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学精选 | 二十四史 | 四库全书 | 汉语字典 | 汉语大词典 | 康熙字典 | 说文解字 | 成语词典 | 异体字字典 | 史部 | 子部 | 集部 | 诗部 | 儒部 | 易部 | 艺部 | 医部 | 丛部 | 道部 | 佛部
     搜作品集     搜编撰者      搜卷章节      影印古籍

首页|国学书库|影印古籍|诗词宝典|二十四史|汉语字典|汉语词典|部件查字|书法大师|甲骨文|历史人物|历史典故|年号|姓氏|民族|图书集成|印谱|丛书|中医中药|软件下载

译文|四库全书|全文检索|古籍书目|国学精选|成语词典|康熙字典|说文解字|字形演变|金 文|历史地名|历史事件|官职|知识|对联|石刻墓志|家谱|对联|历史地图|会员中心

首页 > 四库全书 > 先聖大訓 > 先聖大訓 卷四
[004-1a]
欽定四庫全書
 先聖大訓卷四
             宋 楊簡 撰
始誅第二十八
孔子為魯司寇於是此疑有闕文史/記曰與聞國政朝政七日而誅亂
政大夫少正卯戮之於兩觀之下尸於朝三日子貢進
曰夫少正卯魯之聞人也今夫子為政而始誅之或者
為失乎孔子曰居吾語女以其故天下有大惡者五而
[004-1b]
竊盜不與焉一曰心逆而險二曰行辟而堅三曰言偽
而辯四曰記醜而博醜者不/善之類五曰順非而澤
 其和順之貎亦有光澤之可觀而非也非謂非道似
 是而實非
此五者有一於人則不免君子之誅而少正卯兼有之
其居處足以撮徒成黨其談説足以飾褒榮衆其强禦
足以反是獨立此乃人之姦雄有不可以不除夫殷湯
誅尹諧文王誅潘正周公誅管蔡太公誅華士管仲誅
[004-2a]
付乙子産誅史何凡此七子皆異世而同誅者以七子
異世而同惡故不可赦也詩云憂心悄悄愠于羣小小
人成羣斯足憂矣孔子為魯大司寇有父子訟者夫子
同狴執之狴邊迷反/狴獄牢三月不别其父請止夫子赦之季
孫聞之不説曰司寇欺余曩告余曰國家必先以孝余
今戮一不孝以敎民孝不亦可乎而又赦之何哉冉有
以告孔子子喟然嘆曰嗚呼上失其道而殺其下非理
也不敎以孝而聽其獄是殺不辜也三軍大敗不可斬
[004-2b]
也獄犴不治不可刑也
 子路片言可以折獄者以子路信義足以感人心人
 不敢欺故片言而囚即以誠對然則獄犴之不治當
 反求諸己己之徳禮猶有闕不可唯以刑加之也
何者上敎之不行罪不在民故也夫慢令謹誅賊也徵
斂無時暴也不試責成虐也政無此三者然後刑可即
也書云義刑義殺勿庸以即汝心惟曰未有遜事言必
敎而後刑也
[004-3a]
 尚書康誥曰用其義刑義殺勿庸以次汝封乃汝盡
 遜曰時敘惟曰未有遜事即猶次也王肅注家語云
 即就也刑殺當以義勿用以就汝心之所安當謹自
 謂未有順事且陳道徳以服之以無刑殺而後為順
 是家語作順事簡考家語多差誤
既陳道徳以先服之而猶不可尚賢以勸之又不可即
廢之又不可而後以威憚之若是三年而百姓正矣其
有邪民不從化者然後持之以刑則民咸知罪矣詩云
[004-3b]
天子是毗俾民不迷毗輔也/俾使也是以威厲而不試刑錯而
不用今世則不然亂其敎繁其刑使民迷惑而陷焉又
從而制之故刑彌繁而盜不勝也夫三尺之限空車不
能登者何哉峻故也百仞之山重載陟焉何哉陵遲故
其陵遲緩/而不急峻今世俗之陵遲久矣雖有刑法民能勿踰

