與性不可以動静言凡物有心
 而其中必虚如鷄心猪心之屬切開可見人心亦然
 只這些虚處便包蔵許多道理彌綸天地該括古今
[033-6b]
 推廣得來葢天葢地莫不由此此所以為人心之妙
 歟理在人心是之謂性性如心之田地充此中虚莫
 非是理而已心是神明之舍為一身之主宰性便是
 許多道理得之於天而具於心者發于智識念慮處
 皆是情故曰心統性情者也 問明道云禀於天為
 性感為情動為心伊川則又云自性之有形者謂之
 心自性之有動者謂之情如二程説則情與心皆自
 夫一性之所發彼問性而對以情與心則不可謂不
[033-7a]
 切所問者然明道以動為心伊川以動為情自不相
 侔不知今以動為心是耶以動為情是耶㦯曰情對
 性言静者為性動者為情是説固然也今若以動為
 情是則明道何得却云感為情動為心哉横渠云心
 統性情者也既是心統性情伊川何得却云自性之
 有形者謂之心自性之有動者謂之情耶如伊川所
 云却是性統心情者也不知以心統性情為是耶性
 統心情為是耶此性情心三者未有至當之論也曰
[033-7b]
 近思録中一叚云心一也有指體而言者注云寂然
 不動是也有指用而言者注云感而遂通天下之故
 是也夫寂然不動是性感而遂通是情故横渠云心
 包性情者也此説最為穏當如前二程先生說話恐
 是記録者誤耳如明道感為情動為心感與動如何
 分得若伊川云自性之有形者謂之心某直理㑹他
 說不得以此知是門人記録之誤也 問人當無事
 時其中虚明不昧此自氣自然動處便是性曰虚明
[033-8a]
 不昧便是心此理具足於中無少欠缺便是性感物
 而動便是情横渠説得好由太虚有天之名由氣化
 有道之名此是總説合虚與氣有性之名合性與知
 覺有心之名是就人物上説 看横渠心統性情之
 說乃知此話大有功始尋得箇情字著落與孟子説
 一般孟子言惻隐之心仁之端也仁性也惻隐情也
 此是情上見得心又曰仁義禮智根於心此是性上
 見得心葢心便是包得那性情性是體情是用 五
[033-8b]
 峯云心妙性情之徳妙是主宰運用之意五峯此説
 不是曽去研窮深體如何直見得恁地 問論性有
 已發之性有未發之性曰性纔發便是情情有善惡
 性則全善心又是一箇包總性情底大抵言性便須
 見得是元受命於天其所禀賦自有本根非若心可
 以一概言也却是漢儒解天命之謂性云木神仁金
 神義等語却有意思非茍言者學者要體㑹親切又
 曰若不用明破只恁涵養自有到處亦自省力 性
[033-9a]
 是未動情是已動心包得已動未動葢心之未動則
 為性已動則為情所謂心統性情者也欲是情發出
 來底心如水性猶水之静情則水之流欲則水之波
 瀾但波瀾有好底有不好底欲好底如我欲仁之類
 不好底則一向奔馳出去若波濤翻浪大叚不好底
 欲則滅却天理如水之壅决無所不害孟子謂情可
 以為善是說那情之正從性中流出來者元無不好
 也 心主宰之謂也動静皆主宰非是静時無所用
[033-9b]
 及至動時方有主宰也言主宰則混然體統自在其
 中心統攝性情非儱侗與性情為一物而不分别也
  心者主乎性而行乎情故喜怒哀樂未發則謂之
 中發而皆中節則謂之和心是做工夫處 心之全
 體湛然虚明萬理具足無一毫私欲之間其流行該
 徧貫乎動静而妙用又無不在焉故以其未發而全
 體者言之則性也以其已發而妙用者言之則情也
 然心統性情只就渾淪一物之中指其已發未發而
[033-10a]
 為言耳非是性是一箇地頭心是一箇地頭情又是
