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学精选 | 二十四史 | 四库全书 | 汉语字典 | 汉语大词典 | 康熙字典 | 说文解字 | 成语词典 | 异体字字典 | 史部 | 子部 | 集部 | 诗部 | 儒部 | 易部 | 艺部 | 医部 | 丛部 | 道部 | 佛部
     搜作品集     搜编撰者      搜卷章节      影印古籍

首页|国学书库|影印古籍|诗词宝典|二十四史|汉语字典|汉语词典|部件查字|书法大师|甲骨文|历史人物|历史典故|年号|姓氏|民族|图书集成|印谱|丛书|中医中药|软件下载

译文|四库全书|全文检索|古籍书目|国学精选|成语词典|康熙字典|说文解字|字形演变|金 文|历史地名|历史事件|官职|知识|对联|石刻墓志|家谱|对联|历史地图|会员中心

首页 > 四库全书 > 西山讀書記 > 西山讀書記 卷十五
[015-1a]
欽定四庫全書薈要
 西山讀書記卷十五
            宋 真徳秀 撰
   道
易大傳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
 程子曰形而上為道形而下為器須著如此說器亦
 道道亦器○坤傳曰形而上者天地之道形而下者
 隂陽之功○朱子曰卦爻隂陽皆形而下者其理則
[015-1b]
 道也○形而上者無形無象是理形而下者有情有
 象是器然有此器則有此理有此理則有此器未嘗
 相離却不是於形器之外别有所謂理○又曰形而
 上底虚渾是道理形而下底實便是器這箇分别得
 精切明道說惟此語截得上下最分眀○問如何以
 形言曰此言最的當設若以有形無形言之便是物
 與理相間斷了器亦道道亦器有分别而不相離也
 指器為道固不得離器於道亦不得○形而上者指
[015-2a]
 理而言形而下者指事物而言事事物物皆有其理
 事物可見而其理難知即事即物便要見此理大學
 之道不曰窮理而曰格物只是使人就實處窮竟○
 形而上者是理才有作用便是形而下者問隂陽如
 何是形而下者曰一物便有隂陽寒暖生殺皆見得
 事物雖大皆形而下者理雖小皆形而上者○天地
 形而下者乾坤形而上者天地乾坤之形殻乾坤天
 地之性情
[015-2b]
論語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
 朱子曰道者事物當然之理茍得聞之則生順死安
 無復遺憾矣朝夕所以甚言其時之近○程子曰言
 人不可以不知道茍得聞道雖死可也又曰皆實理
 也人知而信者為難死生亦大矣非誠有所得豈以
 夕死為可乎○或問朝聞夕死得無近於釋氏之說
 乎曰吾之所謂道者君臣父子夫婦昆弟朋友當然
 之實理也彼之所謂道則以此為幻為妄而絶滅之
[015-3a]
 以求其所謂清静寂滅者也人事當然之實理乃人
 之所以為人而不可以不聞者故聞之而夕死亦可
 以無所憾若彼之所謂清静寂滅者則初無所效於
 人生之日用其急於聞之者特懼夫死之將至而欲
 倚是以敵之耳是以為吾之說者行法俟命而不求
 知死為彼之說者坐忘立脫變見萬端而卒無補於
 世敎之萬分也故程子於此專以實見實理義重於
 生與夫知所以為人者為說其㫖亦深切矣○南軒
[015-3b]
 曰所謂聞道者蓋涵養體察積習精深而自得於實
 理非若異端驚怪恍惚超悟直入之論也○按集義
 程子曰聞道知所以為人也夕死可矣是不虚生也
 又曰茍有朝聞道夕死可矣之志則不肯一日安於
 所不安何止一日須臾不能如曽子易簀須要如此
 乃安人不能若此者只為不見實理實理者實見得
 是實見得非見是理得之於心自别若耳聞此道者
 心實不見若見得必不肯安於此又曰古人有捐軀
[015-4a]
 隕命者若不實見得則烏能如此須是實見得生不
 重於義生不安於死也故有殺身成仁者只是成就
 一箇是而已程子之說如此朱子所取其畧也
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曽子曰唯
 朱子曰參乎者呼曽子之名而告之貫通也唯者應
 之速而無疑者也聖人之心渾然一理而泛應曲當
 用各不同曽子於其用處蓋已隨事精察而力行之
 但未知其體之一耳夫子知其眞積力久將有所得
[015-4b]
 是以呼而告之而曽子果能黙契其㫖即應之速而
 無疑也
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曽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
 盡已之謂忠推已之謂恕而已矣者竭盡而無餘之
 辭也夫子之一理渾然泛應曲當譬則天地之至誠
 無息而萬物各得其所也自此之外固無餘法而亦
 無待於推矣曽子有見於此而難言之故借學者盡
 己推己之目以著明之欲人之易曉也蓋至誠無息
[015-5a]
 者道之體也萬殊之所以一本也萬物各得其所者
 道之用也一本之所以萬殊也以此觀之一以貫之
 之實可見矣或曰中心為忠如心為恕於義亦通程
 子曰以己及物仁也推己及物恕也違道不逺是也
 忠恕一以貫之忠者天道恕者人道忠者無妄恕者
 所以行乎忠也忠者體恕者用大本達道也此與違
 道不逺異者動以天爾又曰維天之命於穆不已忠
 也乾道變化各正性命恕也又曰聖人敎人各因其
[015-5b]
 才吾道一以貫之唯曽子為能達此孔子所以告之
 也曽子告門人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亦猶夫子
 之告曽子也中庸所謂忠恕違道不逺斯乃下學上
 達之義又曰忠恕違道不逺施諸己而不願亦勿施
 於人此又掠下敎人○忠是根本恕是枚葉○一者
 忠也以貫之者恕也體一而用殊○忠是一箇忠做
 得百千萬般箇恕出來○一以貫之只是萬事一理
 伊川謂仁義亦得蓋仁是統體義是分别○存於内
[015-6a]
 為忠見於外為恕忠是無一毫自欺處恕是稱物平
 施處○忠因恕見恕由忠出○天地是無心底忠恕
 聖人是無為底忠恕學者是求做底忠恕○或問云
 忠恕只是無私心不責人曰自有六經以來不曽說
 不責人是恕若中庸也只是說施諸己而不願亦勿
 施於人而已何嘗說不責人不成只取我好别人不
 好更不管他論語只說躬自厚而薄責於人謂之薄