 言上失其道禮樂刑政廢壊人心流放之久
五刑第二十九
[004-4a]
冉有問曰古者三皇五帝不用五刑信乎孔子曰聖人
之設防貴其不犯也制五刑而不用所以為至治也凡
民之為姦邪竊盜靡法妄行者大戴記盛徳篇不言冉/有孔子問答其間有大
略同者/靡作止生於不足不足生於無度無度則小者偷惰大/戴
記作/墮大者侈靡各不知節是以上有制度則民知所止
民知所止則不犯故雖有姦邪賊盜靡法妄行之獄而
無陷刑之民不孝者生於不仁不仁者生於喪祭之禮
不明喪祭之禮所以敎仁愛也能致仁愛則服喪思慕
[004-4b]
祭祀不懈人子饋養之道喪祭之禮明則民孝矣
 内則篇首曰后王命冢宰降徳于衆兆民繼言子事
 父母饋養之禮甚詳葢施禮於民使民遵行孔子曰
 所重民食喪祭喪祭禮之大者饋養之禮乃其同類
 故此并及饋養之禮皆使民遵行
故雖有不孝之獄而無陷刑之民弑上者生於不義義
所以别貴賤明尊卑也貴賤有别尊卑有序則民莫不
尊上而敬長朝覲之禮所以明義也義明則民不犯故
[004-5a]
雖有弑上之獄而無陷刑之民鬭變者生於相陵大戴/記變
作/辨相陵生於長幼無序而遺敬讓鄉飲酒之禮所以明
長幼之序而崇敬讓也長幼必序民懐敬讓故雖有鬭
變之獄而無陷刑之民淫亂者生於男女無别男女無
别則夫婦失義婚禮聘享所以别男女明夫婦之義也
男女既别夫婦既明故雖有淫亂之獄而無陷刑之民
此五者刑罰之所從生各有源焉不豫塞其源而輙繩
之以刑是謂為民設穽而陷之也刑罰之源生於嗜欲
[004-5b]
不節夫禮度者所以禦民之嗜慾而明好惡順天道也
禮度既陳五敎畢脩而民猶或未化尚必明其法典以
申固之其犯姦邪靡法妄行之獄者則飭制量之度有
犯不孝之獄者則飭喪祭之禮
 其飭人子饋養之禮不言可知矣
有犯弑上之獄者則飭朝覲之禮有犯鬭變之獄者大/戴
記變皆/作辨則飭鄉飲酒之禮有犯淫亂之獄者則飭昏聘
之禮三皇五帝之所以化民者如此雖有五刑不用不
[004-6a]
亦可乎孔子曰大罪有五而殺人為下逆天地者罪及
五世誣文武者罪及四世逆人倫者罪及三世謀鬼神
者罪及二世手殺人者罪止其身故曰大罪有五而殺
人為下矣
 鬼神人之所尊敬今也敢謀之非一世之積也故并
 罪其父至於逆人倫則其罪又大故罪及三世逆人
 倫之罪雖大然其間或其在上者之不徳以致逆亂
 至於文王武王聖人大君天下之所同尊同敬而忽
[004-6b]
 有妄言誣之者故罪及四世至於天地人心之所尊
 敬又過於文武矣敢逆焉其惡益大其積習必益久
 而後至於此故罪及五世自身之外餘所及者當有
 等差文王罪人不孥以此知餘所及者有等差
冉有問曰先王制法使刑不上於大夫禮不下於庶人
然則大夫犯罪不可以加刑庶人之行事不可以治於
禮乎孔子曰不然凡治君子以禮御其心所以屬之以
亷恥之節也故古之大夫其有坐不廉汙穢而退放之
[004-7a]
者不謂之不亷汙穢則曰簠簋不飭有坐淫亂男女無
别不謂之淫亂男女無别則曰帷幙不脩也有坐罔上
不忠者不謂之罔上不忠則曰臣節未著有坐罷軟不
勝任者不謂之罷軟不勝任則曰下官不職有坐干國
之紀者不謂之干國之紀則曰行事不請此五者大夫
既自定有罪名矣而猶不忍斥然正以呼之也既而為
之諱所以媿恥之是故大夫之罪其在五刑之域者聞
而譴發則白冠氂纓盤水加劍造乎闕而自請罪君不
[004-7b]
使有司執縛牽掣而加之也其有大罪者聞命則北面
再拜跪而自裁君不使人捽引而刑殺之也曰子大夫
自取之耳吾遇子有禮矣是以刑不上大夫而大夫亦
不失其罪者敎使然也所謂禮不下庶人者以庶人遽
其事而不能充禮故不責之以備禮也冉有跪然免席
曰言則美矣求未之聞退而記之
仲弓第三十
仲弓問曰雍聞至刑無所用政至政無所用刑至刑無
[004-8a]
所用政桀紂之世是也至政無所用刑成康之世是也
信乎孔子曰聖人之治必刑政相參焉太上以徳敎民
而以禮齊之其次以政導民以刑禁之刑不刑也疑不/下有
闕/文化之而弗變導之而弗從傷義以敗俗於是乎用刑
矣顓五刑必即天論
 顓剸也剸裁制也以剸記音古書多此類以女為汝
 以士為事以為繕以尢為郵以宥為又王制云凡
 制五刑必即天論鄭康成注云論或為倫簡觀下言
[004-8b]
 必原父子之親立君臣之義以權之己見依人倫以
 權度定刑之意而未及乎天凡制五刑之道當即天
 心以論之有毫毛不與上天同則其制刑也必有差
 此用刑之大要豈論字之誤歟
行刑罰則輕無赦
 王制云凡作刑罰輕無赦刑罰雖盡心致慎至於無
 疑情必不可不刑必不可不罰則罪雖輕不可赦若
 至是而又赦則為不善者無所懲矣
[004-9a]
刑侀也侀成也壹成而不可更故君子盡心焉仲弓曰
古之聽訟尤罰麗於事不以其心可得聞乎
 王肅云尤過也麗附也王制尤作郵亦猶剸作顓尤
 罰罪之小者事狀明白即加罰焉不必更原其心以
 罰輕可畧也若大罪則必原其心此古意歟
孔子曰凡聽五刑之訟必原父子之情立君臣之義以
權之意論輕重之序慎測淺深之量以别之悉其聰明
正其忠愛以盡之
[004-9b]
 本心之正自有忠愛王制正作致
大司冦正刑明辟以察獄獄必三訊焉有指無簡則不
聽也
 王制指作㫖訟辭必書諸簡無諸簡而空以口陳㫖
 意不麗於事事狀不明白則不聽也
附從輕赦從重疑獄則泛與衆共之王制泛/作汎疑則赦之
皆以小大之比成之
 王制云必察小大之比以成之鄭康成云己行故事
[004-10a]
 曰比
是故爵人必於朝與衆共之刑人必於市與衆棄之古
者公家不畜刑人大夫弗養也士遇之途弗與之言屏
諸四方唯其所之弗及與政
 與以也下文執左道與亂政者殺亦以作與記音者
 之訛
弗欲生之也仲弓曰聽獄獄之成成何官孔子曰成獄
成於吏吏以獄之成告於正
[004-10b]
 王肅云吏獄官吏正獄官正王制云成獄辭史以獄
 成告於正正聽之
正既聽之乃告大司冦大司冦聽之乃奉于王王命三
公卿士參聽棘木之下
 外朝左九棘孤卿大夫位焉右九棘公侯伯子男位
 焉面三槐三公位焉
然後乃以獄之成疑于王王三宥之以聽命而制刑焉
所以重之也
[004-11a]
 王制云正以獄成告于大司冦大司冦聽之棘木之
 下大司冦以獄之成告于王王命三公參聽之三公
 以獄之成告於王王三又然後制刑周官鄉士辨其
 獄訟異其死刑之罪而要之旬而職聽於朝司宼聽
 之斷其獄弊其訟于朝羣士司刑皆在各麗其法以
 議獄訟獄訟成士師受中協日刑殺肆之三日若欲
 免之則王㑹其期遂士則要之二旬而職聽于朝云
 云就郊而刑殺之各於其遂肆之三日若欲免之則
[004-11b]
 王令三公㑹其期縣士則要之三旬而職聽于朝云
 云各就其縣肆之三日若欲免之則王命六卿㑹其
 期夫自吏與正與大司寇與三公卿士節節聽其辭
 節節得其成至于再奉于王而猶以疑為言其恤刑
 之誠篤至如此
仲弓曰其禁何禁孔子曰巧言破律遁名改作執左道
與亂政者殺
 與以也王制云析言破律亂名改作執左道與亂政
[004-12a]
 者殺
作淫聲造異服設竒伎竒器以蕩上心者殺行偽而堅
言詐而辯學非而博順非而澤以惑衆者殺假於鬼神
時日卜筮以疑衆者殺此四誅者不以聽
 此四罪非殺人也而必殺者何也其在後世習亂之
 久滔滔者天下皆是又甚於衰周之時則固難於殺
 若夫古者大治禮樂刑政備具君民皆安於正而忽
 有此四罪則不可不殺矣夫民皆安於正而忽有亂
[004-12b]
 之使君民皆失其正開大亂之門豈容不殺所謂非
 正者言其大體為邪衆人之心本正本善今也使惑
 焉疑焉則其非正也可知矣王肅云不聽棘木之下
仲弓曰其禁盡於此而已孔子曰此其急者其餘禁者
十有四焉命服命車不粥於市
 粥賣也車服君所命而粥之是不敬也
珪璋璧琮不粥於市
 寳玉世所貴用以祀神用於盛禮不可輕粥於市
[004-13a]
宗廟之器不粥於市義同/上兵車旍旗不粥於市
 大夫猶不藏甲此非臣民用器或國工惰其事而取
 之亦不可
犧牲秬鬯不粥於市
 非臣民所可用者固不可粥於市雖古大夫得用索
 牛士得用羊庶人用狗鷄皆當自牧養致誠不可取
 諸市
戎器兵車不粥於市義見/上用器不中度不粥於市布帛
[004-13b]
精麤不中數廣狹不中量不粥於市
 不中度數此敗亂之門端不可長
文錦珠玉之器雕飾靡麗不粥於市
 啓人侈靡之心故禁之
衣服飲食不粥於市
 衣服飲食所當自造若取諸市長其怠荒茍亂
果實不時不粥於市五木不中伐不粥於市鳥獸魚鼈
不中殺不粥於市
[004-14a]
 果實不時不惟不利於人或生疾而失其正是人心
 失正之一茍開其端則寖滋不已王制木上無五字
 然今匠者猶有五木之稱意謂柱桁梁楣桷之屬周
 禮仲冬斬陽木仲夏斬隂木伐不以時亦失正周禮
 四時之仲月始田乃取鳥獸春獻鼈蜃秋獻龜魚其
 取之非時及殺之不以其道者皆謂之不中殺不中
 殺不仁足以起人不仁之心故禁之已上皆治古之
 法後世習亂之久未嘗過而問焉書曰惟皇上帝降
[004-14b]
 衷于下民若有恒性克綏厥猷惟后志曰放勲曰勞
 之來之匡之直之輔之翼之使自得之又從而振徳
 之大禹謨之三事曰正徳利用厚生惟和和合三者
 葢寓正徳於利用厚生之中即民之所日用而敎之
 以正也自漢以來君臣皆不知治道當如此皆茍道
 也故人心不善天下多亂國祚不永積習久固士大
 夫遂不復知有古者治民之道其視四誅十四禁一
 不知其故往往謂迂濶不切於事矣
[004-15a]
凡執此禁以齊衆者不赦過也
 其罰既輕故不赦過以防人心
樂山第三十一
孔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静知者樂仁
者壽他日子張問曰仁者何樂山乎子曰夫山者巋然
高子張曰高則何樂爾子曰夫山草木殖焉鳥獸蕃焉
財用出焉直而無私焉興吐風雲以通乎天地之間隂
陽和合雨露之澤萬物以成百姓咸饗此仁者之所以
[004-15b]
樂乎山也
 此章見孔叢子孔子曰未知焉得仁今欲言仁當先
 言知明乎知則明乎仁矣明乎樂水則明乎樂山矣
 不明乎道不足以為知知者之所樂孔子不能言之
 將以啓誘學者不得已惟曰水知學者必未悟其㫖
 故又曰動而其所以為動之㫖孔子又不能詳言惟
 曰樂而止參是三者亦明白可通矣然而自孔子以
 來學者能通之者有幾顔子能通之故視聽言動三
[004-16a]
 月惟一一者何也如水焉流行不息而水無思也無
 為也無思無為而視聽言動四達惟一是謂動中之
 妙非如木如石頑無動用故特曰動彼陷於虚空之
 穽沉於止静之濘者何足以知道何足以為知知尚
 無之何足以言仁人心自仁有蔽焉故不仁人心即
 道故書曰道心此心虚明實無一物昏者立我生私
 故窒塞而不虚故不明無我無私虚明無際視聽言
 動如四時之錯行如日月之代明是道也思則失之
[004-16b]
 為則失之故甚難於言雖孔子亦難於言然既曰樂
 水矣而又曰樂山者何也山之草木生焉鳥獸蕃焉
 財用出焉直而無私焉興吐風雲以通乎天地之間
 隂陽和而雨露降澤潤萬物百姓咸饗此亦水之無
 思無為而流行不息澤潤萬物之道也惟知者初明
 乎道舊習尚未盡釋日與萬物交舊習忽動則亦不
 能不随以暫動故猶未及乎仁者之静故又取山以
 為喻山亦非徒静而無用惟以别知者之猶未至静
[004-17a]
 非謂水自有水之道山自有山之道也非謂動自有
 動之道静自有静之道也道一而已人自有淺深之
 殊道一而已孔子姑别其動静之殊惟知者而後知
 此惟入其中者而後可以語此顔子則知此矣日月
 至者則知此矣未至者必不信孔子斯言為日至已
 上者發為萬世之至乎道者發嗚呼至矣子張之問
 夫子惟答曰夫山者巋然高嗚呼至矣可謂至語實
 語直以盡告子張之語而子張不領也然則何謂巋
[004-17b]
 然高高者高也巋然者巋然也惟難於解釋孔子曰
 天有四時春秋冬夏無非敎也知此則知巋然高矣
 孔子又曰地載神氣神氣風霆風霆流形庶物露生
 無非敎也知此則知巋然高矣孔子又曰哀樂相生
 是故正明目而視之不可得而見也傾耳而聽之不
 可得而聞也知此則知巋然高矣聖言如此明告而
 學者猶莫之解者非孔子之秘其説也學者以思為
 之心觀之故不解也不立我不起意生私則本無可
[004-18a]
 疑者矣及子張再問夫子不得已雖言之頗詳往往
 學者亦不能不疑唯知者則不疑矣如何而植如何
 而蕃如何而出如何而興吐如何而和合又如何而
 成此無説也無思也無為也是謂直而無私又謂之
 忠信忠信無思也無為也思之則不忠信矣為之則
 不忠信矣則私矣則不直矣世以疾之頑不知覺為
 不仁然則知覺為知常覺常明為仁常覺常明何思
 何慮如水如山如月如日又如鑑萬象畢照虚明寂
[004-18b]
 然又如四時變化雜然而無所思焉無所為焉草木
 以此而植鳥獸以此而蕃財用以此而出風雲以此
 而興吐而通乎天地之間隂陽以此和合雨露之澤
 以此降萬物以此成百姓以此饗故曰百姓日用而
 不知嗚呼至哉
孔子亟稱於水曰水哉水哉
 孔子之㫖備見前釋孟子曰何取於水也原泉混混
 不舍晝夜盈科而後進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
[004-19a]
 取爾此孟子之㫖爾非孔子之㫖也孔子之㫖無本
 末非動静不可以口説宣唯曰水哉水哉終不能詳
 言其故孔子大聖而猶不能言而孟子乃能言之乎
 孟子深信本心之善而未大通也孔子亦嘗言水矣
 曰以其不息徧與諸生而不為也嗚呼至矣如此言
 水則無間然矣
孔子觀東流之水子貢問曰君子見大水必觀焉何也
子曰以其不息且徧與諸生而不為也夫水似乎徳其
[004-19b]
流也則卑下倨邑必循其理此似義浩浩乎無屈盡之
期此似道流行赴百仞之嵠而不懼此似勇至量必平
之此似法盛而不求槩此似正綽約㣲達此似察發源
必東此似志以出以入萬物就以化潔此似化
 君子之觀之非既思其徧與諸生而不為又思其流
 下必循其理又思其無屈盡之期又思其赴百仞之
 嵠而不懼又思其至量必平之又思其盛而不求概
 又思其綽約㣲達又思其發源必東似志萬物就以
[004-20a]
 化潔似化也使觀必徧思亦勞矣而孔子云云如右
 者何也此心清明何思何慮有叩斯應衆妙畢形至
 妙無彼此清明非動静知其不息徧與諸生而不為
 則知之矣義道勇法正察志化皆人為之名至妙不
 可以言而盡學者多執道以為大體之全名以其餘
 為枝葉則失之矣是妙無精粗無本末無偏全致本
 末偏全之説者皆意也非妙也不息徧與諸生而不
 為水之妙也水何待於聖人言其妙聖人將即水以
[004-20b]
 明人人皆有此不息應酬萬物而不為之妙孔子曰
 心之精神是謂聖百姓日用此不息不為之妙而不
 自知也故繼曰夫水似乎徳人日用云為或謂之義
 或謂之道或曰勇或曰法曰正曰察曰志曰化雖日
 用不息如日月之光無思無為而萬物畢照
子思問曰物有形類事有真偽必審之奚由子曰由乎
心心之精神是謂聖推數究理不以物疑周其所察聖
人難諸
[004-21a]
 心無體質徳本虚明如日月照臨如水鑑燭物不必
 勞神自能推見自能究知若馳神於彼周悉致察雖
 聖人猶難何則勞動則昏孔子曰不逆詐不億不信
 而自能先覺在彼之詐者為善也孔子所以明人人
 自有本心之神至於逆詐億不信則反昏矣
孔子曰操則存舍則亡出入無時莫知其鄉惟心之謂

