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学精选 | 二十四史 | 四库全书 | 汉语字典 | 汉语大词典 | 康熙字典 | 说文解字 | 成语词典 | 异体字字典 | 史部 | 子部 | 集部 | 诗部 | 儒部 | 易部 | 艺部 | 医部 | 丛部 | 道部 | 佛部
     搜作品集     搜编撰者      搜卷章节      影印古籍

首页|国学书库|影印古籍|诗词宝典|二十四史|汉语字典|汉语词典|部件查字|书法大师|甲骨文|历史人物|历史典故|年号|姓氏|民族|图书集成|印谱|丛书|中医中药|软件下载

译文|四库全书|全文检索|古籍书目|国学精选|成语词典|康熙字典|说文解字|字形演变|金 文|历史地名|历史事件|官职|知识|对联|石刻墓志|家谱|对联|历史地图|会员中心

首页 > 四库全书 > 性理大全書 > 性理大全書 卷三十
[030-1a]
欽定四庫全書
 性理大全書卷三十
 性理二
  氣質之性
程子曰生之謂性性即氣氣即性生之謂也人生氣禀
 理有善惡然不是性中原有此兩物相對而生也有
 自㓜而善有自㓜而惡后稷之克岐克嶷揚食我始/生人知其必滅若敖氏之類
 是氣禀有然也善固性也然惡亦不可不謂之性也
[030-1b]
 蓋生之謂性人生而靜以上不容説纔説性時便已
 不是性也凡人説性只是説繼之者善也孟子言人
 性善是也夫所謂繼之者善也者猶水流而就下也
 皆水也有流而至海終無所汚此何煩人力之為也
 有流而未逺固已漸濁有出而甚逺方有所濁有濁
 之多者有濁之少者清濁雖不同然不可以濁者不
 為水也如此則人不可以不加澄治之功故用力敏
 勇則疾清用力緩怠則遲清及其清也則却只是元
[030-2a]
 初水也亦不是將清來換却濁亦不是取出濁來置
 在一隅也水之清則性善之謂也固不是善與惡在
 性中為兩物相對各自出來此理天命也順而循之
 則道也循此而修之各得其分則教也自天命以至
 於教我無加損焉此舜有天下而不與焉者也 問
 生之謂性與天命之謂性同乎曰性字不可一槩論
 生之謂性止訓所禀受也天命之謂性此言性之理
 也今人言天性柔緩天性剛急皆生來如此此訓所
[030-2b]
 禀受也若性之理也則無不善曰天者自然之理也
  氣之所鍾有偏正故有人物之殊有清濁故有智
 愚之等 形易則性易性非易也氣使之然也 問
 人性本明其有蔽何也曰性無不善其偏蔽者由氣
 禀清濁之不齊也 韓退之説叔向之毋聞揚食我
 之生知其必滅宗此無足怪其始便禀得惡氣便有
 滅宗之理所以聞其聲而知之也使其能學以勝其
 氣復其性可無此患
[030-3a]
廣平游氏曰氣之所值有全有偏有邪有正有粹有駁
 有厚有薄然後有上智下愚中人之不同也猶之大塊
 噫氣其名為風風之所出無異氣也而呼者吸者呌
 者號者其聲若是不同以其所託者物物殊形爾因
 其聲之不同而謂有異風可乎
龜山楊氏曰人所資禀固有不同者若論其本則無不
 善然而善者其常也亦有時而惡矣猶人之生也氣
 得其和則為安樂人及其有疾也以氣不和而然也
[030-3b]
 然氣不和非其常治之而使其和則反常矣其常者
 性也此孟子所以言性善也横渠説氣質之性亦云
 人之性有剛柔緩急强弱昏明而已非謂天地之性