 者如言不以己之所能必人之如已隨材責任耳何
[015-6b]
 至舉而弃之○曽子忠恕本是學者事曽子特借來
 形容夫子一貫道理忠便是一恕便是貫有這忠了
 便做出許多恕來聖人極誠無妄便是忠曰聖人之
 之忠即是誠否曰是聖人之恕即是仁曰是曰在學
 者言之則忠近誠恕近仁○曽子零碎處盡曉得了
 夫子便告之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他便應之曰唯
 貫如散錢一是索子○夫子固是一以貫之學者能
 盡已而又推此以及物亦是以一貫之所以不同者
[015-7a]
 夫子以天學者用力○動以天者天只是自然○問
 忠是竭盡其中心無一毫不盡恕是推中心之所欲
 以與人所不欲不以與人曰是如此○夫子之所以
 告曽子時無他只緣他曉得千條萬目他人連箇千
 條萬目尚自曉不得如何識得一貫○曽子件件曽
 做來所以知若不曽躬行踐履如何曉得○忠是洞
 然眀白無有不盡恕是知得為君推其仁以待下為
 臣推其敬以事君○忠者誠實不欺之名聖人將此
[015-7b]
 放頓在萬物上故名之曰恕○忠恕本末是說一貫
 緣聖人告以一貫之說故曽子借此二字以眀之忠
 恕是學者事如欲子之孝於我必當先孝於親欲弟
 之弟於我必當先敬其兄如欲人之不慢於我我須
 先不慢於人欲人不欺於我我須先不欺於人聖人
 一貫是無作為底忠恕是有作為底將箇有作為底
 眀箇無作為底聖人則動以天賢人動以人○聖人
 不待推然學者但能盡已以推之於人推之既熟久
[015-8a]
 之自能見聖人不待推之意○譬如一泓水聖人是
 自然流出灌溉百物其他人須是推出來灌溉○學
 者是這箇忠恕聖人亦只是這箇忠恕但聖人熟學
 者生聖人自胸中流出學者須著勉强○維天之命
 於穆不已乾道變化各正性命是天之忠恕純亦不
 已萬物各得其所是聖人之忠恕施諸已而不願亦
 勿施於人是學者之忠恕○忠一本恕萬殊一本是
 統㑹處萬殊是流行處在天道言之一本是元氣之
[015-8b]
 於萬物有昆蟲草本之不同而只是一氣之所生萬
 殊則是昆蟲草木之所得而生一箇自是一箇模様
 在人事言之則一理之於萬事萬物有若臣父子兄
 弟朋友動息洒掃應對之不同而只是此理之所貫
 萬殊則是君臣父子兄弟朋友之所當於其道者一
 箇自是一箇道理其實只是一本○問如心為恕曰
 如比也比自家心推將去仁之與恕只争些子自然
 底是仁比而推之便是恕○問忠恕程子以推廣得
[015-9a]
 去則天地變化草木蕃推廣不去則天地閉賢人隠
 如何曰亦只推己以及物推得去則物我貫通自有
 箇生生無窮底意思便有天地草木蕃氣象天地只
 是這様道理若推不去物我隔絶欲利於己不利於
 人欲己之富欲人之貧欲己之夀欲人之夭似這氣
 象全然閉塞隔絶了便似天地閉賢人隠○曽子平
 日功用得九分九釐九毫都見得了只争得這些子
 一聞夫子警省之便透徹了也又問未唯之前如何
[015-9b]
 曰未唯之前見一事各是一箇理及既唯之後千萬
 箇理只是一箇理○夫子言一貫曽子言忠恕子思
 言小徳川流大徳敦化張子言理一分殊只是一箇
 ○忠恕則一而在聖人在學者則不能無異正猶孟
 子言由仁義行與行仁義之别爾曽子專為發眀聖
 人一貫之㫖所謂由忠恕行者也子思專為指示學
 者入徳之方所謂行忠恕者也所指既殊不得不以
 為二然其所以為忠恕則其本體蓋未嘗不同也○
[015-10a]
 問程子以忠為天道恕為人道莫是謂忠者聖人之
 在己與天同運而恕者所以待人之道否曰聖人待
 己待人亦無二理天人之别但以體用之殊耳○問
 伊川曰忠者天道恕者人道所謂天道人道初非以
 優劣言自其渾然一本言之則謂之天道自其與物
 接者言之則謂之人道耳曰然此與誠者天之道誠
 之者人之道語意自不同○南軒曰聖人之心於天
 下之理無所不該雖内外本末隠顯之致各有其分
[015-10b]
 然未嘗不一以貫之也故程子曰如百尺木自根本
 至毫末皆一貫夫子之告曽子當其可耳曽子蓋黙
 識之故答門人之問獨舉忠恕為言可以見曽子自
 得之深也夫忠為體恕為用實有是體則實有是用
 用之周乎物是其體之流行發見而已體用一源也
 豈非一貫之妙歟聖人全乎此天之道也曽子所稱
 夫子忠恕是己賢者求盡乎此人之道也子思所稱
 忠恕是也○又孔子之告子貢亦曰予一以貫之正
[015-11a]
 文見後篇今以先儒註釋之語附此庶互相發云朱
 子曰一貫說見前篇然彼以行言而此以知言也○
 謝氏曰聖人之道大矣人不能徧觀而盡識宜其以
 為多學而識之者也然聖人豈務愽者哉如天之於
 衆形匪物物刻而雕之也故曰予一以貫之徳輶如
 毛毛猶有倫上天之載無聲無臭至矣○尹氏曰孔
 子之於曽子不待其問而直告之以此曽子復深喻
 之曰唯若子貢則先發其疑而後告之而子貢終亦
[015-11b]
 不能如曽子之唯也二子所學之淺深於此可見愚
 按夫子之於子貢屢有以發之而他人不與焉則顏
 曽以下諸子所學之淺深又可見矣○或問云云聖
 人生知不待多學子貢以己觀夫子故以為亦多學
 也夫子以一貫告之此雖聖人之事然因己以告
 子貢使知夫學者雖不可以不多學然必有所謂
 一以貫之然後為至耳蓋子貢之學固博矣然意其
 特於一事一物之中各有以知其理之當然而未能
[015-12a]
 知夫萬理之為一理而廓然無所不通也若是者雖
 有以知夫衆理之所在而汎然莫為之統其處事接
 物之間有以處其所嘗學者而於其所未嘗學者則
 不能有以通也故其聞一則止能知二非以臆度而
 言則亦不能以屢中聖人以此告之使之知所謂理
 者本一理也以是而貫通之則天下事物之多皆不
 外乎是而無不通矣○問謝氏謂如天於衆形非物
 物刻而雕之如何曰天只是一氣流行萬物自生自
[015-12b]
 長自形自色豈是逐一粧㸃得如此聖人只是一箇
 大本大原裏發出視自然眀聽自然聰色自然温貌
 自然恭在父子則為仁在君臣則為義從大本中流
 出便成許多道理只是這箇一便貫將去所主是忠
 發出去無非是恕○又曰曽子是事實上做出子貢
 是就識見上得來曽子從實處見一直透上去子貢
 雖是知得較似滯在知識上○曽子是就源頭上面
 流下來子貢是就下面推上去○南軒曰賜之學博
[015-13a]
 矣夫子欲約之也故告以予一以貫之使極夫體之
 所該用之所宗不至汎而無統也夫子之告子貢與
 告曽子理則一而告之之意則異也於參也所以達
 其至於賜也所以迪其歸二子所造蓋有淺深故所
 以告之之意不同然在敎之當其可則一也○問眀