 孔子非貴操而賤舍後學不達遂謂常操者為聖人
[004-21b]
 不觀夫出入無時孔子亦未嘗貴入而賤出辭㫖坦
 然孔子哭顔淵至於慟矣而不自知謂之操存可乎
 負手曵杖莞爾而笑謂之操存可乎變化云為如四
 時之錯行如日月之代明感而遂通而亦未始不寂
 然也心者天下之所同然操之則在舍之則無忽然
 而出又忽焉而入卒莫知其鄉域人心之神如此惟
 昏惟蔽自迷自亂一日而覺本神本明無勞外求學
 者不知愈操愈失操無所益舍無所損貴操賤舍斯
[004-22a]
 失之矣孔子曰心之精神是謂聖孟子曰仁人心也
 孟子又深言正心之為害曰必有事焉而勿正心言
 乎心無不正無俟乎復正復加正之之意是猶未明
 本心之善人之所以為不善者非其心之罪也一昏
 而動於意則差矣孔子惟戒學者以毋意未嘗戒學
 者以無心此心無我惟有至神雖以孔子之聖猶不
 能自知其鄉而况於他人乎今或獨取操存則有其
 鄉矣不能如四時之變化矣孔子何以曰吾有知乎
[004-22b]
 哉無知也貴操賤舍是猶未離乎意孟子所以必有
 事焉者改過也芸苗也非正其心也此心之靈豈容
 㣲置其意孟子此論有所自來葢𫝊之子思子思𫝊
 之曽子曽子𫝊孔子者然孟子前曰茍得其養無物
 不長茍失其養無物不消而遂繼以孔子操存舍亡
 之言則孟子猶不能無蔽心無體質不可以消長言
 有消有長未脱乎意始小而終大始弱而後强者非
 心之有小大强弱也此心虚明無方無體尚不可以
[004-23a]
 大言矧可以小言尚不可以强言矧可以弱言始梏
 乎意故小故弱所梏既釋故强故大如日月本明雲
 氣蔽之故昏日月之本明未嘗失也如鏡積塵故昏
 而鏡之本明不息及塵漸去則漸明大去則大明非
 始明小而後明大也明則一特塵積之去有多寡前
 後之不同爾孟子猶未覺此心之神本不可以小大
 消長言也故誤認孔子操存之旨每以存心操心為
 言雖知勿正心之理而又不能無蔽於此學者未至
[004-23b]
 於大通故有若是差雜
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又曰
其義則丘竊取之矣孔子曰吾志在春秋行在孝經
 孔子因魯春秋筆削成書凡以明道而已矣不知道
 者觀春秋自天子以下皆致其貶又可恕者不恕可
 貶者不貶是為罪其知道者謂孔子之作春秋豈得
 已而不已孔子之時周道大衰道久不明於天下以
 是為非以非為是似是而非似非而是私意横生異
[004-24a]
 端並作臣弑君子弑父天下大亂孔子不得已作春
 秋大明其道深明乎疑似之間取天下後世之私意
 盡去之不留毫髮許挽天下後世人心盡歸諸道葢
 大道人心之所自有人心即道故書曰道心動乎意
 而失其正為昏為亂春秋不作則天下後世盡胥而
 為禽獸之歸矣自子路好義著於天下而猶曰名不
 必正亂父子之大倫而况於他乎春秋之義一而已
 矣明此以南面則堯之所以為君也明此以北面則
[004-24b]
 舜之所以為臣也以此而為父則父父以此而為子
 則子子以此而為夫則夫夫以此而為婦則婦婦禮
 樂刑政衆善萬行如四時之錯行如日月之代明而
 無二道也其曰竊取之者謙辭也非取之外也取之
 心也此道人心之所自有而天地萬物盡在其中者
 人皆昏而孔子獨明則孔子不得不明其道以開人
 心是義之所不可已是天命孔子作春秋孔子不得
 而違也春秋之義唯得道者能知之唯得大道備盛
[004-25a]
 徳而後能盡知之其餘則知其略而已孔子之志即
 孔子之行孝經即春秋而孔子必别而言之者以春
 秋之貶削迹疑於嚴或者不達則流於嚴將寖失本
 心所自有慈愛㳟敬也故曰行在孝經
孔子曰我欲託之空言不如載之行事之深切著明也
 此㫖其謂作春秋乎
孔子曰道二仁與不仁而已矣孔子曰仁不可為衆也
 孟子曰國君好仁天下無敵謂仁不可以衆敵
[004-25b]
有孺子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
兮可以濯我足孔子曰小子聽之清斯濯纓濁斯濯足
矣自取之也孔子曰唐虞禪夏后殷周繼其義一也
 孔子曰今大道既隠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
 而此謂其義一者何也禹未嘗不薦益於天及其後
 天下朝覲訟獄者不之益而之啓曰吾君之子也謳
 歌者不謳歌益而謳歌啓曰吾君之子也啓在當時
 往往固辭辭不獲而後嗣位則啓之繼即唐虞之禪
[004-26a]
 也至于有扈氏不服啓不遜於有徳不辭于益而往
 伐戰于甘孔子於此亦不與啓其作書序著其情焉
 湯未必不以與伊尹伊尹以太甲悔過而復君之伊
 尹義當立太甲則商之繼即唐虞之禪也自餘不能
 讓于有徳繼世少肖生民被其禍則與唐虞之義不
 同矣
萬章問於孟子曰或謂孔子於衛主癰疽於齊主侍人
瘠環有諸乎孟子曰否不然也好事者為之也於衛主
[004-26b]
顔讎由彌子之妻與子路之妻兄弟也彌子謂子路曰
孔子主我衛卿可得也子路以告孔子曰有命孔子不
悦於魯衛遭宋桓司馬將要而殺之㣲服而過宋是時
孔子當阨主司城貞子為陳侯周臣孔子去魯曰遲遲
吾行也去齊滰淅而行今孟子滰作接説文云孟子曰/夫子去齊滰淅而行滰其兩反
浚乾漬未也字亦/有作摬者接誤孟子曰去魯遲遲去父母之道也去
齊滰淅去他國之道也孔子嘗為委吏矣曰㑹計當而
已矣嘗為乗田矣曰牛羊茁壯長而已矣孔子曰舜其
[004-27a]
至孝矣五十而慕
 衆人雖孝至年長大則心放逸寖異乎幼稚之時矣
 舜年五十而其戀慕父母之心一無以異於幼稚之
 時嗚呼至矣此精一無二之心即道故舜曰道心文
 王之徳之純者此也孔子不知老之將至者此也孔
 子夫孝天之經地之義者此也
孟子曰孔子為魯司冦不用從而祭膰肉不至不税冕
而行不知者以為為肉也其知者以為為無禮也乃孔
[004-27b]
子則欲以㣲罪行不欲為茍去君子之所為衆人固不
識也
 論語曰齊人歸女樂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
 史記謂魯定公十四年孔子年五十六由大司冦攝
 行相事誅魯大夫亂政者少正卯與聞國政三月粥
 羔豚者弗飾賈男女行者别於塗塗不拾遺四方之
 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齊人聞而懼曰孔子為政必
 霸霸則吾地近焉為先并矣犂鉏請曰先嘗沮之於
[004-28a]
 是選國中女子好者八十人皆衣文衣而舞康樂文
 馬三十駟遺魯君陳女樂馬於魯城南高門外季桓
 子㣲服往觀再三將受乃語魯君為周道游往觀終
 日怠於政事子路曰夫子可以行矣觀此則孔子之
 行乃因季桓子受女樂人謂孔子為茍去故因膰肉
 不至不脱冕而行則魯國之罪㣲孔子非茍去孟子
 之言當矣
孔子曰過我門而不入我室我不憾焉者其惟鄉原乎
[004-28b]
鄉原徳之賊也
 孟子謂鄉原之言曰何以是嘐嘐也言不顧行行不
 顧言則曰古之人古之人行何為踽踽涼涼生斯世
 也為斯世也善斯可矣閹然媚於世也者是鄉原也
 孟子曰非之無舉也刺之無刺也同乎流俗合乎汚
 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亷潔衆皆悦之自以為是而
 不可與入堯舜之道故曰徳之賊也張大光曰神女
 賦愿字作平聲則鄉原為鄉愿古音葢通
[004-29a]
曽子謂子襄曰子好勇乎吾嘗聞大勇於夫子矣自反
而不縮雖褐寛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

 縮直也惴恐之也以威加人也禮曰古者冠縮縫今
 也衡縫
千乗第三十二
公曰千乗之國受命於天子通其四疆敎其書社循其
灌廟建其宗主設其四佐列其五官處其朝市為仁如何
[004-29b]
 周通四疆皆所統治周禮詳於比閭族黨之制書社
 者其黨有庠術有序之謂乎學校政之大者皆致其
 敎祀廟首灌鬯宗廟祭祀禮之大者灌廟其當時之
 常談乎既循其禮而行之卿大夫謂之主建而立之
 設四佐列五官面朝後市致治之大畧舉矣不知如
 何而為仁也
子曰不仁國不化公曰何如之謂仁子曰不淫於色
 人心未始不仁動而生意意欲亂其清明故不仁魯
[004-30a]
 君之大蔽在色故云
子曰良久而又言/故再書子曰立妃設如太廟然乃中治中治不相
陵不相陵斯庶嬪遧音/章遧則事上静静斯潔信在中朝
大夫必慎以㳟出㑹謀事必敬以慎言長幼小大必中
度此國家之所以崇也
 立妃設喻如太廟然則有敬愛而無淫縱則中治中
 猶内也無淫則無妬忌無妬忌則不相陵犯不相陵
 犯則庶嬪週遧退聽則事君上不以色而静静則潔
[004-30b]
 潔不亂事理之勢由中以達外其在中朝信其果能
 敬愛静正而潔則大夫必慎必敬長幼小大必中度
 葢有源必有流有諸中必有諸外君不惑於色則徳
 性昭明賢否自辨小人自退聽君子益敬益慎諸侯
 有出㑹之事或使大夫出㑹有所謀事必敬而慎言
 言不慎則致禍速敗故及於慎言大禹謨曰后克艱
 厥后臣克艱厥臣政乃乂黎民敏徳治亂安危在慎
 不慎敬不敬而已人有長幼事有小大言無不治矣
[004-31a]
 國治則尊崇
立子設如宗社宗社先示威威明顯見辨爵集徳是以
母弟官子咸有臣志莫敢援於外
 孔子既言立妃中治以答為仁之問矣而又及乎立
 子設喻如宗廟社稷且曰先示其威者何也孔子灼
 見魯國之勢在君弱臣强故因言立妃遂及立子今
 之世子即他日之君宜及今為之所何者凡威勢當
 以漸致不可亟成宗社之尊嚴葢人情事理之自然
[004-31b]
 未嘗用威而人自尊敬畏服魯政在三家魯君㣲弱
 為日久矣而况於世子乎必其衰索沮喪無復有威
 明之可畏孔子之治國如良醫之治病治其本源扶
 其尤弱之處故設宗社示威之喻周官諸子之職國
 有道大事則帥國子而致於大子唯所用之若有兵
 甲之事則授之車甲合其卒伍置其有司以軍法治
 之此理王世子之事然諸侯之世子宜畧同魯雖失
 正而虚文未盡廢故孔子因致其事助使辨爵爵當
[004-32a]
 其徳集其有徳之人集其有徳之事徳人心之所共
 服則母弟官子咸臣服之莫敢援於外母弟者世子
 之諸弟官子者羣臣之子時魯多强臣力足以援其
 子若世子有徳足以服其官子之心則官子莫敢援
 於外自世子言之則為外置有司則有爵矣故言辨
 爵孝經世保爵禄則大夫士皆稱爵
大夫中婦私謁不行此所以使五官治執事政也夫政
以敎百姓百姓齊以嘉善故蠱佞不生此之謂良民國
[004-32b]
有道則民昌此國家之所以大遂也
 子之所以辨爵集徳固惟無私而後能而君之欲以
 興邦而振衰亦本於無私夫人心之所以服者公也
 所以不服者私也大夫中婦私謁皆不行則公矣公
 者道也未有由道而國不治民不化者也是時魯國
 公室既衰私謁又行故益衰人心益不服故國益不
 振聖人醫國灼見受病之處在此故因言立子而及
 此今欲振衰起弱但私謁不行則五官治矣執事正
[004-33a]
 矣五官言其大執事言其小政正通言正即治即無
 私正本於君心達於五官執事以及於百姓敎百姓
 以正百姓同歸於善嘉猶善也蠱佞不生是謂良民
 國有道不特民良而已民咸歸之故昌盛國家大遂
 葢根本於不受私謁而已
卿設如大門大門顯美小大尊卑中度開明閉幽内禄
出災以順天道近者閑焉逺者稽焉君發禁宰受而行
之以時通乎地散布於小理天之災祥地寳豐省及民
[004-33b]
共享其禄共任其災此國家之所以和也
 為國急務莫如善任大臣故言卿設喻如大門大門
 必顯美喻徳不顯美則無以為卿矣其小大其高卑
 咸中法度則為大門矣㣲意喻魯卿太强太大太尊
 不敢明言故託諸喻託諸隠庶諸卿聞之或有感動
 而改過遷善也門開則明閉則暗喻君臣之情開通
 無疑間則善不通和則生患三家根固不可去況因
 君失政三家寖専非一人之罪今為魯計為當通和
[004-34a]
 不可疑阻此則為魯之道也道不可以一端而盡唯
 不用己私則在道一無己私與天同則在道故曰天
 道由此而行則福禄至災害去故曰内禄出災以順
 天道人物皆由門出入故因喻焉閑習也卿順天道
 誠實無偽近者習知而信之無疑逺者則觀而效焉
 君發禁令宰受而行之王朝謂之冡宰侯國止稱宰
 歟上卿也君令臣行天道也務農重穀政之大者欲
 敎民必先富之家給人足而後可使為善地者地政
[004-34b]
 也謂農穀也農時最不可失故言時禮樂刑政其事
 多矣此則達乎地者畧舉大政不復悉言小理者治
 之小事言大政既舉散布于小理無不得理天災行
 則地寳寡省天祥至則地寳豐多有祥則與民共饗
 其禄有災則與民共受其災憂樂與民同之不自豐
 而不恤下則上下和矣不和則禍將及之矣此公室
 與三家之所同患也
國有四輔輔卿也卿設如四體毋易事毋假名毋重食
[004-35a]
凡事尚賢進能使知事爵不世能官之不愆凡民戴名
以能食力以時成以事立此所以使民讓也民咸孝弟
而安讓此所以怨省而亂不作也此國之所以長也
 孔子言卿甚詳者魯之政在卿使卿聞言省過而改
 也再設喻如四體卿為君之四體則當君臣如一身
 無輕易其事以政在三家季氏尤専勢强故肆志輕
 易其事其名則臣其實不臣有假名無真實也性本
 善庶聞聖言而心感動也重其禄食吝於養士此當
[004-35b]
 時實事故孔子致戒是時三家能尚賢進能則國治
 家亦安使知爵稱其事當其徳官人不以世能則官
 之無有愆忒未有不能而獲爵者爵不當事是之謂
 愆此亦有以黙感三家世襲之心使知愧也能亦賢
 能之總稱四民各不同能亦異觀其戴士之名則知
 能士之事戴農工商之名則能農工商之事時是也
 以是各食其力必責其事之成立事不成立則食不
 給矣困窮矣自上及下皆不可怠於事皆不可有名
[004-36a]
 而無實卿假名則卿無其實矣凡爵不稱其事則爵
 者無其實無其實者怠於政事也無怠無荒之謂道
 怠荒則失道未有無道而能治者未有無道而不亂
 者民皆不亂於事而食足食足則善心易興所以可
 使遜讓孝弟民本有孝心凍餒迫之或不能安而或
 失之今食足則安乎讓矣自上而達乎下皆由乎道
 安乎善則怨尤寡省禍亂不作此國之所以長久也
 國長久則臣民皆被其福季孫失之故囚於家臣
[004-36b]
下無用則國家富上有義則國家治長有禮則民不爭
立有神則國家敬兼而愛之則民無怨心以為無命則
民不偷昔者先王立此六者而樹之徳此國家所以茂