 一箇地頭如此懸隔也 問心性情之辨曰程子云
 心譬如榖種其仁具生之理是性陽氣發生處是情
 推而論之物物皆然 性具許多道理昭昭然者屬
 性未發理具已發理應則屬心發動則情所以存其
 心則養其性心該備通貫主宰運用吕云未發時心
 體昭昭程云有指體而言者有指用而言者李先生
 云心者貫幽明通有無 心性指其寂然不動處情
[033-10b]
 指其發動處 有是形則有是心而心之所得乎天
 之理則謂之性仁義禮/智是也性之所感於物而動則謂之
 情惻隐羞惡辭/讓是非是也是三者人皆有之不以聖凡為有無
 也但聖人則氣清而心正故性全而情不亂耳學者
 則當存心以養性而節其情也今以聖人為無心而
 遂以為心不可以須臾有事然則天之所以與我者
 何為而獨有此贅物乎 性只是理情是流出運用
 處心之知覺即所以具此理而行此情者也以智言
[033-11a]
 之所以知是非之理則智也性也所以知是非而是
 非之者情也具此理而覺其為是非者心也此處分
 别只在毫釐之間精以察之乃可見耳 問横渠言
 由太虚有天之名由氣化有道之名合虚與氣有性
 之名合性與知覺有心之名所謂性者恐兼天地之
 性氣質之性而言否所謂心者併人心道心言否曰
 非氣無形無形則性善無所賦故凡言性者皆因氣
 質而言但其中自有所賦之理耳人心道心亦非有
[033-11b]
 兩物也 性是理心是包含該載敷施發用底 康
 節云性者道之形體心者性之郛郭身者心之區宇
 此語雖說得粗畢竟大概好 問心之動性之動曰
 動處是心動底是性又問先生謂動處是心動底是
 性竊推此二句只在底處兩字上如糓種然生處便
 是糓生底却是那裏面些子曰若以糓譬之榖便是
 心那為粟為菽為禾為稻底便是性康節所謂心者
 性之郛郭是也包裹底是心發出不同底是性 心
[033-12a]
 以性為體心將性做饀子模様葢心之所以具是理
 者以有性故也 心有善惡性無不善若論氣質之
 性亦有不善 心性理拈著一箇則都貫穿惟觀其
 所指處輕重如何如養心莫善於寡欲雖有不存焉
 者寡矣存雖指理言然心自在其中操則存此存雖
 指心言然理自在其中 問人之生禀乎天之理以
 為性其氣清則為知覺而心又不可以知覺言當如
 何曰難說以天命之謂性觀之則命是性天是心心
[033-12b]
 有主宰之義然不可無分别亦不可太説開成兩箇
 當熟玩而黙識其主宰之意可也 有這性便發出
 這情因這情便見得這性因今日有這情便見得本
 來有這性 性不可言所以言性善者只看他惻隐
 辭讓四端之善則可以見其性之善如見水流之清
 則知源頭必清矣四端情也性則理也發者情也其
 本則性也如見影知形之意 性不可説情却可説
 所以告子問性孟子却答他情葢謂情可為善則性
[033-13a]
 無有不善所謂四端者皆情也仁是性惻隠是情惻
 隠是仁發出來底端芽如一箇榖種相似榖之生是
 性發為萌芽是情所謂性只是那仁義禮智四者而
 已四件無不善發出來則有不善何故殘忍便是那
 惻隠反底冐昧便是那羞惡反底 仁義者天理之
 目而慈愛羞惡者天理之施於此看得分明則性情
 之分可見
北溪陳氏曰情與性相對情者性之動也在心裏面未
[033-13b]
 發動底是性事物觸著便發動出來底是情寂然不
 動是性感而遂通是情這動底只是就性中發出來
 不是别物其大目則為喜怒哀懼愛惡欲七者中庸
 只説喜怒哀樂四箇孟子又指惻隠羞惡辭讓是非
 四端而言大抵都是情性中有仁動出為惻隠性中