 道曰維天之命於穆不已不其忠乎天地變化草木
 蕃不其恕乎伊川曰乾道變化各正性命恕也侯子
 曰伊川說得尤有功天授萬物之謂命春生之冬藏
[015-13b]
 之歳歳如是天未嘗一歳誤萬物也可謂忠矣萬物
 洪纎髙下長短各得其欲可謂恕矣某謂二先生之
 言不見有差殊其在萬物得其所以蕃生便是正性
 命不知侯子何以分輕重兼謂維天之命為天授萬
 物者恐此天命只是天理伊川所謂在天為命不必
 須是授之萬物始謂之命故又謂春生冬藏歳歳如
 是未嘗誤萬物為忠恐此亦只是恕蓋已發者也南
 軒答曰眀道之言意固完具但伊川所舉各正性命
[015-14a]
 之語為更有功忠體也恕用也體之而用未嘗不存
 其中用之所形體亦未嘗不具也以此語玩味則見
 伊川言尤有功處侯子所說忠字恐未為得二先生
 之意天命且於理上推原未可只去一元之氣上看
 ○愚按學者或有以一貫萬為一貫者如此則是以
 巳之一貫彼之萬雖聖人亦未免於有意且裂道與
 一而為二也其可乎學者當味聖人之言曰吾道一
 以貫之而不曰以一貫之斯得之矣
[015-14b]
子曰誰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
 朱子曰言人不能出不由戸何故乃不由此道耶怪
 而嘆之之辭洪氏曰人知出必由戸而不知行必由
 道非道逺人人自逺爾○或問云云曰何莫之云猶
 曰何莫學夫詩耳若直以出不能不由戸譬夫行之
 不能不由道則世之悖理犯義而不由於道者為不
 少矣又何說以該之耶
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
[015-15a]
 朱子曰天地之化往者過來者續無一息之停乃道
 體之本然也然其可指而易見者莫如川流故於此
 發以示人欲學者時時省察而無毫髮之間斷也○
 程子曰此道體也天運而不已日往則月來寒往則
 暑來水流而不息物生而不窮皆與道為體運乎晝
 夜未嘗已也是以君子法之自强不息及其至也純
 亦不已焉又曰自漢以來儒者皆不識此義此見聖
 人之心純亦不已也純亦不已乃天徳也有天徳便
[015-15b]
 可語王道其要只在謹獨○問集註云此道體之本
 然也後又曰皆與道為體向見先生說道無形體却
 是這物事盛載那道出來故可見與道為體言與之
 為體也這體字較粗如此則與本然之體微不同曰
 也便在裏面只是前面體字說得來較闊連本末精
 粗都包在裏面後面與道為體之體又說出那道之
 深切底骨子恐人說物自物道自道所以指物以見
 道其實這許多物事凑合來便都是道之體道體便
[015-16a]
 在這許多物事上只是水上較親切易見○問張思
 叔說此是無窮程子曰一箇無窮如何便了得何也
 曰固是無窮然須㸔因甚恁地無窮須見得所以無
 窮處始得○問有天徳便可語王道曰有天徳則便
 是天理便做得王道無天徳則是私意計較所以做
 王道不成○因云舊曽作觀瀾閣詞有曰因常流之
 不息悟有本之無窮又曰天徳流行之妙若有私欲
 以間之便如水被障塞不得滔滔地去○問程子曰
[015-16b]
 其要只在謹獨如何曰能謹獨則無間斷而其理不
 窮若不謹獨便有人欲來參入裏面便間斷了如何
 㑹得如川流底意○問程子云自漢諸儒皆不識此
 義如何曰此事却了孔孟却猶是佛老見得些模様
 後來儒者於此全無相著如何敎他不做大曰只為
 佛老從心上起工夫其學雖不然却有本儒者只從
 言語文字上做有知此事是合理㑹者亦只做一塲
 說話過了所以輸與他先生曰彼所謂心上工夫本
[015-17a]
 不是然却勝似今儒者多公此說却是○范氏說與
 道為體四字甚精蓋物生水流非道之體乃與道為
 體○南軒曰此不息之體也自天地日月以至於草
 本之微其生道何莫不然體無乎而不具也君子之
 自强不息所以體之也聖人之心純亦不已則與之
 非二體矣川流蓋其著見易察者故因以眀之
子曰人能𢎞道非道𢎞人
 朱子曰𢎞廓而大之也人外無道道外無人然人心
[015-17b]
 有覺而道體無為故人能大其道道不能大其人也
 張子曰心能盡性人能洪道也性不知檢其心非道
 洪人也○或問云云曰人即道之所在道即所以為
 人之理不可殊觀但人有知思則可以大其所有之
 理道無方體則豈能大其所託之人哉○黄氏曰人
 能𢎞道當自勉以力求非道𢎞人不可安坐而求得
中庸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
 朱子曰道者日用事物當然之理皆性之徳而具於
[015-18a]
 心無物不有無時不然所以不可須臾離也若其可
 離則為外物而非道矣○按輯畧程子曰一物不該
 非中也一事不為非中也一息不存非中也何哉為
 其偏而已矣故曰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
 也修此道者戒愼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而
 已由是而不息焉則上天之載無聲無臭可以馴致
 也又曰道之外無物物之外無道是天地之間無適
 而非道也即父子而父子在所親即君臣而君臣在
[015-18b]
 所敬以至為夫婦為長幼為朋友無所為而非道此
 道之所以不可須臾離也○呂氏曰率性之謂道則
 四端之在我者人倫之在彼者皆吾性命之理受乎
 天地之中所以立人之道不可須臾離也絶類離倫
 無意乎君臣父子者過而離乎此者也賊恩害義不
 知有君臣父子者不及而離乎此者也雖過不及有
 差而皆不可以行於世故曰可離非道也○楊氏曰
 夫盈天地之間孰非道乎道而可離則道有在矣譬
[015-19a]
 之四方有定位焉適東則離乎西適南則離乎北斯
 則可離也若夫無適而非道則烏得而離邪故寒而
 衣飢而食日出而作晦而息耳目之視聽手足之舉
 履無非道也此百姓所以日用而不知伊尹耕於有
 莘之野以樂堯舜之道夫堯舜之道豈有物可玩而
 樂之乎即耕於有莘之野是已此農夫田父之所日
 用者而伊尹之樂有在乎是若伊尹所謂知之者也
 朱子曰楊氏無適非道之云則善矣然其言似亦有
[015-19b]
 未盡蓋衣食作息視聽舉履皆物也其所以如此之
 義理凖則乃道也若曰所謂道者不外乎物而人在
 天地之間不能違道而獨立是以無適而不有義理
 之凖則不可頃刻去之而不由則是中庸之㫖也若
 便指物以為道而曰人不能頃刻而離此百姓特日
 用而不知耳則是不唯昧於形而上下之别而墮於