 權歸君上下無専用則國家富矣時公室之政在季
 氏季氏之政又在陽貨皆下者用事故國家貧治國
 家之道不可以私盡去其私意唯義之徙則無不治
 矣禮者敬而已矣位有尊卑貴賤心無不敬禮者義
[004-37a]
 之達於文為制度者而已矣無私意也民安於禮義
 故無爭時魯之君臣失禮義多矣故國家不治民好
 爭立神而敬事之諸侯祭社稷祭境内之山川祭五
 祀祭宗廟上脩禮敬則其下皆敬矣時魯豈不祀神
 祭不敬故及之歟時魯國之民分矣必不能兼而愛
 之又其視國之民與鄰國之民天下之民有異矣必
 不能兼而愛之義雖有逺近親疎之不同而泛愛則
 同也仁者兼愛故民無怨天下無敵時無兼愛之心
[004-37b]
 故民有怨心時魯公室衰弱往往公以為命偷安怠
 惰不復進徳脩業季氏衰弱往往季孫亦以為命不
 可推移偷安怠惰不復進徳脩業上之人偷怠民亦
 化之皆偷惰當時魯國情狀可考而知也國家之不
 治皆上之人自取之從孔子之言固可復治而復興
 也此六者皆當時魯國之切務而曰本之先王者治
 國理民之道古今之所同也備而列之雖不勝其多
 舉其切於時之六者謂先王之所立可也此六者皆
[004-38a]
 所以樹徳也
設其四佐而官之司徒典春以敎民之不則時不若不