 有義動出為羞惡性中有禮智動出為辭讓是非端
 是端緒裏面有這物其端緒便發從外靣來若内無
 仁義禮智則其發也安得有許四端大概心是箇物
[033-14a]
 貯此性發出底便是情孟子曰惻隠之心仁之端也
 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
 智之端也惻𨼆羞惡等以情言仁義等以性言必又
 言心在其中者所以統情性而為之主也
問明道云在人為性主於身為心心發於思慮謂之情
 如此則性乃心情之本而横渠則以為心統性情如
 何潛室陳氏曰心居性情之間向裏即是性向外即
 是情心居二者之間而統之所以聖賢工夫只在心
[033-14b]
 裏著到一舉而兼得之横渠此語大有功
西山真氏曰誠者真實無妄之理天之命於人人之受
 于天性此而已故曰誠成天下之性凡天下所有之
 理莫不具于一性之中故曰性立天下之有情者性
 之動也效如爻者效也之效天下之理不能無變動
 卦之有爻所以像之性之有情亦猶是也未發則理
 具于性既發則理著於情情之動須因乎物所以不
 能無動則理也故曰情效天下之動仁義禮智性之
[033-15a]
 徳惻隠以下情之徳性情之徳雖具而發揮運用則
 在此心而已故中庸論大本達道必以戒懼慎獨為
 主葢該寂感貫動静者心也心得其正然後性之本
 然者全而情之發亦中節矣故曰心妙性情之徳
張子問定性未能不動猶累於外物何如程子曰所謂
 定者動亦定静亦定無將迎無内外茍以外物為外
 牽已而從之是以己性為有内外也且以性為隨物
 于外則當其在外時何者為在内是有意於絶外誘
[033-15b]
 而不知性之無内外也既以内外為二本則又烏可
 遽語定哉夫天地之常以其心普萬物而無心聖人
 之常以其情順萬事而無情故君子之學莫若廓然
 而大公物來而順應易曰貞吉悔亡憧憧徃來朋從
 爾思茍規規於外誘之除將見滅於東而生於西也
 非惟日之不足顧其端無窮不可得而除也人之情
 各有所蔽故不能適道大率患在於自私而用智自
 私則不能以有為為應迹用智則不能以明覺為自
[033-16a]
 然今以惡外物之心而求照無物之地是反鑑而索
 照也易曰艮其背不獲其身行其庭不見其人孟氏
 亦曰所惡於智者為其鑿也與其非外而是内不若
 内外之兩忘也兩忘則澄然無事矣無事則定定則
 明明則尚何應物之為累哉聖人之喜以物之當喜
 聖人之怒以物之當怒是聖人之喜怒不繫於心而
 繫於物也是則聖人豈不應於物哉烏得以從外者
 為非而更求在内者為是也今以自私用智之喜怒
[033-16b]
 而視聖人喜怒之正為如何哉夫人之情易發而難
 制者惟怒為甚第能於怒時遽忘其怒而觀理之是
 非亦可見外誘之不足惡而於道亦思過半矣已下/論性
問定性書也難理㑹朱子曰也不難定性字説得也詫
 異此性字是箇心字意明道言語甚圓轉初讀未曉
 得都沒理㑹子細看却成叚相應此書在鄠時作年
 甚少 明道定性書自胷中瀉出如有物在後面逼
 逐他相似皆寫不辦黄直卿曰此正所謂有造道之
[033-17a]
 言曰然只是一篇之中都不見一箇下手處童蜚卿
 曰廓然而大公物來而順應這莫是下工處否曰這
 是説已成處且如今人私欲萬端紛紛擾擾無可奈
 何如何得他大公所見與理皆是背馳如何便得他
 順應楊道夫曰這便是先生前日所謂也須存得這
 箇在曰也不由你存此心紛擾者著甚方法也不能
 得他住這須是見得須是知得天下之理都著一毫
 私意不得方是所謂知止而後有定也不然只見得