 釋氏作用是性之失且使學者誤謂道無不在雖欲
 離之而不可得吾既知之則雖猖狂妄行亦無適而
[015-20a]
 不為道則其為害將有不可勝言者不但文義之失
 而已也○所謂不可離者謂道也若便以日用之間
 舉止動作便是道則無適而非道無時而非道然則
 君子何用戒謹恐懼耶為其不可離須是依道而行
 始得○按此章當與性道敎戒愼恐懼致中和二章
 參玩
君子之道費而隠
 朱子曰費用之廣也隠體之微也
[015-20b]
夫婦之愚可以與知焉及其至也雖聖人亦有所不知
焉夫婦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雖聖人亦有所
不能焉天地之大也人猶有所憾故君子語大天下莫
能載焉語小天下莫能破焉
 君子之道近自夫婦居室之間逺而至於聖人天地
 之所不能盡其大無外其小無内可謂費矣然其理
 之所以然則隠而莫之見也蓋可知可能者道中之
 一事及其至而聖人不知不能則舉全體而言聖人
[015-21a]
 固有所不能盡也侯氏曰聖人所不知如孔子問禮
 問官之類所不能如堯舜病博施之類愚謂人所憾
 於天地如覆載生成之偏及寒暑災祥之不得其正
 者
詩云鳶飛戾天魚躍于淵言其上下察也
 詩大雅早麓之篇鳶鴟類戾至也察著也子思引此
 詩以眀化育流行上下昭著莫非此理之用所謂費
 也然其所以然者則非見聞所及所謂隠也故程子
[015-21b]
 曰此一節子思喫緊為人處活潑潑地學者其致思
 焉
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婦及其至也察乎天地
 結上文○輯畧程子曰費日用處問聖人亦何有不
 能不知也天下之理聖人豈有不盡者蓋於事有所
 不徧知不徧能也至纎悉委曲處如農圃百工之事
 孔子亦豈能知哉又曰此一段與必有事焉而勿正
 心之意同活潑潑地㑹得時活潑潑地㑹不得只是
[015-22a]
 㺯精神又曰鳶飛戾天向上更有天在魚躍于淵向
 下更有地在○謝氏曰鳶飛戾天魚躍于淵非是極
 其上下而言蓋眞箇見得如此此正是子思喫緊道
 與人處若從此解悟便可入堯舜氣象又曰鳶飛云
 云無些私意上下察以眀道體無所不在非指鳶魚
 而言若指鳶魚則上面更有天下面更有地在知勿
 忘勿助長則知此知此則知夫子與㸃之意又曰鳶
 飛云云猶韓愈所謂魚川泳而鳥雲飛上下自然各
[015-22b]
 得其所也詩人之意言如此氣象周王作人似之子
 思之意言上下察也猶孟子所謂必有事焉而勿正
 察見天理不用私意也故結上文云君子語大天下
 莫能載語小天下莫能破今人學詩將章句横在肚
 裏怎生得脫洒去○或問云云朱子曰道之用廣而
 其體則微密而不可見所謂費而隠也即其近而言
 之則男女居室人道之常雖愚不肖亦能知而行之
 極其逺而言之則天下之大事理之多聖人亦容有
[015-23a]
 不盡知盡能者也然非獨聖人有所不知不能也天
 能生覆而不能形載地能形載而不能生覆至於氣
 化流行則隂陽寒暑吉凶災祥不能盡得其正者尤
 多此所以天地之大而人猶有憾也夫自夫婦之愚
 不肖所能知行至於聖人天地之所不能盡道蓋無
 所不在也故君子之語道也其大至於天地聖人之
 所不能盡而道無不包則天下莫能載矣其小至於
 愚夫愚婦之所能知能行而道無不體則天下莫能
[015-23b]
 破矣道之在天下其用之廣如此可謂費矣而其所
 用之體則不離乎此而有非視聽之所及者此所以
 為費而隠也子思之言至此極矣然猶以為不足以
 盡其意故又引詩以眀之曰鳶飛戾天魚躍于淵所
 以言道之體用上下昭著而無所不在也造端乎夫
 婦極其近小而言也察乎天地極其逺大而言也蓋
 夫婦之際隠微之間尤見道之不可離處知其造端
 於此則其所以戒謹恐懼之實無不至矣曰然則程
[015-24a]
 子所謂鳶飛魚躍子思喫緊為人處與必有事焉而
 勿正心之意同活潑潑地者何也曰道之流行發見
 於天地之間無所不在在上則鳶之飛而戾于天者
 此也在下則魚之躍而出乎淵者此也其在人則日
 用之間人倫之際夫婦之所知所能而聖人之所不
 知不能者亦此也此其流行發見於上下之間者可
 謂著矣子思於此指而言之惟欲學者於此黙而識
 之則為有以洞見道體之妙而無疑而程子以為子
[015-24b]
 思喫緊為人處者正以示人之意為莫切於此也其
 曰與必有事焉而勿正心之意同活潑潑地則又以
 眀道之體用流行發見充塞天地亘古亘今雖未嘗
 有一毫之空闕一息之間斷然其在人而見諸日用
 之間者則初不外乎此心故必此心之存而後有以
 自覺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活潑潑地亦曰此心之
 存而全體呈露妙用顯行無所滯礙云爾非必仰而
 視乎鳶之飛俯而觀乎魚之躍然後可以得之也抑
[015-25a]
 孟子此言固為精宻但為學者集義養氣而發耳至
 於程子借以為言則又以發眀學者洞見道體之妙
 非但如孟子之意而已也蓋此一言雖若二事然其
 實則必有事焉半詞之間已盡其意善用力者茍能
 於此超然黙㑹則道體之妙已躍如矣何待下句而
 後足於言耶聖人特恐學者用力之過而反為所累
 故更以下自解之欲其雖有所事而不為所累爾非
 謂必有事焉又當别設此念以為正心之防也曰然
[015-25b]
 則其所謂活潑潑地者毋乃釋氏之遺意耶曰此但
 俚俗之常談釋氏蓋嘗言之而吾亦言之爾彼固不
 得而專也況吾之所言雖與彼同而所以形容實與
 彼異若出於吾之所謂則夫道之體用固無不在然
 鳶而必戾于天魚而必躍于淵是君君臣臣父父子
 子各止其所而不可亂也若出于彼之所謂則鳶可
 以躍淵而魚可以戾天矣是安可同日而語哉○謝
 氏既曰非是極其上下而言又曰非指鳶魚而言葢
[015-26a]
 曰子思之引此詩姑借二物以眀道體無所不在之
 實非以是為窮其上下之極而形其無所不包之量
 也又非以是二物專為形其無所不在之體而欲學
 者之必觀乎此也此其發眀程子之意蓋有非一時
 同門之士所得聞者而别以夫子與㸃之意眀之則
 其為說益以宻矣但所謂察見天理者恐非本文之
 訓而於程氏之意亦未免小失之耳○問形而上下
 與費而隠如何曰形而上下者就物上說費而隠者
[015-26b]
 就道上說○夫婦之愚可以與知焉若據先儒解當
 初何不道行道之人何不道衆人之愚何為說夫婦
 是必有意○至者非極至之至蓋道無不包若盡論
 之聖人豈能纎悉盡知伊川之說是○問語小天下