 然也今夫水之清者其常然也至於湛濁則沙泥渾
 之矣沙泥既去其清者自若也是故君子於氣質之
 性必有以變之其澄濁而求清之義歟
或問人有智愚之品不同何也上蔡謝氏曰氣禀異耳
 聖人不忿疾于頑者憫其所遇氣禀偏駁不足疾也
[030-4a]
 然則可變歟曰其性本一安不可變之有
朱子曰有天地之性有氣質之性天地之性則太極本
 然之妙萬殊之一本也氣質之性則二氣交運而生
 一本而萬殊也 天命之謂性命便是誥劄之類性
 便是合當做底職事如主簿銷注縣尉巡捕心便是
 官人氣質便是官人所習尚或寛或猛情便是當㕔
 處斷事性只是仁義禮智所謂天命之與氣質亦相
 衮同才有天命便有氣質不能相離若闕一便生物
[030-4b]
 不得既有天命湏是有此氣方能承當得此理若無
 此氣則此理如何頓放天命之性本未嘗偏但氣質
 所禀却有偏處氣有昏明厚薄之不同然仁義禮智
 亦無闕一之理但若惻隱多便流為始息柔懦若羞
 惡多便有羞惡其所不當羞惡者且如言光必有鏡
 然後有光必有水然後有光光便是性鏡水便是氣
 質若無鏡與水則光亦散矣謂如五色若頓在黑多
 處便都黑了入在紅多處便都紅了却看你稟得氣
[030-5a]
 如何然此理却只是善既是此理如何得惡所謂惡
 者却是氣也 天命之性若無氣質却無安頓處且
 如一勺水非有物盛之則水無歸著程子云論性不
 論氣不備論氣不論性不明二之則不是所以發明
 千古聖賢未盡之意甚為有功 問天命之謂性只
 是主理言纔説命則氣亦在其間矣非氣則何以為
 人物理何所受曰是 人之所以生理與氣合而已
 天理固浩浩不窮然非是氣則雖有是理而無所湊
[030-5b]
 泊故必二氣交感凝結生聚然後是理有所附著凡
 人之能言語動作思慮營為皆氣也而理存焉故發
 而為孝弟忠信仁義禮智皆理也然就人之所稟而
 言又有昏明清濁之異故上智生知之資是氣清明
 純粹而無一毫昏濁所以生知安行不待學而能如
 堯舜是也其次則亞於生知必學而後知必行而後
 至又其次者資禀既偏又有所蔽湏是痛加工夫人
 一已百人十已千然後方能及亞於生知者及進而
[030-6a]
 不已則成功一也 性只是理然無那天地氣質則
 此理没安頓處但得氣之清明則不蔽固此理順發
 出來蔽固少者發出來天理勝蔽固多者則私欲勝
 便見得本原之性無有不善孟子所謂性善周子所
 謂純粹至善程子所謂性之本與夫反本窮源之性
 是也只被氣質有昏濁隔了故氣質之性君子有弗
 性者焉學以反之則天地之性存矣故説性湏兼氣
 質説方備又曰臯陶謨中所論寛而栗等九徳皆是
[030-6b]
 論反氣質之意只不曾説破氣質耳或問寛而栗等
 而下一字便是工夫曰然 性非氣質則無所寄氣
 非天性則無所成 問氣質之性曰纔説性時便有
 些氣質在裏若無氣質則這性亦無安頓處所以繼
 之者只説得善到成之者便是性 論天地之性則
 專主理言論氣質之性則以理與氣雜而言之未有
 此氣已有此性氣有不存而性却常在雖其方在氣
 中然氣自是氣性自是性亦不相夾雜至論其徧體
[030-7a]
 於物無處不在則又不論氣之精粗莫不有是理
 若論本原既有理然後有氣若論禀賦則有是氣而
 後理隨以具故有是氣則有是理無是氣則無是理
  性即理也當然之理無有不善者故孟子之言性
 指性之本而言然必有所依而立故氣質之禀不能
 無淺深厚薄之别孔子曰性相近也兼氣質而言