[033-17b]
 他如生龍活虎相似更把捉不得 定性一章明道
 言不惡事物亦不逐事物今人惡則全絶之逐則又
 為物引將去惟不拒不流泛應曲當則善矣葢横渠
 有意於絶外物而定其内明道意以為須是内外合
 一動亦定靜亦定則應物之際自然不累於物茍只
 静時能定則動時恐却被物誘去矣 問聖人動亦
 定静亦定所謂定者是體否曰是曰此是惡物來感
 時定抑善惡來皆定曰惡物來不感這裏自不接曰
[033-18a]
 善物則如何曰當應便應有許多分數來便有許多
 分數應這裏自定曰子哭之慟而何以見其為定曰
 此是當應也須是廓然而大公物來而順應再三誦
 此語以為説得圓 問聖人定處未詳曰知止而後
 有定只看此一句便了得萬物各有當止之所知得
 則此心自不為物動曰舜號泣於旻天象憂亦憂象
 喜亦喜當此時何以見其為定曰此是當應而應當
 應而應便是定若不當應而應便是亂了當應而不
[033-18b]
 應則又是死了 問天地之常以其心普萬物而無
 心聖人之常以其情順萬事而無情故君子之學莫
 若廓然而大公物來而順應學者卒未到此奈何曰
 雖未到此規模也是恁地廓然大公只是除却私意
 事物之來順他道理應之且如有一事自家見得道
 理是恁地却有箇偏曲底意思要為那人便是不公
 便逆了這道理不能順應聖人自有聖人大公賢人
 自有賢人大公學者自有學者大公又問聖賢大公
[033-19a]
 固未敢請學者之心當如何曰也只要存得這箇在
 克去私意這兩句是有頭有尾説話大公是包說順
 應是就裏面細説公是忠便是維天之命於穆不已
 順應便是乾道變化各正性命 廓然而大公是寂
 然不動物來而順應是感而遂通 問定性書云大
 率患在於自私而用智自私則不能以有為為應迹
 用智則不能以明覺為自然曰此一書首尾只此兩
 頃伊川文字叚數分明明道多只恁成片説將去初
[033-19b]
 看似無統子細理㑹中間自有路脈貫串將去君子
 之學莫若廓然而大公物來而順應自後許多説話
 都只是此二句意艮其背不獲其身行其庭不見其
 人此是説廓然而大公孟子曰所惡於智者為其鑿
 也此是説物來而順應第能於怒時遽忘其怒而觀
 理之是非是應物來而順應這須子細去看方始得
  問自私則不能以有為為應迹用智則不能以明
 覺為自然所謂天地之常以其心普萬物而無心聖
[033-20a]
 人之常以其情順萬事而無情所謂普萬物順萬事
 者即廓然而大公之謂無心無情者即物來而順應
 之謂自私則不能廓然而大公所以不能以有為為
 應迹用智則不能物來而順應所以不能以明覺為
 自然曰然 明道云不能以有為為應迹應迹謂應
 事物之迹若心則未嘗動也 問定性書所論固是
 不可有意於除外誘然此地位高者之事在初學恐
 亦不得不然否曰初學也不解如此外誘如何除得
[033-20b]
 有當應者亦只得順他便看理如何理當應便應不
 當應便不應此篇大綱只在廓然而大公物來而順
 應兩句其他引昜孟子皆是如此末謂第能於怒時
 遽忘其怒而觀理之是非一篇著力𦂳要只在此一
 句遽忘其怒便是廓然大公觀理之是非便是物來
 順應明道言語渾淪子細看節節有條理曰内外兩
 忘是内不自私外應不鑿否曰是大抵不可以在内
 者為是而在外者為非只得隨理順應 人情易發
[033-21a]
 而難制者惟怒為甚惟能於怒時遽忘其怒而觀理
 之是非舊時謂觀理之是非纔見已是而人非則其
 争愈力後來看不如此如孟子所謂我必不仁也其