 莫能破是極其小而言之今以一髮之微尚有可破
 而為二者所謂莫能破則足以見其小曰然○鳶飛
 可見魚躍可見而所以飛所以躍果何物也中庸不
 言隠者隠在費之中○鳶飛魚躍之說蓋是分眀見
[015-27a]
 得道體隨事發見處察者著也非審察之察詩中之
 意本不為此中庸只是借此兩句形容道體○鳶飛
 魚躍費也必有一箇什麽物使得他如此此便是隠
 ○問鳶飛魚躍如何與他勿忘勿助長之意同曰孟
 子本言得粗程子却說得細只是用其語如程子之
 說却不曽說勿字蓋謂都没耳其曰正當處者謂天
 理流行處故謝氏亦以此論曽㸃事其所謂勿忘勿
 助長者亦非立此在四邊做防檢不得犯著蓋謂俱
[015-27b]
 無此而皆天理之流行耳○問鳶有鳶之性魚有魚
 之性其飛其躍天機自完便是天理流行發見之妙
 處故子思姑舉此一二眀道之無所不在否曰是○
 活潑潑地所謂活者只是不滯於一隅○問中庸言
 造端乎夫婦何也先生曰夫婦者人倫中之至親且
 宻者夫人所為蓋有不可告其父兄而悉以告其妻
 子者○問費隠章都是說費却不說隠莫是所謂隠
 者只在費中否曰惟是不說乃所以見得隠在其中
[015-28a]
 舊人多分畫將聖人不知不能處做隠下面都說不
 去且如鳶飛戾天魚躍于淵亦何嘗隠來
子曰道不逺人人之為道而逺人不可以為道
 朱子曰道者率性而已固衆人之所能知能行者也
 故常不逺於人若為道者厭其卑近以為不足為而
 反務為髙逺難行之事則非所以為道矣
詩云伐柯伐柯其則不逺執柯以伐柯睨而視之猶以
為逺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
[015-28b]
 詩豳風伐柯之篇柯斧柄則法也睨邪視也言人執
 柯伐木以為柯者彼柯長短之法在此柯耳然猶有
 彼此之别故伐者視之猶以為逺也若以人治人則
 所以為人之道各在當人之身初無彼此之别故君
 子之治人也即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其人能
 改即止不治蓋責之以其所能知能行非欲其逺人
 以為道也張子所謂以衆人望人則易從是也
忠恕違道不逺施諸已而不願亦勿施於人
[015-29a]
 盡己之心為忠推已及人為恕違去也言自此至彼
 相去不逺非背而去之之謂也道即其不逺人者是
 也施諸已而不願亦勿施於人忠恕之事也以巳之
 心度人之心未嘗不同則道之不逺於人者可見故
 巳之所不欲則勿以施之於人亦不逺人以為道之
 事張子所謂以愛己之心愛人則盡仁是也
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
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
[015-29b]
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庸徳之行庸言之謹有所不足
不敢不勉有餘不敢盡言顧行行顧言君子胡不慥慥

 求猶責也道不逺人凡己之所以責人者皆道之所
 當然也故反之以自責而自修焉庸平常也行者踐
 其實謹者擇其可徳不足而勉則行益力言有餘而
 訒則謹益至謹之至則言顧行矣行之力則行顧言
 矣慥慥篤實貌言君子之言行如此豈不慥慥乎贊
[015-30a]
 美之也凡此皆不逺人以為道之事也張子所謂以
 責人之心責巳則盡道是也○集畧程子曰以巳及
 物忠也推己及物恕也違道不逺是也詳見一貫章
 又曰忠恕兩字要除一箇不得或問恕字學者可用
 力否曰恕字甚大然不可獨用須得忠以為體不忠
 何以能恕看忠恕兩字自見得相為用處○張子曰
 所求乎君子之道四是實未能道何嘗有盡聖人人
 也人則有限是誠不能盡道也聖人之心則直欲盡
[015-30b]
 道事則安能盡又曰以責人之心責巳則盡道所謂
 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者也以愛己之心愛人則
 盡仁所謂施諸已而不願亦勿施於人者也以衆人
 望人則易從所謂以人治人改而止者也此君子所
 以責巳責人愛人之三術也○問忠恕謝氏曰猶形
 影也無忠做恕不出來○或問子以為以人治人為
 以彼人之道還治彼人善矣又謂責其所能知能行
 而引張子之說以實之則無乃流於姑息之論而所
[015-31a]
 謂人之道者不得為道之全也耶曰上章固言之矣
 夫婦之所能知能行者道也聖人之所不知不能而
 天地猶有憾者亦道也然自人而言則夫婦之所能
 知能行者人之所切於身而不可須臾離者也至於
 天地聖人所不能及則其求之當有漸次而或非日
 用之所急矣然則責人而先其切於身之不可離者
 後其有漸而不急者是乃行逺自邇登髙自卑之序
 使其由是而不已焉則人道之全亦將可以馴致今
[015-31b]
 必以是為姑息而遽欲盡道以責於人吾見其失先
 後之序違緩急之宜人之受責者將至於有所不堪
 而道之無窮則終非一人一日之所能盡也是亦兩
 失之而已曰諸說如何曰諸家說論語者多引此章
 以明一以貫之之義說此章者又引論語以釋違道
 不逺之意一矛一盾終不相謀而牽合不置學者蓋
 深病之及深考乎程子之言有所謂動以天者然後
 知二者之為忠恕雖同實異非其知徳之深知言之
[015-32a]
 至其孰能判然如此而無疑哉然盡已推己乃忠恕
 之所以名而正為此章違道不逺之事若動以天而
 一以貫之則不待盡已而至誠者自無息不待推已
 而萬物已各得其所矣曽子之言蓋指其不可名之
 妙而借其可名之粗以眀之學者黙識於言意之表
 則亦足以互相發眀而不害其為同也違道不逺如
 齊師違榖之違蓋曰自此而去以至於穀纔七里耳
 孟子所云夜氣不足以存則其違禽獸不逺耳非謂
[015-32b]
 昔本禽獸而今始違之也亦曰自此而去以入於禽
 獸不逺耳蓋所謂道者當然之理而已根於人心而
 見諸行事不待勉而能也然唯盡巳之心而推以及
 人可以得其當然之實而施無不當不然則求之愈
 逺而愈不近矣此所以自是忠恕而往以至於道獨
 為不逺非背而去之之謂也程子又謂事上之道莫
 若忠待下之道莫若恕此則不可曉者若姑以所重
 言之則似亦不為無理若究其極則忠之與恕初不
[015-33a]
 相離程子所謂要除一箇除不得而謝氏以為猶形
 影者意可見矣今析為二事而兩用之則是果有無
 恕之忠無忠之恕而所以事上接下者皆出於强為