 問天理變易無窮由一隂一陽生生不窮繼之者善
 全是天理安得不善孟子言性之本體以為善者是
[030-7b]
 也二氣相軋相取相合相乖有平易處有傾側處自
 然有善有惡故禀氣形者有惡有善何足怪語其本
 則無不善也曰此却無過 問人之徳性本無不備
 而氣禀所賦鮮有不偏將性對氣字看性即是此理
 理無不善者因堕在形氣中故有不同所謂氣質之
 性者是如此否曰固是但氣禀偏則理亦欠闕了
 氣質之性生而知者氣極清而理無蔽也學知以下
 則氣之清濁有多寡而理之全闕繫焉 問氣質有
[030-8a]
 清濁不同曰氣禀之殊其類不一非但清濁二字而
 已今人有聰明事事曉者其氣清矣而所為未必皆
 中於理則是其氣不醇也有謹厚忠信者其氣醇矣
 而所知未必皆達於理則是其氣不清也推此求之
 可見 人所禀之氣雖皆是天地之正氣但衮來衮
 去便有昏明厚薄之異蓋氣是有形之物纔是有形
 之物便自有美有惡也 問所謂美惡恐即通書所
 謂剛柔善惡竊疑清濁以氣言剛柔美惡以氣之為
[030-8b]
 質言清濁恐屬天剛柔美惡恐屬地清濁屬知美惡
 屬才清濁分智愚美惡分賢不肖上智則清之純而
 無不美大賢則美之全而無不清上智恐以清言大
 賢恐以美言其實未嘗有偏若中庸稱舜智回賢是
 也下此則所謂智者是得清之多而或不足於美所
 謂賢者是得剛柔一偏之善而或不足於清於是始
 有賢智之偏故其智不得為上智其賢不得為大賢
 雖愚不肖恐亦自有差等蓋清濁美惡似為氣質中
[030-9a]
 隂陽之分陽清隂濁陽善隂惡故其氣錯糅萬變而
 大要不過此四者但分數參互不齊遂有萬殊曰陳
 了翁云天氣而地質前軰已有此説矣又問氣之始
 有清無濁有美無惡濁者清之變惡者美之變以其
 本清本美故可易之以反其本然則所謂變化氣質
 者似亦所以復其初也曰氣之始固無不善然騰倒
 到今日則其雜也乆矣但其運行交錯則其善惡却
 各自有㑹處此上智下愚之所以分也 氣升降無
[030-9b]
 時止息理只附氣惟氣有昏濁理亦隨而間隔 人
 之氣稟有清濁偏正之殊故天命之性亦有淺深厚
 薄之異要亦不可不謂之性 問氣禀在於人身既
 復天理氣禀還去得否曰天理明則彼如何著得
 問理無不善則氣禀胡為有清濁之殊曰纔説著氣
 便自有寒有熱有香有臭 氣質之性便只是天地
 之性只是這箇天地之性却從那裏過好底性如水
 氣質之性如著些醬與䀋便是一般滋味 性譬之
[030-10a]
 水本皆清也以淨器盛之則清以不淨器盛之則臭
 以汚泥之器盛之則濁本然之清未嘗不在但既臭
 濁猝難得便清故雖愚必明雖柔必强也煞用氣力
 然後能至 有是理而後有是氣有是氣則必有是
 理但氣禀之清者為聖為賢如寳珠在清泠水中禀
 氣之濁者為愚為不肖如珠在濁水中所謂明明徳
 者是就濁水中揩拭此珠也物亦有是理又如寳珠
 落在至汚濁處然其所禀亦間有些明處就上面便
[030-10b]
 自不昧問物之塞得甚者雖有那珠如在深泥裏面
 更取不出曰也是如此 問性如日月氣濁者如雲
 霧曰然 人性如一團火煨在灰裏撥開便明 人
 性雖同禀氣不能無偏重有得木氣重者則惻隠之
 心常多而羞惡辭讓是非之心為其所塞而不發有
 得金氣重者則羞惡之心常多而惻隠辭讓是非之
 心為其所塞而不發水火亦然唯隂陽合徳五性全
 備然後中正而為聖人也 問人有敏於外而内不