 時上疑闕不字民有不循典則者教之春農事方興
 最不可失時患其不時也故敎之患其雖敎之而有
 不順令也若順也又患其雖順令而猶有不全盡也
 故皆敎之
成長幼老疾孤寡以時通于四疆
[004-38b]
 長幼老病孤寡六者或任其勞或輕其任或助其事
 或安其所或補其所不足使慈幼養老寛疾恤孤寡
 各有以成之宜之四疆之内通如一家周禮大司徒
 令五家為比使之相保五比為閭使之相受四閭為
 族使之相𦵏五族為黨使之相救五黨為州使之相
 賙施其法于邦國
有闔而不通有煩而不治則民不樂生不利衣食
 闔者閉也閉而不相通融四疆之内境土廣民多或
[004-39a]
 煩亂而不治則民不樂生衣食將闕矣比鄰以上皆
 有長宰分治
凡民之藏貯以及山川之神明加于民者發國功謀齊
戒必敬㑹時必節日厯巫祝執伎以守官俟命而作祈
王年禱民命及畜穀蜚征庶虞草
 民之藏貯及山川皆有神明凡神明之加于民者國
 皆祀之發作也國作其祀事功事也謀思慮也事功
 必思慮乃成齊戒以祀必敬與祀事者其人不一故
[004-39b]
 必㑹祀必有其時其時其禮皆不踰節日厯之官審
 祀日之甲子巫祝之官所以接神各執伎能以守官
 俟命而行禮祈王年愛上之誠也禱民命及六畜九
 穀庶虞羣蟲之害稼者皆所憂虞故曰虞乎蜚飛也
 有不飛而唯能征行者草者稂莠之類皆禱之畜穀
 欲其畢蕃愛民之至其詳盡如此
方春三月緩施施用/刑生育刑則緩之唯/有生育之事動作百物於時
有事享于皇祖皇考朝孤子八人以成春事
[004-40a]
 方春天地生育萬物陽氣發動人事當順之亦致凡
 生育之事動作百物朝孤子必有以恵撫之必八人
 者八木之成數春屬木亦順之也前言成長幼老疾
 孤寡則四疆之内孤子必不止於八人其恵恤之則
 均其朝其人以應天數則其體異其八人得非大夫
 士之孤子歟天地人同此一氣宜和順而無乖且人
 一身之内不容有二氣必和同無乖違而後無疾而
 安平據此則諸侯四時皆有廟祭而禮又曰諸侯禴
[004-40b]
 則不禘禘則不嘗嘗則不烝則四時唯有二祭按周
 禮春祭曰祠夏曰禴秋曰嘗冬曰烝則禴不禘禘不
 嘗之禮異代之禮歟諸侯五廟而此曰皇祖者曽高
 而上總稱祖歟
司馬司夏以敎士車甲凡士執伎論功脩四衛强股肱
質射御才武聰慧治衆長卒可以為儀綴於國出可以
為率誘於軍旅四方諸侯之遊士國中賢餘秀興閲焉
方夏三月養長秀蕃庶物於時有事享于皇祖皇考爵
[004-41a]
士之有慶者七人以成夏事
 自五家為伍而上皆有長士率之敎士則率伍從之
 矣士各執伎司馬論其功葢次第論之司馬總之四
 疆之内凡民皆軍伍也皆所以衛吾國也脩其敎具
 故曰脩四衛質者驗其實也既敎閲之則或射或御
 伎能咸可覩矣既閲習之則才武聰慧其能治衆長
 卒之才可覩其可以為儀表於國出可以為將率能
 導誘軍旅者皆有其質狀可驗矣於是四方諸侯之
[004-41b]
 游士及國中之賢者及其餘秀士皆可以興起考閲
 焉其賢士可施慶賞者爵其七人成數所以順天地
 長養蕃物之氣
司寇司秋以聽獄訟治民之煩亂執權變
 叔向曰先王議事以制不為刑辟然則古者非如今
 皆有定法故曰執權變謂随情定罪
民中凡民之不刑萌本以安或萌作崩/安作要非閒作起不敬以
欺惑憧愚作於財賄六畜五穀曰盜誘居室家有君子
[004-42a]
曰義子女専曰□餝□者妖媚也餝音飾飾/也謂女専貞而美飾也五兵及木
石曰賊以中情出小曰間大日講利辭以亂屬曰讒以
財投長曰貸凡犯天子之禁陳刑制辟以追罔民之不
率上敎者
 民人之中凡民之不法者其萌不言之本初未至於
 甚自不覺其非安而行之及其久也縱也間或作起
 不敬至於欺惑憧愚憧亦愚愿柔順之謂音童作於
 財賄畜穀之間曰盜謂欺惑之而潛取之又有誘引
[004-42b]
 居室家之良男女當時孔子對語之次盡情詳説曰
 彼自居室家之中有君子曰義子謂循義理之子有
 専貞之女曰□餝謂美而飾而為賊者誘導之取子
 之財取女之色其甚者有脅取之以五兵傷之懼之
 或以木以石傷之懼之强取其財色此大惡名之曰
 賊記言者雖詳記當時孔子所言而記者不善於屬
 文辭㫖不明白難遽解然審觀則辭情已著矣又有
 内情偏愛小者特出之謂表之是謂間大謂右其小
[004-43a]
 者使加諸大者不順也又有日日講習憸利之辭以
 亂屬類天下事理自有倫類之常而憸人以利口巧
 辭故亂之是謂讒舜曰朕堲讒説殄行震驚朕師者
 謂此也易曰正辭者正此等之辭也舜命禹納言者
 慮其或有此等利口亂正之言辭也又有以財與人
 而取其長息者投與也長去聲謂之貸右舉其大畧
 凡犯天子之禁則司宼陳刑制辟追罔民之不率上
 敎者罔民非民也常民不如此故謂犯禁者為罔民
[004-43b]
 故追而治之
夫是故一家三夫道行三人飲食哀樂平無獄
 自司徒敎民典則治其農政民足衣食司馬敎士興
 賢司寇又治其不刑之民大畧舉矣故言其居家也
 大畧得三夫之地其養之也有餘其出而行于道路
 其行三人有别而不亂飲食哀樂養生送死安平而
 無獄井田之法曰夫三為屋一夫百畝寛以計之故
 大畧一家三夫道路男子由右婦人由左車從中央
[004-44a]
 其無車則人亦行焉男近右女近左故曰三人歟四
 則亂矣
方秋三月收斂以時於時有事嘗新于皇祖皇考食農
夫九人以成秋事
 農夫多矣唯食九人者自近而始自長而輪次之歟
 抑皆食之取九人異其禮以順金氣歟九者金之成
 數秋屬金故數用九以順天地之氣
司空司冬以制度制地事準揆山林規表衍沃畜水行
[004-44b]
衰灌浸以節四時之事治地逺近以任民力以節民食
太古食壯之食攻老之事
 井地溝洫皆有制度水之可畜者畜之可行者行之
 畜水行水必觀地勢先揆度大體兼用平準之法以
 審定高下又規模其大畧表其平衍水勢所注沃之
 地畜水而行之行於衰下磽瘠之地以待浸灌之用
 度四時所用水而節之不妄開塞治地逺近以便民
 居而任其力言不以大水阻隔司空治溝洫與司徒
[004-45a]
 治井田稼穡之事相闗通矣司空司冬故司水伯禹
 作司空故治水冬則禾稼盡納宜於此時制節民食
 民食或不能自節則必有以節之愚者不計後縱口
 腹之欲則後饑餓故上之人必制其節先王之慮之
 其詳至於此太古亦非三皇五帝之世具見下文
公曰功事不少而餱糧不多乎子曰太古之民秀長以
夀者食也在今之民羸醜以者事也
 者脇腹枯瘠腸臟隠然露見故或謂人子腸或
[004-45b]
 作胔月令掩骨埋胔疾智反凡事從肉者為月而云
 人子腸者疵雌二音以義推之當通月令鄭注云肉
 腐
太古無游民食節事時民各安其居樂其官或作宫/室者非
事信上上下交信地移民在今之世上治不平民治不
和百姓不安其居不樂其官老疾用財壯狡用力於兹
民游薄事貪食於兹民憂
 古者雖攻老之事然而無游民雖食壯之食然而食
[004-46a]
 亦有節不貪食後世雖老疾用財壯狡用力窮民之
 力也而有游民不肯盡心服事而薄於事雖不得食
 壯之食而上亦不節之故貪食大抵治得其道則每
 事皆善治失其道則每事皆不善古者任民以事有
 時非如後世使民不以時使民數數則民不得安其
 居古者雖服役於官而樂之者以使民有時民咸信
 其上也民雖有移地而居而不之他國民猶在國中
古者殷書為成男成女名屬升于公門此以氣食得節
[004-46b]
作事得時民勸有功夏服君事不及暍暍音謁/熱也冬服君
事不及凍是故年穀不成天之饑饉道無殣者在今之
世男女屬散名不升于公門此以氣食不節作事不時
天之饑饉於時委民不得以疾死
 古者子生閭史書為二其一藏諸閭府其一獻諸州
 史州史獻諸州伯州伯命藏諸州府男女皆書名屬
 屬謂某之子某閭某州此書甚盛故曰殷書歟殷盛
 也此以氣食得節作事三十而娶國中自七十以及
[004-47a]
 六十野自六十以及六十有五皆征之食人四鬴或
 三鬴士不貳羔胾庶人耆老不徒食民皆有時而不
 妄故民相勸勉服事故事功成夏服君事不及暍暍
 大暑也冬服君事不及凍凍大寒也其恤民如此是
 故雖年穀不成饑饉而亦道無殣者今男女之生其
 屬散而而不收名不升于公門是故幼壯老之氣食
 皆失其節政失節則皆亂作事不時使民無時及饑
 饉則盡委弃其民不加恤民不得以疾死而餓死
[004-47b]
是故立民之居必於中國之休地因寒暑之和六畜育
焉五穀宜焉辨輕重制剛柔和五味以節食時事東辟
之民曰夷精以僥至于大逺有不火食者矣僥堅堯/反健也
辟之民曰蠻信以朴至于大逺有不火食者矣西辟之
民曰戎勁以剛至于大逺有不火食者矣北辟之民曰
狄肥以戾至于大逺有不火食者矣及中國之民曰五
方之民咸有安居和味咸有實用利器知通之信令之
及量地度居邑有城郭立朝市地以度邑以度民以觀
[004-48a]
安危距封後利先慮久固依固可守為奥可久
 孔子因言古者遂及王者之事因發明君人者之本
 職愛民之至治其民如一家敎養之如子古之王者
 至于四方之大逺不火食者亦養之敎之而況於國
 中之民乎周官職方氏辨邦國都鄙四夷八蠻七閩
 九貊五戎六狄之人民與其財用九穀六畜之數要
 周知其利害使同貫利合方氏掌通天下之財利除
 其怨惡同其好善訓方氏誦四方之𫝊道布而訓四
[004-48b]
 方而觀新物小行人以萬民之利害為一書其禮俗
 政事敎治刑禁之逆順為一書其悖逆暴亂作慝猶
 犯令者為一書其札喪凶荒厄貧為一書其康樂和
 親安平為一書古王者之敎養其民如此故其立民
 之居必於中國休美之地因寒暑之和周官大司徒
 辟其多暑多寒之地求地中隂陽之所和而物阜安
 乃建王國焉職方氏云豫州其畜六擾皆宜其穀五
 種皆宜其在四方亦各擇其國中之休地中國國中
[004-49a]
 也詩曰中林林中也中逵逵中也就彼偏方亦有寒
 暑之和其六畜五穀雖不皆宜亦就其所宜之地居
 其民辨其民俗之尤重於此或輕於彼民性之剛者
 制之使毋過以暴柔者使之安立所以敎訓和調其
 僥勁剛戾凡不正之性不特此又和其五味以養其
 氣無傷其生食皆有節使不至乏絶其役之也以時
 辟偏也四方皆其偏地故曰辟至于大逺有不火食
 者咸敎養之使五方之民咸有安居和味咸有實用
[004-49b]
 利器實用其玉帛皮革衣服之類乎利器其釡鼎槃
 盂几席之類乎以知慮周通之思其逺近大小無所
 不盡以信令之言所令民咸信之至于衰世則雖令
 之下不信矣又量地度居邑有城郭立朝市量地之
 廣狹可建國邑多寡可以居民多寡若地少民多地
 多民少皆失其宜又觀其安乎危乎至于封建之後
 果利乎距至也必先慮其可久可固其固可守為邑
 必深奥山水之深處皆謂之奥今為邑奥果可久乎
[004-50a]
 嗚呼古王者其慮民如此其詳其審無所不盡及後
 世大槩私其已而已其民之安不安治不治視之亦
 薄乎云爾任其自安自危自生自死建國居民乃周
 官大司徒之職孔子因公問古者之事遂及大體而
 漢博士乃悉歸之司空葢觀此篇辭㫖之不詳審故
 也
能節四時之事霜露時降方冬三月草木落庶虞藏五
穀必入于倉於時有事烝于皇祖皇考息國老六人以
[004-50b]
成冬事
 節四時之事王朝則六官咸有之侯國則四輔咸有
 之四輔雖分司四時而合事聨治率相闗通各有四
 節之節此則合司空司徒之事因復終言司空司冬
 之事老之當息者何止六人以六人行禮以順應天
 地之氣爾一二三四五為五行生數六七八九十為
 五行成數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
 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
[004-51a]
 地十成之六人外當息皆息
夫人民咸知孤寡之必不末也
 司徒成其孤寡是以孤寡為先不末之也
咸知有大功之必進等也
 司馬爵士所謂大功葢由徳性而發諸事者也不由
 乎徳雖偶有功不可以言大功雖偶有大功唯當厚
 賜或漸進等而敎之必不可以為大夫
咸知用勞力之必以時息也
[004-51b]
 老則息又役之有時
推而内之水火入也弗之顧矣而況有强敵在前有君
長正之者乎公曰善哉
 後世亦知有恤孤寡之為善而恤之者矣而詔書徒
 掛墻壁後世亦有有大功而進者矣而不能以皆然
 或為小人所攘所誣而無徳無功者受上賞故雖賞
 功而人不信或偃息在床或不已于行勞者不得息
 而不勞者無時而不息下不信其上唯怨其上此其
[004-52a]
 根源由人君不改過遷善故昏而不明賢不肖不分
 不肖者進賢者退而政亂政亂則民怨矣
四代第三十三
公曰四代之政刑論其明者可以為法乎子曰何哉四