 而不由乎中矣是於程子他說殊不相似意其記録
 之或誤不然則一時有為言之而非正為忠恕發也
 若程子所謂天地之不恕亦曰天地之化生生不窮
 特以氣機闔闢有通有塞故當其通也天地變化草
 木蕃則有似於恕當其塞也天地閉而賢人隠則有
[015-33b]
 似於不恕耳其曰不恕非若人之蔽於私欲而實有
 忮害之心也謝氏推眀其說乃謂天地之有不恕乃
 因人而然則其說有未究者蓋若以為人不致中則
 天地有時而不位人不致和則萬物有時而不育是
 謂天地之氣因人之不恕而有似於不恕則可若曰
 天地因人之不恕而實有不恕之心則是彼為人者
 既以忮心失恕而自絶於天矣為天地者反效其所
 為以自己其於穆之命也豈不誤哉楊氏謂以人為
[015-34a]
 道則與道二而逺於道故戒人不可以為道如執柯
 以伐柯則與柯二故晲而視之猶以為逺則其違經
 背理又有甚焉使經而曰人而為道則逺人故君子
 不可以為道則其說信矣今經文如此而其說乃如
 彼既於文義有所不通而推其意又將使道為無用
 之物人無入道之門而聖人之敎人以為道者反為
 悞人而有害於道是安有此理哉侯氏四者未能之
 說獨以為若止謂恕巳以及人則是聖人將使天下
[015-34b]
 皆無父子君臣矣此則諸家皆所不及蓋近世果有
 不得其讀而輙為之說曰此君子以一已之難克而
 知天下皆可恕之人也嗚呼此非所謂將使天下皆
 無父子君臣者乎侯氏之言於是乎騐矣○未改以
 前是失人道既改則便是復得人道更何用治他○
 能改即是善矣更何待别求善天下只是一箇善惡
 不善即惡不惡即善只改底便是善○所求乎子以
 事父未能也須要如舜之事父方盡得子之道若有
[015-35a]
 一毫不盡便是道理有所欠闕便非子之道矣所求
 乎臣以事君未能也須要如舜周公之事君若有一
 毫不盡便非臣之道矣無不是如此只緣道理當然
 自是住不得○論著忠恕名義自合依子思忠恕違
 道不逺是也曽子所說却是移上一階說聖人之忠
 恕其實只一箇忠恕須自看敎有許多等級分眀○
 或問到得忠恕已是道如何云違道不逺曰仁是道
 忠恕正是學者著力下工夫處○問忠恕即道也而
[015-35b]
 曰違道不逺何耶曰道是自然底人能忠恕則去道
 不逺也○按此章當與前一貫章參玩則忠恕之義
 盡矣
大哉聖人之道
 朱子曰包下文兩節而言
洋洋乎發育萬物峻極于天
 峻髙大也此言道之極于至大而無外也
優優大哉禮儀三百威儀三千
[015-36a]
 優優充足有餘之意禮儀經禮也威儀曲禮也此言
 道之入於至小而無間也
待其人而後行
 總結上兩節
故曰苟不至徳至道不凝焉
 至徳謂其人至道指上兩節而言也凝聚也成也○
 輯畧程子曰中庸言禮儀三百威儀三千方是說優
 優大哉又却非如異敎之說須得如枯木死灰以為
[015-36b]
 得也張子曰禮儀三百威儀三千無一物之非仁也
故君子尊徳性而道問學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髙眀而
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禮
 尊者恭敬奉持之意徳性者吾所受於天之正理也
 温猶燖温之温謂故學之矣復時習之也敦加厚也
 尊徳性所以存心而極乎道體之大也道問學所以
 致知而盡乎道體之細也二者修徳凝道之大端也
 不以一毫私意自蔽不以一毫私欲自累涵泳乎其
[015-37a]
 所已知敦篤乎其所已能此皆存心之屬也析理則
 不使有毫釐之差處事則不使有過不及之謬理義
 則日知其所未知節文則日謹其所未謹此皆致知
 之屬也蓋非存心無以致知而存心者又不可以不
 致知故此五句大小相資首尾相應聖賢所示入徳
 之方莫詳於此學者宜盡心焉○道者自然之名徳
 者人之所得故禮者道體之節文必其人之有徳然
 後乃行之也○温故知新敦厚崇禮諸說但以二句
[015-37b]
 相對眀其不可偏廢大意固然細分之則温故然後
 有以知新而温故又不可不知新敦厚然後有以崇
 禮而敦厚又不可不崇禮此諸說之所遺也大抵此
 五句承章首道體大小而言故一句之内皆具大小
 二意云云○聖人之道峻極于天只是充塞天地底
 意思○禮儀三百威儀三千優優大哉皆是天道流
 行發見為用處○禮儀三百威儀三千一事不可欠
 闕才闕一事便是於全體有虧佛氏之學只說道無
[015-38a]
 不存無適非道只此便了若有一二事不著亦不妨
 ○廣大似所謂理一精微似所謂分殊○聖人事事
 著實禮樂刑政文為制度觸處都是體用動静互換
 無端都無少許空闕處○問致廣大章句以為不以
 一毫私意自蔽極髙眀是不以一毫私欲自累何也
 曰此心本廣大若有一毫私意蔽之便狹小此心本
 髙眀若有一毫私欲累之便卑汚若能不以私意自
 蔽則其心廣闊都無此疆彼界底意思自然能致廣
[015-38b]
 大不以私欲自累則其心峻潔決無浮下昏冥底意
 思自然能極髙眀因舉張子曰陽眀勝則徳性用隂
 濁勝則物欲行○問尊徳性而道問學行意在先擇
 善而固執之知意又在先如何曰此便是互相為用
 處○大哉聖人之道云云是言道之大處禮儀威儀
 是言道之細處只章首便分兩節來故下文五句又
 相因尊徳性至敦厚此上一截便是渾淪處道問學
 至崇禮此是下一截便是詳宻處道體之大者直是
[015-39a]
 難守細處又難窮究若有上一截而無下截只道是
 我渾淪更不務致知則茫然無覺若有下一截而無
 上截只管要纎悉皆知更不去行則又空無所倚○
 有一般人實是篤厚淳朴然或箕踞不以為非便是
 不崇禮只管去理㑹禮文而不篤厚則又無以居之
 所以忠信之人可以學禮便是敦厚以崇禮底意○
 道體之大無窮而於其間文理宻察有不可以毫釐
 差者此聖賢之語道所以既言發育萬物峻極于天
[015-39b]
 以形容其至大而又必曰禮儀三百威儀三千以該
 悉其至微而其指示學者修徳凝道之功所以既曰
 致其廣大而又必曰盡其精微也近世之言道者則
 不然其論大抵樂渾全而忌剖析喜髙妙而畧細微
 其於所謂廣大者則似之而於精微則不察則其所
 謂廣大者亦未易以議其全體之眞也○古之君子
 尊徳性矣而必曰道問學致廣大矣而必曰盡精微
 極髙眀矣而必曰道中庸温故知新矣而必曰敦厚
[015-40a]
 崇禮蓋不如是則所學所守必有偏而不備之處惟其
 如是故居上不驕為下不倍有道足以興無道足以容
 而無一偏之蔽也○或謂尊徳性至崇禮六句不必以
 存心致知為分蓋道之在天下至大而無外至小而無