[030-11a]
 敏又有敏於内而外不敏莫是禀氣强弱曰不然淮
 南子云金水内明日火外明氣偏於内故内明氣偏
 於外則外明 氣禀所拘只通得一路極多様或厚
 於此而薄於彼或通於彼而塞於此有人能盡通天
 下利害而不識義理或工於百工技藝而不解讀書
 或知孝於親而薄於他人如明皇友愛諸弟長枕大
 被終身不變然而為君則殺其臣為父則殺其子為
 夫則殺其妻便是有所通有所蔽是他性中只通得
[030-11b]
 一路故於他處皆礙也是氣禀也是利害昏了 問
 以堯為父而有丹朱以鯀為父而有禹如何曰這箇
 又是二氣五行交際運行之際有清濁人適逢其㑹
 所以如此 問天地之氣當其昏明駁雜之時則其
 理亦隨而昏明駁雜否曰理却只恁地只是氣自如
 此又問若氣如此理不如此則是理與氣相離矣曰
 氣雖是理之所生然既生出則理管他不得如這理
 寓於氣了日用間運用都由這箇氣只是氣强理弱
[030-12a]
 理管攝他不得 沈僴問或謂性所發時無有不善
 雖氣禀至惡者亦然但方發之時氣一乘之則有善
 有不善耳僴以為人心初發有善有惡所謂幾善惡
 也初發之時本善而流入於惡者此固有之然亦有
 氣禀昏愚之極而所發皆不善者如子越椒之類是
 也且以中人論之其所發之不善者固亦多矣安得
 謂之無不善邪曰不當如此説如此説得不是此只
 當以人品賢愚清濁論有合下發得善底也有發得
[030-12b]
 不善底也有發得善而為物欲所奪流入於不善底
 極多般様今有一様人雖無事在這裏坐他心裏也
 只思量要做不好事如蛇虺相似只欲咬人他有甚
 麽發得善明道説水處最好皆水也有流而至海終
 無所汚有流而未遠固已漸濁有流而甚遠方有所
 濁有濁之多者濁之少者只可如此説 人之性皆
 善然而有生下來善底有生下來便惡底此是氣禀
 不同且如天地之運萬端而無窮其可見者日月清
[030-13a]
 明氣候和正之時人生而禀此氣則為清明渾厚之
 氣湏做箇好人若是日月昏暗寒暑反常皆是天地
 之戾氣人若禀此氣則為不好底人何疑人之為學
 却是要變化氣禀然極難變化如孟子道性善不言
 氣禀只言人皆可以為堯舜若勇猛直前氣禀之偏
 自消功夫自成故不言氣禀看來吾性既善何故不
 能為聖賢却是被這氣禀害如氣禀偏於剛則一向
 剛暴偏於柔則一向柔弱之類人一向推托道氣禀
[030-13b]
 不好不向前又不得一向不察氣禀之害只昏昏地
 去又不得湏知氣禀之害要力去用功克治裁其勝
 而歸於中乃可濓溪云性者剛柔善惡中而已故聖
 人立教俾人自易其惡自至其中而止矣 問蔡季
 通主張氣質太過曰形質也是重且如水之氣如何
 似長江大河有許多洪流金之氣如何似一塊鐡恁
 地硬形質也是重被此生壊了後理終是拗不轉來
 又曰孟子言人所以異於禽獸者幾希不知人何故
[030-14a]
 與禽獸異又言犬之性猶牛之性牛之性猶人之性
 與不知人何故與犬羊異此兩處似欠中間一轉語
 湏著説是形氣不同故性亦少異始得恐孟子見得
 人性同處自是分曉直截却於這些子未甚察又曰
 陳了翁云氣質之用狹道學之功大與季通説正相
 反若論其至不可只靠一邉如了翁之説則何故自
 古只有許多聖賢如季通之説則人皆委之於生質
 更不修為湏是看人工夫多少如何若工夫未到則
[030-14b]
 氣質之性不得不重若工夫至則氣質豈得不聽命
 於義理也湏著如此説方盡 孔孟言性之異畧而