 自反而仁矣其横逆由是也則曰此亦妄人而已矣
  人情易發而難制明道云人能於怒時遽忘其怒
 亦可見外誘之不足畏而於道亦思過半矣此語可
 見然有一説若知其理之曲直不必校却好若見其
 直而又怒則愈甚大抵理只是此理不在外求若於
[033-21b]
 外復有一理時却難為只有此理故 問聖人恐無
 怒容否曰怎生無怒容合當怒時必亦形於色如要去
 治那人之罪自為笑容則不可曰如此則恐涉忿厲
 之氣否曰天之怒雷霆亦震舜誅四凶當其時亦須
 怒但當怒而怒便中節事過便消了更不積 問定
 性書是正心誠意工夫否曰正心誠意以後事 定
 性者存養之功至而得性之本然也性定則動静如
 一而内外無間矣天地之所以為天地聖人之所以
[033-22a]
 為聖人不以其定乎君子之學亦以求定而已矣故
 廓然而大公者仁之所以為體也物來而順應者義
 之所以為用也仁立義行則性定而天下之動一矣
 所謂貞也夫豈急於外誘之除而反為是憧憧哉然
 常人之所以不定者非其性之本然也自私以賊夫
 仁用智以害夫義是以情有所蔽而憧憧耳不知自
 反以去其所蔽顧以惡外物為心而反求照於無物
 之地亦見其用力愈勞而燭理愈昧益以憧憧而不
[033-22b]
 自知也艮其背則不自私矣行無事則不用知矣内
 外兩忘非忘也一循於理不是内而非外也不是内
 而非外則大公而順應尚何事物之為累哉聖人之
 喜怒大公而順應天理之極也衆人之喜怒自私而
 用知人欲之盛也忘怒則公觀理則順二者所以為
 自反而去蔽之方也夫張子之於道固非後學所敢
 議然意其强探力取之意多涵養之功少故不能無
 疑於此程子以是發之其㫖深哉
[033-23a]
勉齋黄氏曰定性字當作定心看若以心有内外則不
 惟未可語定亦且不識心矣問天地之常至而順應
 是第二段此書大意不過此二句而已廓然大公是
 不絶乎物物來順應是不累乎物曰固是如此然自
 心普萬物情順萬事便是不絶乎物無情無心便是
 不累乎物只是此兩意貫了一篇又曰自易曰貞吉
 悔亡至而除也是第三段此乃引易以結上段之意
 貞吉則虚中無我不絶乎物而亦不累乎物也憧憧
[033-23b]
 則累乎物矣自人之情至索照也是第四段只是與
 前二段意相反自私便是求絶乎物不能以明覺為
 自然故反累乎物自易曰艮其背至應物為累哉是
 第五段亦引易以結上文艮不獲其身則無我無我
 則不自私用智而鑿則不以明覺為自然故不若内
 外之兩忘也自聖人之喜至為如何哉是第六段以
 聖人喜怒明其廓然大公物來順應也後靣是第七
 叚未嘗無怒而觀理是非則未至於聖人而於道思
[033-24a]
 過半矣以此讀之則自粲然明白矣又曰未一叚専
 説順應一邊然未嘗不怒則是大公朱文公舊説亦
 兼大公順應而言葢以遽忘其怒為大公也
西山真氏曰定性者理定於中而事不能惑也理定於
 中則當静之時固定也動之時亦未嘗不定也不隨
 物而徃不先物而動故曰無將迎理自内出而周於
 事事自外來而應以理理即事也事即理也故曰無
 内外夫能定能應有寂有感皆心之妙也所以然者
[033-24b]
 性也若以定與寂為是而應與感為非則是以性為
 有内外也事物之來以理應之猶鑑懸於此而形不
 能遁也鑑未嘗隨物而照性其可謂隨物而在外乎
 故事物未接如鑑之本空者性也事物既接如鑑之
 有形者亦性也内外曷嘗有二本哉如此則知事物
 不能累吾之性雖酬酢萬變未嘗不定也
䨇峯饒氏曰君子之學惟其知性之無内外也故其存
 於中者常豁然而大公知應事接物各有當然之理