 間尊徳性者存心養性之功道學問者致知格物之事能
 存心養性矣而未能格物以致知則其於道必有不盡者
 下四句亦然雖大而窮理未精不足以盡道造理雖髙而
 行事未合乎中不足以盡道已學而用功不繼質厚而守
[015-40b]
 禮不嚴皆不足以盡道故必内外本末粗細顯微交致
 其功然後於道體之大者無不到其細者亦無所遺至
 徳謂此五者不如是則至道不凝也此説與章句少異
 姑存之○南軒記時習之室曰中庸曰茍不至徳至道
 不凝徳道至於凝則斯能有之矣惟至徳可以凝道古
 之人禮儀三百威儀三千君臣父子夫婦朋友之際洒
 掃應對獻酧交酢以至於坐立寢食之間無一而不在
 徳焉至纎至悉也所以成其天理而已蓋毫釐之間不
[015-41a]
 至則毫釐之間天理不在故學而時習之無時而不
 習也念念不忘天理也此所以至徳以凝道也及其
 久也融然無間渙然和順而内外精粗上下本末功
 用一貫無餘力矣○按此雖為時習而言然於此章
 之義有所發眀故附焉
曹交問曰人皆可以為堯舜有諸孟子曰然
 趙氏曰曹交曹君之弟也人皆可以為堯舜疑古語
 或孟子所嘗言也
[015-41b]
交聞文王十尺湯九尺今交九尺四寸以長食粟而已
如何則可
 曹交問也食粟而已言無他材能也
曰奚有於是亦為之而已矣有人於此力不能勝一匹
雛則為無力人矣今曰舉百鈞則為有力人矣然則舉
烏獲之任是亦為烏獲而已矣夫人豈以不勝為患哉
弗為耳
 匹字本作鴄鴨也從省作匹禮記說匹為鶩是也烏
[015-42a]
 獲古之有力人也能舉移千鈞
徐行後長者謂之弟疾行先長者謂之不弟夫徐行者
豈人所不能哉所不為也堯舜之道孝弟而已矣
 陳氏曰孝弟者人之良知良能自然之性也堯舜人
 倫之至亦率是性而已豈能加毫末於是哉楊氏曰
 堯舜之道大矣而所以為之乃在夫行止疾徐之間
 非有甚髙難行之事也百姓葢日用而不知耳
子服堯之服誦堯之言行堯之行是堯而已矣子服桀
[015-42b]
之服誦桀之言行桀之行是桀而已矣
 言為善為惡皆在我而已詳曹交之問淺陋粗率必
 其進見之時禮貌衣冠言動之間多不循理故孟子
 告之如此兩節云
曰交得見於鄒君可以假館願畱而受業於門
 假館而後受業又可見其求道之不篤
曰夫道若大路然豈難知哉人病不求耳子歸而求之
有餘師
[015-43a]
 言道不難知若歸而求之事親敬長之間則性分之
 内萬理皆備隨處發見無不可師不必畱此而受業
 也○曹交事長之禮既不至求道之心又不篤故孟
 子敎之以孝弟而不容其受業蓋孔子餘力學文之
 意亦不屑之敎誨也○問云云曰楊氏之說有曰佛
 者龎藴有神通并妙用運水及般柴此乃自得之言
 最為達理但其言周遮便要通徹亦須把來做一件
 事若孟子之言則無適不然矣愚竊惑之夫釋氏之
[015-43b]
 言偶與聖賢相似者多矣但其本不同則雖相似而
 實相反也蓋如此章孟子之言均是行也而一疾一
 徐其間便有堯桀之異是乃物則民彞自然之實理
 而豈人之所能為哉若釋氏之言則但能運水般柴
 則雖倒行逆施亦無所適而不可矣何必徐行而後
 可以為堯哉蓋其學以空為眞以理為障而以縱横
 作用為竒特故與吾儒之論正相南北至於如此今
 不察焉而以達理自得稱之至語其病則以為特在
[015-44a]
 於周遮著意而已如此則是凡為佛者去此二病而
 遂與吾學不殊也程子有言以吾觀於釋氏句句同
 事事合然以其本之不正是以卒無一事之同正謂
 此爾或問於胡文定公曰禪者以拈槌竪拂為妙用
 如何公曰以此為用用而不妙須是動容周旋中禮
 始是妙用處求之楊氏之言其得失可見矣
    右專言道
   徳
[015-44b]
易大畜彖曰大畜剛健篤實輝光日新其徳
 程子曰以卦之才徳而言也乾體剛健艮體篤實人
 之才剛健篤實則所蓄能大充實而有輝光畜之不
 已則其徳日新○乾四徳見前諸卦象之言徳者皆
 别見
恒九三不恒其徳或承之羞貞吝
 程子曰三陽爻居陽位處得其位是其常處也乃志
 從於上六不唯隂陽相應風復從雷於恆處而不處
[015-45a]
 不恆之人也其徳不當則羞辱或承之謂有時而至
 也貞吝固守不恆以為恆豈不可羞吝乎
象曰不恆其徳无所容也
 人既无常何所容處
論語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無恆不可以作巫醫善夫
 朱子曰南人南國之人恆常久也巫所以交鬼神醫
 所以寄死生故雖賤役而尤不可以無常孔子稱其
 言而善之
[015-45b]
不恆其徳或承之羞子曰不占而已矣
 南軒曰謂理之必然不待占而可知也
子曰徳不孤必有鄰
 朱子曰鄰猶親也徳不孤立必以類應故有徳者必
 有其類從之如居之有鄰也○南軒曰徳立於已則
 衆善從之其為不孤蓋理之必然如善言之集良朋
 之來皆所謂有鄰也語其至則天下歸仁亦是也○
 易敬義立而徳不孤又是一義見本篇
[015-46a]
子曰由知徳者鮮矣
 朱子曰徳謂義理之得於巳者非巳有之不能知其
 意味之實也○南軒曰知徳者鮮以其踐履之未至
 故不能眞知其味夫子以此告子路使之勉進於徳
 而不以聦眀彊力為可恃也
子張問崇徳辨惑子曰主忠信徙義崇徳也
 朱子曰主忠信則本立徙義則日新
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
[015-46b]
 愛惡人之常情也然人之生死有命非可得而欲也
 以愛惡而欲其生死則惑矣既欲其生又欲其死則
 惑之甚也○楊氏曰堂堂乎張也難與並為仁矣則
 非誠善補過不蔽於私者故告之如此○或問崇徳
 辨惑何以有是目而子張樊遲皆以為問也曰胡氏
 以為或古有是言或世有是名聖人標而出之使諸
 弟子隨其所欲知思其所未達以為入道之門戸也
 其說得之矣曰主忠信徙義之所以為崇徳何也曰
[015-47a]
 主忠信則其徙義也有地而可㨿能徙義則其主忠
 信也有用而日新内外本末交相培養此徳之所以
 日積而益髙也曰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既欲其
 生又欲其死所以為惑者何也曰溺於愛惡之私而
 以彼之死生定分為可以隨已之所欲且又不能自
 定而一生一死交戰於胷中虚用其力於所不能必
 之地而實無所損益於彼也可不謂之惑乎○南軒
 曰崇徳辨惑修身之切務也以忠信為主而見義則
[015-47b]
 徙焉則本立而日新徳之所以崇也不主忠信則無
 徙義之實不能徙義則所主亦有時而失其理矣二