 論之則夫子雜乎氣質而言之孟子乃專言其性之
 理也雜乎氣質而言之故不曰同而曰近蓋以為不
 能無善惡之殊但未至如其所習之遠耳以理而言
 則上帝之降衷人心之秉彛初豈有二理哉但此理
 在人有難以指言者故孟子之告公都子但以其才
 與情者明之譬如欲觀水之必清而其源不可到則
[030-15a]
 亦觀諸流之未逺者而源之必清可知矣此二義皆
 聖賢所罕言者而近世大儒如河南程先生横渠張
 先生嘗發明之其説甚詳 問孟子言性與伊川如
 何曰不同孟子是剔出而言性之本伊川是兼氣質
 而言要之不可離也 邵浩問曰趙書記嘗問浩如
 何是性浩對以伊川云孟子言性善是極本窮原之
 性孔子言性相近是氣質之性趙云安得有兩様只
 有中庸説天命之謂性自分明曰公當初不曾問他
[030-15b]
 既謂之善固無兩般纔説相近湏有兩様便自説不
 得因問天命之謂性還是極本窮原之性抑氣質之
 性曰是極本窮原之性天之所以命只是一般縁氣
 質不同遂有差殊孟子分明是於人身上挑出天之
 所命者説與人要見得本原皆善 孟子言性只説
 得本然底論才亦然荀楊韓諸人雖是論性其實只
 説得氣荀子只見得不好人底性便説做惡楊子見
 半善半惡底人便説善惡混韓子見天下有許多般
[030-16a]
 人所以立為三品之説就三子中韓子説又較近他
 以仁義禮智為性以喜怒哀樂為情只是中間過接
 處少箇氣字 問氣質之説起於何人曰此起於張
 程某以為極有功於聖門有補於後學讀之使人深
 有所感前此未曾有人説到此如韓退之原性中説
 三品説得也是但不曾分明説是氣質之性耳性那
 裏有三品來孟子説性善但説得本原處下靣却不
 曾説得氣質之性所以亦費分䟽諸子説性惡與善
[030-16b]
 惡混使張程之説早出則這許多説話自不用紛爭
 故張程之説立則諸子之説泯矣因舉横渠形而後
 有氣質之性善反之則天地之性存焉故氣質之性
 君子有弗性者焉又舉明道云論性不論氣不備論
 氣不論性不明二之則不是且如只説箇仁義禮知
 是性世間却有生出來便無狀底是如何只是氣禀
 如此若不論那氣這道理便不周匝所以不備若只
 論氣禀這箇善這箇惡却不論那一原處只是這箇
[030-17a]
 道理又却不明此自孔子曾子子思孟子理㑹得後
 都無人説這道理 程子云生之謂性性即氣氣即
 性生之謂也蓋天之付與萬物者謂之命物之禀受
 於天者謂之性然天命流行必二氣五行交感凝聚
 然後能生物也性命形而上者也氣則形而下者也
 形而上者一理渾然無有不善形而下者則紛紜雜
 糅善惡有所分矣故人物既生則即此所禀以生之
 氣而天命之性有焉此程子所以發明告子生之謂
[030-17b]
 性之説而以性即氣氣即性者言之也又曰生之謂
 性是生下來喚做性底便有氣禀夾雜便不是理底
 性了如椀盛水後人便以椀為水水却本清椀却有
 淨有不淨問生之謂性他這一句且是説禀受處否
 曰是性即氣氣即性他這且是衮説性便是理氣便
 是氣是未分别説其實理無氣亦無所附又問性即
 氣氣即性此言人生性與氣混合者曰有此氣為人
 則理具於身方可謂之性又曰性者渾然天理而已
[030-18a]
 纔説性時則已帶氣矣所謂離了隂陽更無道此中
 最宜分别 程子云人生氣禀理有善惡然不是性
 中元有此兩物相對而生也有自㓜而善有自㓜而
 惡是氣禀有然也善固性也然惡亦不可不謂之性