代之政刑皆可法也四代虞/夏商周公曰以我行之其可乎子
曰否不可臣願君之立知而以觀聞也
 知者心有知也公雖聞四代政刑而未嘗深入其心
 則安能行故願先立知而以觀所聞
[004-52b]
四代之政刑君若用之則緩急將有所不節不節君將
約之約之卒將棄法棄法是無以為國家也
 今未立知而遽用之則緩急將不能節節遵其法不
 能節則將約之約少也略行之不能多行之也不能
 多行之則卒於將棄其法此葢由不深入其心
公曰巧匠輔繩而斵胡為其棄法也公猶自謂/巧匠也子曰心
之未度習之未狎此以數踰而棄法也狎/熟夫規矩準繩
鈞衡此昔者先王之所以為天下也小以及大近以知
[004-53a]
逺今日行之可以知古可以察今其此耶水火金木土
穀此謂六府廢一不可進一不可民並用之今日行之
可以知古可以察今其此耶昔夏商之未興也伯夷謂
此三帝之眇
 大抵人之常情泛聞不如心知而況公生長深宫汨
 汨衮衮雖習聞四代政刑如水沃石爾心實未知今
 公欲行之故孔子欲公先立知自其眇少甚易知之
 事使公心親之心知之規矩準繩鈞衡先王所以為
[004-53b]
 天下也故書曰同律度量衡語曰謹權量小者用此
 大者亦用此不惟在近有此雖甚逺必知其有此此
 甚易知者今日行規矩準繩鈞衡可以知古必如此
 可以知今必如此此四代之政耶六府廢一進一不
 可民並用之此亦四代之政今日行之可以知古如
 此知今亦如此此有虞氏之政伯夷嘗言此眇少之
 政乃三帝之政三帝其堯舜及古帝歟謂者言論也
 雖三帝猶謹此眇少之政此雖甚易之甚眇少孔子
[004-54a]
 知公實未之知
公曰長國治民恒幹論政之大體以敎民辨歴大道以
時地性興民之陽徳以敎民事上服周室之典以順事
天子脩政勤禮以交諸侯大節無廢小眇其後乎子曰
否不可後也
 長國君國也恒常也公謂君國治民者常幹治辨論
 政之大體以敎民歴歴辨明其大道又以時治其地
 性稼穡作民之陽徳五穀益氣氣屬陽血屬隂故大
[004-54b]
 宗伯以天産作隂徳以地産作陽徳民事農事也孟
 子謂播百穀為民事公曰吾又上服周室之典以順
 事天子脩政勤禮以交諸侯大節無廢小眇者其可
 後乎夫公言似有理而孔子確然以為不可何也徳
 必務實必切乎心實知實行乃克有成徒務大體而
 無實徳實心何以立政今欲使公切實切心以自其
 眇少至易者啓之則公心始樂從而實徳興矣
詩云東有啓明大東毛詩東有啓明西有長/庚謂天欲明時東方有大星於時雞三
[004-55a]
號以興庶虞動蜚征庶虞衆蟲也/釋見千乗篇作嗇民執功百草咸
淳地傾水流之
 雞鳴而衆蟲興動嗇民咸作而執功事百草咸淳百
 穀長育淳和稂莠不害稼地傾水流之脩治溝洫也
 孔子此言蚤作之事則足以感公不怠惰之心言農
 事則使公知稼穡之艱難不怠惰知稼穡之艱難皆
 善心也善心即道心孔子知道故自其甚易者啓之
是以天子盛服朝日于東堂以敎敬示威于天下也威/嚴
[004-55b]
也/是以祭祀昭有神明燕食昭有慈愛宗廟之事昭有
義率禮朝廷昭有五官無廢甲胄之戒昭果毅以聽天
子曰崩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庻人曰死昭哀
哀愛無失節是以父慈子孝兄愛弟敬此昔先王之所
先施於民也君而後此則為國家失本矣
 凡孔子自上所言皆甚易知甚易行皆公已行時公
 心未深知其為四代之政也公心實忽之以為眇小
 而别圖其大者似大而實虚未有實徳唯聖人知道
[004-56a]
 甚明明知事有大小道無大小故即公所己知己行
 者發明之惟欲切公心言天子盛服朝日于東堂以
 教敬公之敬心興矣祭祀昭明其有神明也甚易知
 也燕禮昭慈愛公所自知也宗廟之事明其義當如
 是也朝廷之上有五官焉甚昭明也甚易知也甲胄
 武備公亦已自知其不可廢其戒備所以明果毅戒
 有司謹備以聽命已上皆公之所己知己行忽繼之
 以崩薨卒死亦以警公消公之意欲放恣死者人之
[004-56b]
 所哀天屬人之所愛生則愛之死則哀之哀愛無失
 節則父慈子孝兄愛弟敬此先王所先施於民者而
 公之所務者皆不及此以為眇小而後之故孔子謂
 之失本嗚呼即公所己知己行者啓之非孔子孰能
 灼知其道在此
公曰善哉
 已上皆公己知行雖有未盡亦甚易知易行故曰善
子察敎我也
[004-57a]
 公既喜其易知易行故又欲孔子察敎我察詳切也
子曰鄉也君之言善就國之節也就或/作執君先眇而後善
中備以君之言可以知古可以察今奐然而興民壹始
 善啓導人主者率因人主之所己知己行者道之則
 易故孔子曰鄉也君之所言自善乃成就其國之事
 節也但君今先自眇小者行之而後善也其中却備
 用君之言可以知古者亦如此察今亦當如此公切
 心立知其自眇小實履而行之然後備行君鄉之言
[004-57b]
 由實心實徳而發則奐然興民道心一由此以始奐
 然油然也詩云泮奐爾游矣音換一者齊也皆也
公曰是非吾言也吾一聞於師也子吁焉其色曰嘻君
行道矣公曰道耶子曰道也
 公聞夫子稱美鄉所言之善乃曰是非吾言也乃一
 聞之於師者孔子於是吁焉有吁歎之狀其色動焉
 卒作嘻音蓋敬歎之至也曰君今行道矣公駭焉不
 自知其為道也問孔子曰此為道耶孔子對曰此道
[004-58a]
 也嗚呼至哉非孔子孰能發明人主之道心如此耶
 自有載籍以來未見有發明大道如此之平易明白
 者他書載聖人之言多矣道雖無二而言因事發唯
 此明白簡易為甚此篇載書大戴記以所記不精擇
 久不行于世簡編散亡𫝊訛承誤滋甚遂使大聖人
 之言明道之深切平易者不行于世無以開萬世之
 明道豈心外之物哉人心即道故舜曰道心孔子曰
 心之精神是謂聖心無體質清明無際畔變化云為
[004-58b]
 無非大道唯因物遷動起而為意始昏始亂始失本
 有之道道無實體意起而為不善始失之然則舉天
 下之人心無非道者唯人不自知不自信且人不敢
 自矜推善於師亦多有之而人自不以為道也何獨
 此凡人茍不為不善則人人心皆道也人人皆能事
 親事上皆有敬有愛茍不以私意亂之則道心人人
 所同也人人皆可以為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子而
 人不自信也嗚呼安得孔子斯言行于世哉
[004-59a]
公曰吾未能知人未能取人子曰君何為不觀器視才
公曰視可明乎言視其才/疑於難明子曰可以表儀可以即其/表儀觀之
曰願學之子曰平原大藪瞻其草之高豐茂者必有怪
鳥獸居之且草可財也如艾而夷之其地必宜五穀高
山多林必有怪虎豹蕃孕焉深淵大川必有蛟龍焉民
亦如之君察之此可以見器見才矣公曰吾猶未也猶/未
解/子曰羣然威然頥然睪然踖然柱然柚然首然僉然
湛然淵淵然淑淑然齊齊然節節然穆穆然皇皇然見
[004-59b]
才色脩聲不視聞怪物怪命不改志舌不更氣君見之
舉也得之取也有事事也事必與食食必與位無相越
踰昔虞舜天徳嗣堯取相十有六人如此公曰嘻美哉
子道廣矣曰由徑徑吾恐惽而不能用也何以哉
 表外也即其外之儀狀可以知其中矣且平原大藪
 見其草之高豐茂則知其中必有怪鳥獸焉怪異也
 喻人之大才必有異於衆也且草高茂可取之為財
 用如芟艾而夷之則其地必宜五穀此皆即其外儀
[004-60a]
 之異知其財之美即其高山多林知其中必有怪物
 虎豹蕃孕焉怪物虎豹亦喻人之大才觀其淵之深
 川之大知其中必有蛟龍民人也人才如之可以即
 外而知中孔子告公以觀器視才之法可謂甚要亦
 易曉而公猶未曉解故孔子又詳言人才之狀曰羣
 然者衆人羣然從逐随之也威然者道徳之威人自
 尊憚之也頥養雍容和緩睪然如目視之精明有光
 也英華之發於外者自光明也踖然敬之至也如柱
[004-60b]
 然安止不動也柚然者應萬變如輪軸之圓轉不窮
 也如首然自是與羣衆不同有穎異之狀也僉然者
 衆論皆與之歸之也如水之澄湛不動淵深難窺見
 淑淑者善美之至也齊齊然有道之容自有此整整
 之妙也節節者衆善變化之不一而一一中節也不
 亂也穆穆然和静也皇皇然有高大之徳容而非子
 張之堂堂也嗚呼道心中虚何思何慮而光華外著
 自有若是累言難盡之妙然公道心終未明孔子又
[004-61a]
 慮其或未解又指事實告之曰見才美之色與聲音
 之脩長者皆聲色之異者衆人皆視而此人不視怪
 物怪命衆無不震駭者而此人不動不改其志人驚
 駭甚者舌氣為之變更今舌氣亦畧不更改如上所
 陳詳矣備矣君見此人即舉之得之即取用之若有
 事使任其事既任以事必與之食以公有重以食與
 人之失故云也既與之食必與之位以公任焉有疑
 貳不決之失也又謂無令他人與越之欲其任之専
[004-61b]
 也簡詳觀此視才之才唯孔子足以當之孔子雖不
 敢謂天下無人然孔子亦自知罕出己右矣而孔子
 言之者亦天下後世之公言也亦羣才皆可以此法
 參驗之全者大才不全者亦中才公聞孔子之言詳
 明漸解其㫖歎曰美哉子道廣矣又曰由此路以觀
 人頗覺有其徑路可由而終疑也故曰徑徑又曰恐
 不能用何以哉
公曰請問圖徳何尚子曰聖知之華也
[004-62a]
 聖者無所不通之謂謂之知之華
知仁之實也
 知至於仁而後為實孔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雖
 得之必失之
仁信之器也
 仁之為徳大矣然不過忠信而已矣當時葢曰所謂
 仁者即不欺罔之信是也即此物也非有高竒也記
 者其文辭微失真爾嗚呼非聖人孰能發明仁道平
[004-62b]
 易如此
信義之重也
 此誠信之中義為重公舍義從利者多矣故云
義利之本也委利生孽
 人之所以棄義而從利者謂義無利也不知義乃利
 之本也初雖似未利而利實由義而生故曰本人之
 義者人心皆與之鬼神與之天與之而人之棄義從
 利者人心皆不與之鬼神不與之多生災孽然則棄
[004-63a]
 義者是委棄其利而生災孽
公曰嘻言之至也
 孔子言之明白利害甚著故公喜而嘆
道天地以民輔之聖人何尚子曰有天徳有地徳有人
徳此謂三徳三徳率行乃有隂陽陽曰徳隂曰刑
 孔子信義之論其明道也著矣公猶未覺雖歎服其
 言之至而實不得於心故又别問嗚呼夫道即信義
 而已矣天地亦即信義之道矣公既未達而又問道
[004-63b]
 天地以民輔之孔子亦随順答之公謂道者天地也
 又治民事以輔之聖人於此三者何尚孔子灼知公
 未知三才一貫之道姑随公心而曰三徳以事迹觀
 之誠可言三而孔子不敢有所取舍而勉公率行公
 誠躬行則入道矣既導公以行又致隂陽之説庶公
 漸知天地之隂陽乃在公躬行中矣聖人之循循善
 誘如此
公曰善哉再聞此矣
[004-64a]
 曰再聞則知公未達達則通矣
陽徳何出子曰陽徳出禮禮出刑刑出慮慮則節事於
近而揚聲於逺
 禮者徳性之節文違禮則入刑刑者所以約人歸諸
 禮於是漸啓公一貫之道刑不可以不慎故出慮慮
 刑則事有節而不妄仁聲逺聞公之所大闕者思慮
 也前言立知其㫖同故此因言刑又及於慮又詳言
 之善且有聲聞
[004-64b]
公曰善哉載事何以
 公知思慮之為要矣又問欲載之於事則何以
子曰徳以監位
 當以徳監察在位之臣必曰徳者明不可他求也
位以充局局以觀功功以養民民於此乎上
 事各有局局設官不一充足其事局各有事功事功
 雖各局不同同於飬民夫君臣同心悉力皆注乎養
 民則民之所以感其上也當如何上尚通猶君之也
[004-65a]
 記是篇者不善屬辭
公曰禄不可後乎
 公本重於與士禄食因聖言啓導故本心漸明
子曰食為味味為氣氣為志
 言味養氣氣養志明羣臣之志所以成事功禄不可
 後也
發志為言發言定名名以出信信載義而行之禄不可
後也
[004-65b]
 言公發志為言命某人居是位職位職有名名於是
 乎定矣既命以是位而不與之禄是不信是非義故
 總結曰禄不可後
公曰所謂民與天地相參者何謂也
 古多有是言孔子前言三徳亦不異之
子曰天道以視地道以履人道以稽廢一曰失統恐不
長饗國公愀然其色
 天道所視者是也地道所履者是也人道皆可稽觀
[004-66a]
 也是三者廢一則曰失統失其大體也失其大體而
 國有不亡者幸也夫孔子前之所言於公者皆甚平
 易而此忽致其嚴使公愀然者何也非嚴也以實告
 公亦欲切公心切於心庶乎恐懼而思所以入道公
 之所蔽在循循汨汨無所思慮故不知道也然所謂
 視者何也履者何也稽者又何也夫道一而已矣而
 三言者随人之常情而言也有一不盡焉雖謂之不
 知道可也故曰失統此言通徹上下知道雖有淺深