[033-25a]
 莫非吾性之理也故其感於外者常因事物之來而
 順理以應之此其所以能定也衆人惟其不知此理
 故不能豁然大公而常梏於自私不能物來順應而
 每事常鑿智以為用此其所以不能定也
問意是心之運用處是發處朱子曰運用是發了問情
 亦是發處何以别曰情是性之發情是發出恁地意
 是主張要恁地如愛那物是情所以去愛那物是意
 情如舟車意如人去使那舟車一般已下論/情意 心意
[033-25b]
 猶有痕跡如性則全無兆朕只是許多道理在這裏
  問意是心之所發又説有心而後有意則是發處
 依舊是心主之到私意盛時心也隨去曰固然 問
 情意之别曰情是㑹做底意是去百般計較做底意
 因有是情而後用 問情意如何體認曰性情則一
 性是不動情是動處意則有主向如好惡是情好好
 色惡惡臭便是意 未動而能動者理也未動而欲
 動者意也
[033-26a]
北溪陳氏曰意者心之所發也有思量運用之義大扺
 情者性之動意者心之發情是就心裏靣自然發動
 改頭換面出來底正與性相對意是心上發起一念
 思量運用要恁地底情動是就全體上論意是就一
 念處論合數者而觀纔應接事物時便都呈露在靣
 前且如一件事物來接著在内主宰者是心動出來
 或喜或怒是情裏靣有箇物能動出來底是性運用
 商量要喜那人要怒那人是意心向那所喜所怒之
[033-26b]
 人是志喜怒之中節處又是性中道理流出來即其
 當然之則處是理其所以當然之根原處是命一下
 許多物事都在靣前未嘗相離亦粲然不相紊亂
 以意比心則心大意小以全體言意是就全體上發
 起一念慮處 毋意之意是就私意説誠意之意是
 就好底意説 人常言意思去/聲思者思平/聲也思慮念
 慮之類皆意之屬
程子曰志御氣則治氣役志則亂人忿慾勝志者有矣
[033-27a]
 以義理勝氣者鮮矣已下論志/氣志意 問人有少而勇老
 而怯少而亷老而貪何為其然也曰志不立為氣所
 使故也志勝氣則一定而不可變也曽子易簀之際
 其氣微可知也惟其志既堅定則雖死生之際亦不
 為之動也况老少之異乎 問志意之别曰志自所
 存主言之發則意也發而當理也發而不當私也
朱子曰性者即天理也萬物禀而受之無一理之不具
 心者一身之主宰意者心之所發情者心之所動志
[033-27b]
 者心之所之比於情意尤重氣者即吾之血氣而充
 乎體者也比於他則有形噐而較粗者也 心之所
 之謂之志日之所之謂之時志字從之從心時字從
 之從日志是心之所之一直去底意又是志之經營
 往來底是那志底脚凡營為謀度往來皆意也所以
 横渠云志公而意私 問意志曰横渠云以意志兩
 字言則志公而意私志剛而意柔志陽而意陰 志
 是公然主張要做事底意是私地潛行間發處志如
[033-28a]
 伐意如侵
北溪陳氏曰志者心之所之之猶向也謂心之正面全
 向那裏去如志於道是心全向於道志於學是心全
 向於學一直去求討要必得那箇物事便是志若中
 間有作輟或退轉底意便不得謂之志 志有趣向
 期必之意趣向那裏去期料要恁他决然必欲得之
 便是志人若不立志只泛泛地同流合汙便做成甚
 人須是立志以聖賢自期便能卓然拔出於流俗之
[033-28b]
 中不至隨波逐浪為碌碌庸軰之歸若甘心於自暴
 自棄便是不能立志 立志須是髙明正大人多有
 好資質純粹静淡甚近道却甘心為卑陋之歸不肯
 志於道只是不能立志 孟子曰士尚志立志要髙
 不要卑 論語曰博學而篤志立志要定不要雜要