 也蓋所禀之氣所以必有善惡之殊者亦性之理也
 氣之流行性為之主以其氣之或純或駁而善惡分
 焉故非性中本有二物相對也然氣之惡者其性亦
 無不善故惡亦不可不謂之性也故先生嘗云善惡
[030-18b]
 皆天理謂之惡者本非惡但或過或不及便如此蓋
 天下無性外之物本皆善而流於惡耳又曰人生氣
 禀理有善惡此理字不是説實理猶云理當如此只
 作合字看問善固性也固是若云惡亦不可不謂之
 性則此理本善因氣而鶻突雖是鶻突然亦是性也
 曰他原頭處都是善因氣偏這性便偏了然此處亦
 是性如人渾身都是惻隠而無羞惡都羞惡而無惻
 隠這箇便是惡徳這箇喚做性邪不是如墨子之心
[030-19a]
 本是惻隠孟子推其弊到得無父處這箇便是惡亦
 不可不謂之性也又問惡是氣禀如何云亦不可不
 謂之性曰既是氣禀惡便牽引得那性不好蓋性只
 是搭附在氣禀上既是氣禀不好便和那性壊了又
 曰性本善而今乃惡亦是此性為惡所汩如水為泥
 沙所混不成不喚做水 程子云蓋生之謂性人生
 而靜以上不容説纔説性時便已不是性也凡人説
 性只是説繼之者善也孟子言人性善是也夫所謂
[030-19b]
 繼之者善也者猶水流而就下也蓋性則性而已矣
 何言語之可形容哉故善言性者不過即其發見之
 端而言之而性之韞因可黙識矣如孟子之論四端
 是也觀水之流而必下則水之性下可知觀性之發
 而必善則性之韞善亦可知也又曰人生而靜以上
 即是人物未生時人物未生時只可謂之理説性未
 得此所謂在天曰命也纔説性時便已不是性者言
 纔謂之性便是人生以後此理已堕在形氣之中不
[030-20a]
 全是性之本體矣故曰便已不是性也此所謂在人
 曰性也大抵人有此形氣則是此理始具於形氣之
 中而謂之性纔是説性便已渉乎有生而兼乎氣質
 不得為性之本體也然性之本體亦未嘗雜要人就
 此上面見得其本體元未嘗離亦未嘗雜耳又曰性
 湏是箇氣質方説得箇性字若人生而靜以上只説
 得箇天道下性字不得所以子貢曰夫子之言性與
 天道不可得而聞也便是如此所謂天命之謂性者
[030-20b]
 是就人身中指出這箇是天命之性不雜氣禀者而
 言爾若纔説性時則便是夾氣禀而言所以説時便
 已不是性也濓溪説性者剛柔善惡中而已矣濓溪
 説性只是此五者他又自有説仁義禮智底性時若
 論氣禀之性則不出此五者然氣禀底性便是那四
 端底性非别有一種性也然所謂剛柔善惡中者天
 下之性固不出此五者然細推之極多般様千般萬
 種不可窮究但不離此五者爾問人生而靜以上不
[030-21a]
 容説人生而靜是説那初生時更説向上去便只是
 天命了曰所以大哉乾元萬物資始只説是誠之源
 也至乾道變化各正性命方是性在凡人説性只是
 説繼之者善也便兼氣質了問恐只是兼了情曰情
 便兼質了所以孟子答告子問性却説乃若其情則
 可以為善矣説仁義禮智却説惻𨼆羞惡恭敬是非
 去蓋性無形影情却有實事只得從情上説入去又
 曰夫所謂繼之者善也者猶水流而就下也此繼之
[030-21b]
 者善指發處而言之也性之在人猶水之在山其清
 不可得而見也流出而見其清然後知其本清也所
 以孟子只就見孺子入井皆有怵惕惻隠之心處指
 以示人使知性之本善者也易所謂繼之者善也在
 性之先此所引繼之者善也在性之後蓋易以天道
 之流行者言此以人性之發見者言唯天道流行如