[004-66b]
 茍未至於全有一之廢其失統則均孔子之言何獨
 啓公所以啓天下後世之心也公昬愚疑未足語此
 然道無淺深雖自開闢以來千無一萬無一倍萬無
 一至於知全者又何止於萬萬無一也且自孔子以
 來知道之全者有幾然而不離乎所視也不離乎所
 履也不離乎所稽也不離乎前所謂信所謂義也天
 之所以覆者在是地之所以載者在是人之所以君
 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婦婦者在是禮樂
[004-67a]
 刑政皆在是而不離乎所視所履所稽則甚近矣唯
 知道者乃知
子曰君藏玉惟慎用之
 孔子見公愀然切心矣故又順導之謂此統乃自在
 君胸中喻以藏玉特未自知未自信爾君既自有玉
 今惟當慎用其玉人心即道故舜曰道心孔子曰心
 之精神是謂聖人心自神自明唯放逸而昏故入於
 不善若信此心之即道而縱欲亦非道
[004-67b]
雖敬慎而勿愛
 至哉聖言孔子之啓告魯君盡言無餘至於此曰公
 之庸愚而即告之以聖人之大道者以人皆有道心
 初無淺深唯當去人之蔽不可増人之蔽使公敬慎
 則足以防公放逸然因是有寳愛其玉人心則又失
 之葢寳愛則心有所留止之意孔子每每止絶學者
 之固每每止絶學者之我記者總書曰絶四者此也
民亦如之執事無貸五官有差喜無並愛卑無加尊淺
[004-68a]
無測深小無招大此謂楣機楣機賔薦不蒙昔舜徵薦
此道於堯堯親用之不亂上下
 民亦如之者民亦雖當敬而不可私愛也孔子非謂
 民不可愛也以公有姑息愛之不以其道故也言無
 定法唯以啓蔽執事無貸虞戴徳篇曰民亦無貸以
 公嘗有過於愛而貸其所不可貸者故救其蔽也道
 無精粗事理無二也所以繼言於藏玉之次者此也
 五官才徳有等差而公待之一無等差則國何由治
[004-68b]
 故戒以喜無並愛公又以卑而加尊愛其膚淺之才
 而使謀測其深以小而使招致其大機者枅音之訛
 而字亦訛歟楣大枅小喻大才居大任小才居小任
 薦進也若如賔客之並進無擇無别顧不昏蒙乎徵
 證也言而證驗於往事也徵薦此道於堯堯親用之
 不亂上下其謂誅四凶歟
公曰請問民徵
 前言羣臣徵驗之事故公於此因問民徵
[004-69a]
子曰無以為也難行
 夫公己徳未明尚未能知人而欲遽求民之治甚難
 矣
公曰願學之幾必能子曰貪於味不讓妨於政願富不
久妨於政慕寵假貴妨於政治民惡衆妨於政為父不
慈妨於政為子不孝妨於政大縱耳目妨於政好色失
志妨於政好見小利妨於政變從無節撓弱不立妨於
政剛毅犯神妨於政鬼神過節妨於政幼勿與衆克勿
[004-69b]
與比依勿與謀放勿與逰徼勿與事臣聞之弗薦非事
君也君聞之弗用以亂厥徳
 右所條皆公之過也願富而不久者無固志也慕大
 者之寵己欲假貴大之勢而不能自求多福既曰治
 民而又惡衆往往於民衆聚之時輒不樂不孝於其
 考廟墓見之歟或於言笑間見之歟失志者荒淫而
 昏亂歟多變以從人而無節守舍己從人何害公則
 昏愚有所聞即變以從後有聞又變以從而不復審
[004-70a]
 詳輕變而無撙節大抵撓弱不立既剛毅犯鬼神又
 有過節以奉鬼神之事任意妄作之狀可觀矣幼弱
 者勿與以衆以公嘗使幼弱臨衆也公又嘗親比小
 人之好勝克者所與謀者皆依從公意之人所與游
 者多放逸之徒君聞之而弗用則君自亂厥徳
臣將薦其簡者葢人有可知者焉貎色聲衆有美焉必
有美質在其中者矣貎色聲衆有惡焉必有惡質在其
中者矣此者伯夷之所以後出也
[004-70b]
 孔子前言知人之道甚詳公既未深解故此又進其
 簡要之説觀其貎色聲於衆人中覺其獨有美焉則
 知其中必有美質於衆人中覺其有惡焉則知其中
 必有惡質伯夷前言三帝之眇後亦言此觀人之法
子曰伯夷曰建國建政脩國脩政
 此亦引伯夷之言為獻謂欲建國則必建政欲脩國
 則必脩政言必用心建脩不可無為而止伯夷以此
 進之於舜孔子今乃進之於公雖聖愚不同而伯夷
[004-71a]
 之言亦正中公之病公之所蔽在乎未立乎知未切
 乎心未親用心脩為孔子前既累言此復中其意意
 謂不可泛泛悠悠即當用心脩建
公曰善哉
虞戴徳第三十四
公曰昔有虞戴徳何以深慮何及高舉安取
 公聞有虞氏之盛徳曰戴者尊其徳歟當時之常言
 歟抑𫝊流訛誤歟公問有虞之徳何以深慮而得此
[004-71b]
 高舉而不可及也安取此此問知公未得
子曰君已聞之唯丘無以更也君之聞如未成也
 公之所蔽在乎泛聞而未切用心不在乎他故不復
 他言徒支離公心然亦非欺公公之未知即孔子之
 知即有虞之徳此唯知道者信此故曰丘亦無以更
 也如而也特公雖聞而未成也未成者由公未切用
 其心也
黄帝慕循之曰明法乎天明明施敎于民行此以上明
[004-72a]
于天化也物必起是故民命而弗改也
 夫公方已為問曰安取而未知也而孔子既因而是
 之曰丘無以更又曰黄帝亦慕循乎此嗚呼非孔子
 深明乎大道何思何慮疑信一致正實無餘之妙則
 何以及此又舉黄帝之言曰明法于天明明施敎于
 民孔子釋之曰行此以上明于天化也此謂即君之
 所聞也即天之明也即所施之敎也黄帝所謂法于
 天明者甚明而無疑也施敎于民者亦甚明而無疑
[004-72b]
 也所以無疑者不動乎思為融融怡怡自不見天人
 之有二也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婦婦
 即此道也天之所以運化無窮者即此也孔子又謂
 凡物必由是而起天地萬物誠無二道也是故民咸
 聽命而弗改也所以咸聽命而弗改者以民心之所
 同然者即此道也公雖未達孔子就以啓之人心自
 靈庶其或通也當時孔子對語甚明白坦夷故公即
 曉曰善哉以記者不善屬辭故人每患其難曉
[004-73a]
公曰善哉以天敎與民可以班乎子曰可哉雖可而弗
由此以上知所以行斧鉞也
 公既聞以天道敎民之言問民與天可以班齊乎子
 曰可哉民雖可與天齊而弗由此以上知天道不循
 天道妄行逆施所以致有司之行斧鉞也道雖一茍
 失之則為無道甚則獲大罪言此所以防小人無忌
 憚之中庸也
父之於子天也君之於臣天也有子不事父有臣不事
[004-73b]
君是非反天而到行耶故有子不事父不順有臣不事
君必刅順天作刑
 孔子於此益明道之即天又明不事父不事君之反
 天又明反天之必刅則公之天性庶乎漸明人欲庶
 乎漸釋矣因言作刑亦必順天用刑而不同於天心
 必私必濫
地生庶物是故聖人之敎于民也率天如祖地能用民
徳是以高舉不過天深慮不過地質知而好仁能用民
[004-74a]
力此三帝之禮
 四代篇三帝或作三常此三帝亦三常之誤歟
明而名不蹇明上疑更/闕一禮字禮失則壊名失則惛
 孔子節節明人事即天道於是又言地生庶物明地
 亦此道也當時對語之辭必不止於此情狀必甚明
 白記者不善屬辭不能盡寫之辭或忘脱致辭㫖不
 甚明白如而通用前屢見之率天而祖地非天地有
 二道也能用民徳即天地之道也有二道則無以為
[004-74b]
 三才矣率即祖即用也高舉不過天深慮不過地彼
 淺者好論六合之外不知道無内外逺近也故不必
 求諸逺外但所知質實而好仁仁非有異道即知之
 常不惛也如此則能用民力受命而無遺者以由道
 而行十一而税役不過三日故民樂之也此即古者
 三帝之禮禮明而名聞不蹇滯即播行于四方矣禮
 失則壊矣名失則惛矣惟惛故名失即其無名知其
 必惛
[004-75a]
是故上古不諱正天明也天子之官四通正地事也天
子御珽諸侯御荼大夫服笏正民徳也斂此三者而一
舉之戴天履地以順民事
 上古不諱能受羣臣之諌此正天明也言即天清明
 之道也天子之官四達分職雖多皆地事也地道臣
 道也周禮典瑞王搢大圭玉藻云天子搢珽方正於
 天下也諸侯荼前詘之狀似之故以為名歟君子比
 徳於玉方正之道屈遜之道竹笏正節之道皆所以
[004-75b]
 正民之徳也合此三者而一總舉之曰戴天履地無
 他所為一以順民事而已民事皆正徳也前唯言徳
 慮或又曰事公既知以天道敎民天人班齊之大畧
 孔子又每明三才一貫之道於是又一歸諸民事者
 慮公求之逺也
天子告朔於諸侯率天道而敬行之以示威於天下也
諸侯内貢於天子率名斆地實也是以不至必誅諸侯
相見卿為分以敎士畢行使仁守㑹朝于天子天子以
[004-76a]
嵗二月為壇于東郊建五色設五兵具五味陳六律品
奏五聲聽明敎置離抗大侯規鵠竪物九卿佐三公三
公佐天子天子踐位諸侯各以其屬就位乃升諸侯諸
侯之敎士敎士執弓挾矢揖讓而升履物以射其地心
端色容正時以斆伎時有慶以地不時有讓以地天下
之有道也有天子存國之有道也君得其正家之不亂
也有仁父存是故聖人之敎于民也以其近而見者稽
其逺而明者天事曰明地事曰昌人事曰比兩以慶違
[004-76b]
此三者謂之愚民愚民曰姦姦必誅是以天下平而國
家治民亦無貸居小不約居大則治衆則集寡則繆祀
則得福以征則服此唯官民之上徳也
 天子告朔於諸侯率循天道而敬行之以示威嚴而
 不可違者亦此道也諸侯内貢于天子率循名籍以
 斆其地實者亦此道也不至必誅亦此道也諸侯卿
 為分分何卿守何卿行以其所敎之士畢行使仁者
 守國守國至重必選仁者凡此亦皆道也其朝㑹于
[004-77a]
 天子天子以嵗二月為壇于東郊建五色設五兵具
 五味陳六律品奏五聲聽明敎者亦此道也離偶也
 易曰離麗也禮曰離坐離立者謂偶坐偶立也天子
 六偶諸侯四偶置立離偶抗張大侯鵠為規圓之形
 竪立其物九卿佐三公三公佐天子天子踐位諸侯
 各以其屬就位乃升諸侯及諸侯之敎士敎士執弓
 挾矢揖讓而升履物以射心端色容正時以斆其伎
 皆此道也時是也時是音近而記者或不同歟時者
[004-77b]
 禮容無失中多也故有慶以地不時者不是也謂禮
 容失不中也故有讓以地謂削之也謂諸侯不能敎
 士也大射所以習禮樂觀徳行也廢禮樂無徳行亂
 之道也故先王謹之嚴之夫天下之有道也以其有
 天子存故也天子有道故天下服之君之天子無道
 則天下叛之不以為君國之有道也以其有國君存
 故也君有道一國皆服之君之魯謂之無君可也孔
 子為之隠唯泛言之又轉其辭曰君得其政家之不
[004-78a]
 亂以有仁父此三者亦皆道也逺而明者天也聖人
 之敎民近而可見即近而可以稽逺道無二故也在
 天則曰在上清明在地則曰生物而蕃昌在人則曰
 比兩者偶也慶者禮容無失而中多有慶也前言射
 故因此以為言他事之正者亦猶是也天下無二正
 也無二道也三者一也違此三者是違道也是謂愚
 民愚則姦皆邪道也故必誅誅其反道者也誅姦則
 正矣是以天下平而國家治民亦無貸四代篇亦曰
[004-78b]
 執事無貸以公縱姦貸其所不可貸者有害治道故
 每言之也無貸姦則正則為由道而行道無大小故
 無所不利故居小不約人咸歸之居大則治居衆則
 衆心咸集居寡則人心輯睦繆睦也祀則受福征則
 服以其得道故無所往而不利也此官民之上徳也
 官猶君之也唯者語助歟抑即為字歟
公曰三代之相授必更制典物道乎子曰否猷徳或作/猶
保保惛乎前以小繼大變民示也
[004-79a]
 公泛言道乎不切故子曰否非謂非道也道之在人
 曰猷又曰徳創業大政既保安斯民也又更制典物
 以保安之故曰保保雖曰人心咸服其間豈無異物
 布于天下於人心疑貳未定之時新令既布有不得
 不遵從者一從則定矣此定亂保民之至慮以前者
 之惛聖人以小國而繼大統故更制典物所以變民
 視也示即視
公曰善哉子之察敎我也
[004-79b]
 感孔子敎我之察盡
子曰丘於君唯無言言必盡於他人則否公曰敎他人
則如之何子曰否丘則不能
 君父至情豈他人比子曰否者言不與君同也於他
 人情輕故不能盡告
昔商老彭及仲傀此疑闕曰字/傀姑回反政之敎大夫官之敎士
技之敎庶人
 謂於蒐田寓軍政敎之武事技藝
[004-80a]
揚則抑抑則揚綴以徳行不任以言
 三者敎之雖不同而敎之以中則同揚則太過故必
 抑之抑則不及故必揚之皆使無失中葢中為徳行
 不中皆人欲綴者不斷絶之謂也抑之揚之所以綴
 其徳行使不斷絶未嘗専任言以敎民
任庶人以言猶以夏后氏之祔懐袍褐也行不越境
 人惟可以徳敎不可専以言敎茍専以言人必不從
 故任庶人以言猶用夏后氏之時腐壊袍褐也服此
[004-80b]
 以行不越境即破敗矣喻其不可行之甚也祔者腐
 字之訛歟懐者壊字之訛歟
公曰善哉我則問政子事敎我
 公謂我則問政子乃事事敎我公猶未知道無二也
 裂事與政為二
子曰君問已參黄帝之制制之大禮也