 堅不要緩如顔了曰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為者亦
 若是若曰文王我師也周公豈欺我哉皆以聖人自
 期皆是能立志孟子曰舜為法於天下可傳於後世
[033-29a]
 我猶未免為鄉人也是則可憂也憂之如何如舜而
 已矣孟子以舜自期亦是能立志
西山真氏曰志者心之用也心無不正而其用則有正
 邪之分志者進徳之基若聖若賢莫不發軔乎此志
 之所趨無逺不達穹山窮海不能限也志之所向無
 堅不入鋭兵精甲不能禦也善惡二途惟道與利而
 已志乎道則理義為之主而物欲不能移志乎利則
 物欲為之主而理義不能入堯桀舜蹠之所繇以異
[033-29b]
 也可不謹乎
魯齋許氏曰雲從龍風從虎氣從志龍虎所在而風雲
 從之志之所在而氣從之
程子曰思慮不得至於苦已下論/思慮 要息思慮便是不
 自思慮 不深思則不能造於道不深思而得者其
 得易失 欲知得與不得於心氣上驗之思慮有得
 中心悦豫沛然有裕者實得也思慮有得心氣勞耗
 者實未得也强揣度耳 人多思慮不能自寧只是
[033-30a]
 做他心主不定 未有不能體道而能無思者故坐
 忘則坐馳有忘之心是則思而已矣 泛乎其思不
 若約之可守也思則來舎則去思之不熱也 吕與
 叔嘗言患思慮多不能驅除曰此正如破屋中禦㓂
 東靣一人來未逐得西面又一人至矣左右前後驅
 逐不暇葢其四面空疎盗固易入無縁作得主定又
 如虚器入水水自然入若以一器實之以水置之水
 中水何能入來葢中有主則實實則入患不能入自
[033-30b]
 然無事
問思可去否上蔡謝氏曰思如何去思曰睿睿作聖思
 豈可去問遇事出言毎思而發是否曰雖不中不逺
 矣
問程子云要息思慮便是不息思慮朱子曰思慮息不
 得只敬便都沒了 問思慮紛擾曰公不思慮時不
 識箇心是何物須是思慮時知道這心如此紛擾漸
 漸見得却有下工夫處 問知與思於人身最𦂳要
[033-31a]
 曰然二者也只是一事知如手相似思是教這手去
 做事也思所以用夫知也 人心無不思慮之理若
 當思而思自不當苦苦排抑却反成不静也
魯齋許氏曰慎思視之所見聴之所聞一切要箇思字
 君子有九思思曰睿是也要思無邪目望見山便謂
 之青可乎惟知故能思 或問心中思慮多奈何曰
 不知所思慮者何事果求所當知雖千思萬慮可也
 若人欲之萌即當斬去在自知之耳人心虚靈無槁
[033-31b]
 木死灰不思之理要當精於可思慮處
臨川呉氏曰常人非無思而不見其有得何也不思其
 則是謂妄思惡有妄思而可以有得者哉思必于其
 則而後為思之正則必于其得而後為思之成則也
 者帝之衷民之彛性分所固有事理之當然也稽諸
 夫子之言則無邪其綱九思其目也無邪者心之則
 曰明曰聰曰温曰恭曰忠曰敬者視聴色貎言事之
 則也思之思之其有不得之者乎
[033-32a]
 
 
 
 
 
 
 
 
[033-32b]
 
 
 
 
 
 
 
 性理大全書卷三十三
关于我们 | 收藏本站 | | 欢迎投稿 | 意见建议
Copyright ©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.
《国学大师》集成古典图书2万种28万卷约24亿字
沪ICP备15009860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