 此所以人性發見亦如此若水之就下處當時只是
 衮説了蓋水之就下便是喻性之善如孟子所謂過
[030-22a]
 顙在山雖不是順水之性然不謂之水不得這便是
 前面惡亦不可不謂之性之説 程子云皆水也有
 流而至海終無所汚此何煩人力之為也有流而未
 遠固已漸濁有出而甚遠方有所濁有濁之多者有
 濁之少者清濁雖不同然不可以濁者不為水也如
 此則人不可以不加澄治之功故用力敏勇則疾清
 用力緩怠則遲清及其清也則却只是元初水也亦
 不是將清來換却濁亦不是取出濁來置在一隅也
[030-22b]
 水之清則性善之謂也固不是善與惡在性中為兩
 物相對各自出來此又以水之清濁譬之水之清者
 性之善也流至海而不汚者氣禀清明自㓜而善聖
 人性之而全其天者也流未遠而已濁者氣禀偏駁
 之甚自㓜而惡者也流既遠而方濁者長而見異物
 而遷焉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濁有多少氣之昏明純
 駁有淺深也不可以濁者不為水惡亦不可不謂之
 性也然則人雖為氣所昏流於不善而性未嘗不在
[030-23a]
 其中特謂之性則非其本然謂之非性則初不離是
 以其如此故人不可以不加澄治之功惟能學以勝
 氣則知此性渾然初未嘗壊所謂元初水也雖濁而
 清者存固非將清來換濁既清則本無濁固非取濁
 置一隅也如此則其本善而已矣性中豈有兩物對
 立而並行也哉問以水喻性謂天道純然一理便是
 那水本來清隂陽五行交錯雜糅而有昏濁便是那
 水被泥汚了昏濁可以復清者只因他母子清曰然
[030-23b]
 那下愚不移底人却是那臭穢底水問也湏可以澄
 治曰也減得些分數因言舊時人嘗裝惠山泉去京
 師或時臭了京師人會洗水將沙石在筧中上靣傾
 水從筧中下去如此十數畨便漸如故問物如此更
 推不去却是那臭泥相似曰是如此 程子云此理
 天命也順而循之則道也循此而脩之各得其分則
 教也自天命以至於教我無加損焉此舜有天下而
 不與焉者也蓋此理天命也該始終本末而言也脩
[030-24a]
 道雖以人事而言然其所以脩者莫非天命之本然
 非人私智所能為也然非聖人有不能盡故以舜明
 之問此理天命也他這處方提起以此理説則是純
 指上靣天理而言不雜氣説曰固是又曰理離氣不
 得而今講學用心著力却是用這氣去尋箇道理又
 問水之清則性善之謂也至於舜禹有天下而不與
 焉者也一節是言學者去求道不是外靣添聖人之
 教人亦不是强人分外做曰此理天命也一句亦可
[030-24b]
 見又曰程子生之謂性一叚當作三節看其間有言
 天命者有言氣質者生之謂性是一節水流就下是
 一節清濁又是一節横渠云形而後有氣質之性善
 反之則天地之性存焉將此兩箇性字分别自生之
 謂性以下凡説性字者孰是天地之性孰是氣質之
 性則其理自明矣
 
性理大全書卷三十
关于我们 | 收藏本站 | | 欢迎投稿 | 意见建议
Copyright ©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.
《国学大师》集成古典图书2万种28万卷约24亿字
沪ICP备15009860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