 孔子知公猶未明又舉初問以啓之初問即黄帝慕
 循之道言公已聞之是為大禮不必他求也
[004-81a]
公曰先聖之道斯為美乎子曰斯為美雖有美者必偏
屬於斯昭天之福迎之以祥作地之穡制之以昌興民
之徳守之以長公曰善哉
 公問先聖之道獨此為美乎孔子曰此為美餘雖有
 美者必偏爾亦統屬於此嗚呼聖言正矣雖昏庸如
 公孔子亦未嘗淺薄之即其初問方疑未決之際而
 遂稱善之大善之葢孔子深明道無疑信無思慮故
 因以就之道本無偏全公既未洞達尚分彼此故孔
[004-81b]
 子告以他美皆偏皆統屬於此則彼此亦一矣夫公
 問尚疑而孔子即謂之黄帝之道餘皆偏者正以道
 無二故也道無偏全因公裂彼此故始曰統屬於此
 以一之孔子言孝即曰夫孝天之經地之義言禮即
 曰禮本於大一分而為天地名稱雖殊而實一孔子
 於此方尊稱公問不必他求故餘所稱皆偏無不可
 者最不可執一執一定之説不可推移者皆牿於名
 不知實者也孔子亦嘗曰五聲六律十二管還相為
[004-82a]
 宫五色六章十二衣還相為質五味六和十二食還
 相為質明乎此則物物皆本事事皆質本末偏全之
 名姑因人而言初無二也孔子於此又贊稱斯道之
 美謂斯道可以昭天之福即有祥之可迎可以作地
 之穡百穀蕃昌者斯實制之作之可以興民之徳曰
 守之以長者以人情多勤始而怠終況公則尤甚前
 言願富而不久變從無節則公之情狀可覩矣故卒
 勉之夫孔子每言公每稱善者以公心曉悉無疑也
[004-82b]
 而自千乗篇四代篇及此虞戴徳篇皆取諸大戴所
 記者辭㫖多不明白人難遽解使當時孔子之言如
 此則安能曉公公每稱善簡攷大戴所記他篇與家
 語同者知戴記不失真無剪截就文失㫖之患家語
 則甚有之由是觀之則自千乗篇以來多不明白者
 乃記者不善屬辭而其本語則存今静思之則大㫖
 未嘗不明著簡於是反喜斯記之不失本真也
誥志第三十五
[004-83a]
公曰誥志無荒以㑹民義齊戒必敬㑹時必節犧牲必
全齊盛必絜上下禋祀外内無失節其可以省怨逺災
乎子曰丘未知其可以省怨也公曰然則何以事神子
曰以禮㑹時夫民見其禮則上下不援不援則樂樂斯
無憂此以怨省而亂不作也夫禮㑹其四時四孟四季
五牲五穀順至必時其節丘未知其可以逺災也
 誥者所以告諭臣民之典令志者所以記録庶事之
 書志公謂誥志無荒興舉改察以㑹民義謂凡政事
[004-83b]
 之合義當施行者又齊戒必敬凡四時以禮而㑹不
 失其節犧牲全而無虧齊盛必精潔上下禋祀與凡
 外内無失節可以省怨逺災乎而孔子曰丘未知其
 可以省怨何也公之言大畧亦善而其情則未有實
 徳失其本矣何以省怨怨不寡省則災可逺乎孔子
 不以公言禮義之事全非唯公之行禮未能使民見
 其禮而上下不援無援上之心則士民安分而無貪
 則樂樂則無憂此實徳非公之所能也此則省怨止
[004-84a]
 亂之道夫禮㑹其四時或四孟或四季五牲五穀順
 奉而至必時其節違此未為逺災之道也
公曰然則為此何以子曰知仁合則天地成天地成則
庶物時庶物時則民財
 庶物時物也謂聚歟或作疑似歟似叙也次叙
 皆足歟
民財以時作時作則節事節事以動衆則有極有極
以使民則勸勸則有功有功則無怨無怨則嗣世久世
[004-84b]
久唯聖人是故政以勝衆非以陵衆衆以勝事非以傷
事事以靖民非以㣲民㣲或/作徵故地廣而民衆非以為災
長之禄也
 知者知道徒知未為盡道孔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
 之雖得之必失之道無二而人有盡不盡故世有仁
 知之名孔子因世有二名故曰合知仁則道無不盡
 矣天地由此道而成三才同此道人失其道則乖戾
 之氣感觸天地故隂陽寒暑失節而庶物不得時令
[004-85a]
 知仁合常覺常清明不乖戾乎天地之氣則庶物皆
 得時而民財足民財足而後可使以時作之則事節
 而不妄節事以動衆則有極極猶法則之謂有極以
 使民則民樂從更相勸勉則有功有功則民無怨無
 怨民則國君嗣世久𫝊世之久者為聖人唯者為之
 訛歟抑唯者語助歟故政以任衆勝任也非以陵衆
 衆以任事非傷事其有用衆而敗事者不得衆故也
 國之有事皆所以安靖其民非㣲其民而忽之勞之
[004-85b]
 也故有廣土衆民非為災也所以長其禄也長去聲
 今俗語盛有也欲使民見禮而上下不援其本乃在
 於知仁合知仁合則天地猶成而況於人乎
丘聞周太史曰改不率天不由人則凡事易壊而難成
 知仁合即天之道
虞史伯夷曰明孟也幽幼也
 明音萌萌孟音㣲轉而實同明其同類也天清明地
 幽隂即人事之孟幼雌雄
[004-86a]
明幽雌雄也孟雄/幼雌雌雄迭興而順至正之統也日歸于
西起明于東月歸于東起明于西
 道至近至易至簡人事即天道魯君雖至昏庸孔子
 每啓之以大道以道即事事即道不必深求而逺索
 天下事物非孟即幼非雄即雌隂陽迭興互作而順
 則無非至正之統如日月互興天人無二而人自疑
虞夏之厯正建于孟春於時冰泮發蟄百草權輿瑞雉
無釋物乃嵗俱
[004-86b]
 權輿始也百草春始發生當時有瑞雉無釋不散去
 也虞夏之時每春皆有瑞雉物乃俱豐嵗嵗皆如此
生于東次順四時卒于冬方於時雞三號卒明載于青
色撫十二月節卒于丑日月成嵗厯再閏以順天道此
謂虞汁月
 月令孟春之月天子駕蒼龍載青旂仲季月同孟夏
 則駕赤駵載赤旂仲季月之季曰中央土駕黄駵載
 黄旂秋三月駕白駱載白旂冬三月駕鐵驪載𤣥旂
[004-87a]
 歴五嵗再閏汁音協此謂有虞氏協時月典歟
天曰作明日與維天是戴地曰作昌日與維地是事人
曰作樂日與維民是嬉民之動能不逺厥事民之悲色
 悲者妃之訛歟亦猶明孟幽幼
不逺厥徳此謂表表裏裏時合物之所生而蕃昌之道
如此
 人曰天之作為此明者以其日與無日則天無由而
 明人曰地之所以作昌萬物者又豈非以日之陽氣
[004-87b]
 無陽氣則物無由昌所謂人者其日用凡以作樂而
 已皆求樂也其所以得作其樂者亦以有日也無日
 則純於暗夜何樂之能作凡非憂者皆樂也嬉嬉無
 憂即樂也孔子言及此極其平近人所甚忽而實道
 也自言虞夏厯自孟春冰泮發蟄百草權輿瑞雉無
 釋物乃嵗俱又泛言生于東卒于冬又言虞汁月之
 制雞三號天卒明帝乃載青色順春氣其撫順十二
 月之天氣咸有節文終於丑月於是成嵗其無窮之
[004-88a]
 閏皆再閏也皆所以順成天道又縱言及於日之功
 言天以日而明又繼言人維天是戴言地得日而昌
 又繼言人維地是事謂稼穡之事孔子泛言雜言多
 不切之事其後總曰道如此嗚呼非聖人孰能發明
 大道坦夷平常不秘如此其間言民之動能不逺厥
 事民之妃色不逺厥徳又曰時合物之所生而蕃昌
 之謂此等為道常情猶以為然至於三言日與則全
 無謂無義也而亦總謂之道嗚呼此正足以明大道
[004-88b]
 之實孔子曰天下何思何慮又曰吾有知乎哉無知
 也禹安女止者正謂不足于意也禹曰予何言予思
 日孜孜爾随山決川暨益稷播奏庶食懋遷有無爾
 而臯陶曰師爾昌言者知日用常行之正皆道也謂
 事為表謂徳為裏猶因公未明姑随俗而為言卒總
 之曰道如此無二道則表裏一矣此亦洪範㑹極歸
 極之謂也事不一故曰表表徳亦不一稱故曰裏裏
天生物地養物物備興而時用常節曰聖人主祭於天
[004-89a]
曰天子天子崩步于四川伐于四山卒𦵏曰帝天作仁
地作富人作治樂治不倦財富時節是故聖人嗣則治
文王治以俟時湯治以伐亂禹治以移衆衆服以立天
下堯貴以樂治時舉舜舜治以徳使力在國統民如恕
在家撫官而因安之勿變勸之勿沮民咸廢惡如進良
上撫善而行罰百姓盡於仁而遂安之此古之明制之
治天下也仁者為聖貴次力次美次射御次
 孔子前既泛言雜言以明平常一貫之道總曰道如
[004-89b]
 此猶縱言未已又曰天生物萬物資始於天地養物
 生而長養之物備興而時用之撙節有常是謂聖人
 然則聖人之道亦平夷無難矣其主祭于天則曰天
 子天子崩則步于四川伐于四山以供喪𦵏曰四者
 謂四方之川之山也卒於𦵏則曰帝此皆適意泛言
 及此益以明平常無非道天者道之大體其曰作仁
 也宜地作富則以百穀貨財也出焉故云人羣居天
 地之間則所作宜治不宜亂樂於為治而不倦財雖
[004-90a]
 富而用之有時有節乃聖人之道是故聖人嗣則治
 文王治以俟時以三分天下其二分已歸餘猶未盡
 歸故服事殷非謂獨一節為合於道而他非道也孔
 子縱言偶及於俟時湯治以伐亂非謂獨伐亂一節
 為合於道而他非道也姑舉其大事爾禹治以移衆
 以衆乃舜之衆後移於禹禹能使衆服故立于天下
 為王堯雖貴為天子而樂於治時舉舜舜治徳以使
 民之力使禹治水孔子又告公曰在國統民而恕在
[004-90b]
 家撫官而因夫人世婦之屬皆官也因其常安之勿
 變其以公變從無節故因云歟勸之勿阻人情樂勸
 而惡阻如此則民咸廢惡而進於善良矣如而也撫
 善而行罰罰惡也以公好縱姦故言此行罰歟如此
 則百姓盡化於仁而永遂安寜矣古之明制古之治
 天下者如此仁者為聖人最上其次凡善而未仁者
 止可以言美其末則射御伎藝此則次序不可亂所
 以誘公於神聖歟人雖昏其心忽明則可以盡釋其
[004-91a]
 舊習以人性本善本與堯舜禹湯文王同故也
故古治天下者必聖人謂天/子聖人有國則日月不食星
辰不勃海不運河不滿溢川澤不竭山不崩解陵不弛
川洛不處深淵不涸龍至不閉鳯降亡翼鷙獸亡攫爪
鳥亡距蜂蠆不螫嬰兒蟁蝱不食夭駒洛出服河出圖
自上世以來莫不降仁國家之昌國家之臧信仁是故
不賞不罰如民咸盡力車不建戈逺邇咸服𦙍使來往
地賔畢極此賔其海/濵之濵歟無怨無惡率惟懿徳此無空禮無
[004-91b]
空名賢人並並疑/無字憂殘毒以時省舉良良舉善善恤民使
仁日斆仁賔也
 推本人生之初羣居乎天地之間未有君長人皆有
 欲欲而不得則争争而不已則相與聽命於長上之
 公平者此五家為比比有長之因也所至皆有長及
 羣長之不能相統一則又推其賢者相與尊之而聽
 命自此等而上之於是乎有國君而其疆場之事㑹
 禮之節又不能無争必至相侵相伐不已於是求平
[004-92a]
 於大國之君其徳之足以服諸國之君者而聽命焉
 是為天子則古之治天下必聖人乃人情事勢之所
 必至又推本混沌未判之初一氣而已及重濁者下
 凝輕清者上浮浮陽凝隂隂陽之氣交而人物生焉
 故三才之氣常相感通人事亂乖戾之氣達于上下
 故日月星辰山川草木鳥獸亦乖戾惟聖人有國斯
 國統天下而言則日月不食星辰不勃海不運河不
 滿溢川澤不竭山不崩解陵不弛弛圯也川洛不處
[004-92b]
 處止也壅而止也深淵不涸龍至不閉藏而常見鳯
 降而亡其翼飛鷙獸亡攫取之殺爪鳥亡距蜂蠆不
 螫嬰兒蟁蝱不食夭駒洛出服馬也用為車之服歟
 河出馬圖今淮曰淮河漢曰襄河則洛宜為洛河孔
 子兼言河洛也以祥瑞貴重之以為服馬不以為旁
 驂歟其曰洛出龜書者緯書爾未可變字嗚呼此道
 之通達神靈感化至於此而衰世之説謂日月食乃
 厯數之前定不本諸君徳不思唐虞及夏初將二百
[004-93a]
 年不聞日食雖厯家之所共服唐一行之精筭一行
 亦謂有非籌筭之所及者然筭亦多中者君徳不正
 乖戾之氣所通此衰世之常故也本朝乾徳三年二
 月朔司天監言日當食不食仁聖之君人尊之謂自
 天而降詩云湯降不遲昌盛也臧善也人心感其上
 之仁故仁徳所感化不賞不罰而民咸盡力無違命
 如而也車不建戈逺邇咸服戈兵生於不服𦙍繼也
 使者相繼往來畢盡也極盡地濵海隅無有怨惡率
[004-93b]
 皆懿徳無有不善所致禮敬非虚禮乃誠實之禮其
 稱名曰仁曰聖非空為此名乃實有此徳是時皆賢
 人在位無憂其殘毒也自鷙獸猶亡攫爪鳥猶亡距
 而況於人乎是時以時省察興舉良善重言之者明
 良善之不一也則恤民則使仁言所任使者仁人也
 不止於小善而已凡四方之賔來斆於王庭者亦皆
 仁人也日日日也古者萬國矧聖人在上宜其仁賔
 之多也
[004-94a]
 
 
 
 
 
 
 
 
[004-94b]
 
 
 
 
 
 
 
 先聖大訓卷四
关于我们 | 收藏本站 | | 欢迎投稿 | 意见建议
Copyright ©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.
《国学大师》集成古典图书2万种28万卷约24亿字
沪ICP备15009860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