 者蓋相須也○愚按欲生欲死必有所為而言所以
 箴子張之失也
樊遲從遊於舞雩之下曰敢問崇徳修慝辨惑
 胡氏曰慝之字從心從匿蓋惡之匿於心者修者治
 而去之
子曰善哉問
[015-48a]
 朱子曰善其切於為巳
先事後得非崇徳與攻其惡無攻人之惡非修慝與一
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親非惑與
 先事後得猶言先難後獲也為所當為而不計其功
 則徳日積而不自知矣專於治已而不責人則已之
 惡無所慝矣知一朝之忿為甚微而禍及其親為甚
 大則有以辨惑而懲其忿矣樊遲麄鄙近利故告之
 以此三者皆所以救其失也○范氏曰先事後得上
[015-48b]
 義而下利也人唯有利欲之心故徳不崇唯不自省
 已過而知人之過故慝不修感物而易動者莫如忿
 忘其身以及其親惑之甚者也惑之甚者必起於細
 微能辨之於早則不至於大惑矣故懲忿所以辨惑
 也○南軒曰先其所事而不計其得此徳所以崇也
 若先有求得之心反傷於徳矣○愚按范氏以利欲
 為得與先難後獲異而集註兼取之蓋並存兩說也
子曰鄉原徳之賊也
[015-49a]
 朱子曰鄉者鄙俗之意原與愿同荀子原慤註作愿
 是也鄉原者鄉人之愿者也蓋其同流合汚以媚於
 世故在鄉人之中獨以原稱夫子以其似徳而反亂
 乎徳故以為徳之賊而深惡之
萬章問曰孔子在陳曰盍歸乎來吾黨之士狂簡進取
不忘其初孔子在陳何思魯之狂士
 盍何不也狂簡謂志大而畧於事進取謂求望髙逺
 不忘其初謂不能改其舊也此語與論語少異
[015-49b]
孟子曰孔子不得中道而與之必也狂獧乎狂者進取
獧者有所不為也孔子豈不欲中道哉不可必得故思
其次也
 論語道作行獧作狷有所不為者知耻自好不為不
 善之人也
敢問何如斯可謂狂矣曰如琴張曽晳牧皮者孔子之
所謂狂矣
 琴張名牢字子張子桑戸死琴張臨其喪而歌季武
[015-50a]
 子死曽晳倚其門而歌牧皮未詳
何以謂之狂也曰其志嘐嘐然曰古之人古之人夷考
其行而不掩焉者也
 嘐嘐志大言大也重言古之人見其動輒稱之不一
 稱而已也夷平也掩覆也言平考其行而不能覆其
 言也程子曰曽晳言志而夫子與之蓋與聖人之志
 同便是堯舜氣象也特行有不掩焉耳此所謂狂也
狂者又不可得欲得不屑不潔之士而與之是獧也是
[015-50b]
又其次也
 此因上文所引遂解所以思得獧者之意狂有志者
 也獧有守者也有志者能進於道有守者不失其身
 屑潔也
孔子曰過我門而不入我室我不憾焉者其惟鄉原乎
鄉原徳之賊也曰何如斯可謂之鄉原矣曰何以是嘐
嘐也言不顧行行不顧言則曰古之人古之人行何為
踽踽涼涼生斯世也為斯世也善斯可矣閹然媚於世
[015-51a]
也者是鄉原也
 踽踽獨行不進之貌涼涼薄也不見親厚於人也鄉
 原譏狂者曰何用如此嘐嘐然行不掩其言而徒毎
 事必稱古人邪又譏狷者曰何必如此踽踽涼涼無
 所親厚哉人既生於此世則但當為此世之人使當
 世之人皆以為善則可矣此鄉原之志也閹如奄人
 之奄閉藏之意也媚求悅於人也孟子言此深自閉
 藏以求親媚於世是鄉原之行也
[015-51b]
萬章曰一鄉皆稱原人焉無所往而不為原人孔子以
為徳之賊何哉曰非之無舉也刺之無刺也同乎流俗
合乎汙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亷潔衆皆悅之自以為
是而不可與入堯舜之道故曰徳之賊也
 呂侍講曰言此等之人欲非之則無可舉欲刺之則
 無可刺也流俗者風俗頽靡如水之下流衆莫不然
 也汙濁也非忠信而似忠信非亷潔而似亷潔
孔子曰惡似而非者惡莠恐其亂苗也惡佞恐其亂義
[015-52a]
也惡利口恐其亂信也惡鄭聲恐其亂樂也惡紫恐其
亂朱也惡鄉原恐其亂徳也
 孟子又引孔子之言以眀之莠似苖之草也佞才智
 之稱其言似義而非義也利口多言而不實者也鄭
 聲淫樂也樂正樂也紫間色朱正色也鄉原不狂不
 獧人皆以為善有似乎中道而實非也故恐其亂徳
君子反經而已矣經正則庶民興庶民興斯無邪慝矣
 反復也經常也萬世不易之常道也興興起於善也
[015-52b]
 邪慝如鄉原之屬是也世衰道微大經不正故人人
 得為異說以濟其私而邪慝並起不可勝正君子於
 此亦復其常道而已常道既復則民興於善而是非
 眀白無所囘互雖有邪慝不足以惑之矣○南軒曰
 道以中為貴然中道而立為難故非極髙眀則不能
 以道中庸孔子固欲中道者而與之惟其難得故思
 其次狂者所知進於髙逺獧者所守執之堅介嘐嘐
 然曰古之人古之人以古之聖賢為慕者以其知足
[015-53a]
 以及之也至於考其所行則有未能掩其言者以其
 言之髙行有所未能踐故耳中庸所謂知者過之其
 狂者歟賢者過之其獧者歟云云鄉原自以為是惟
 其自以為是此其所以終為鄉原不可反也堯舜之
 道大中至正天理之存乎人心者也此所謂善也若
 鄉原之所謂善則出於一巳之私竊中庸之名而已
 異端之於正道如黑之與白本不足以賊徳其如道
 之不眀世俗之見易以惑溺故以為徳之賊也云云
[015-53b]
 經者天下之常理中之見於庸者也君臣父子兄弟
 朋友勅而惇之而其倫有序仁義禮智推而達之而
 其道不窮所謂經也惟人背而去之莫知所止故君
 子反經以為民極經正則民興於善而邪慝自不能
 作此中庸之所以為至也帝王之所以治孔子之所
 以敎不越於反經而已矣○黄氏曰徳者務合乎理
 者也鄉原求媚於世則不必皆合乎理而委曲遷就
 似乎理而實非理使人之為善者莫知乎理之正是
[015-54a]
 天下之正理反為鄉原所害也如亷潔理之正也鄉
 原不欲為亷潔以異俗故亦同乎汙俗而外為說以
 自蓋使人視之似亷潔而實非亷潔而反以害亷潔
 之正也故貪夫不足以害亷惟假亷者乃所以害夫
 亷夫子所以深惡之也
子曰道聽而塗說徳之棄也
 朱子曰雖聞善言不為己有是自棄其徳也○王氏
 曰君子多識前言往行以畜其徳道聽塗說則棄之
[015-54b]
 矣○南軒曰聞善者存而體之則其徳畜聚若徒以
 資談說而已則於徳何有哉是棄之也
子曰巧言亂徳小不忍則亂大謀
 朱子曰巧言變亂是非聽之使人喪其所守小不忍
 如婦人之仁匹夫之勇皆是蓋婦人之仁不能忍其
 愛匹夫之勇不能忍其暴其為不忍一也
子夏曰大徳不踰閑小徳出入可也
 朱子曰大徳小徳猶言大節小節閑闌也所以止物
[015-55a]
 之出入言能先立乎大者則小節雖或未盡合理亦
 無害也呉氏曰此章之言不能無弊學者詳之○呉
 氏謂此章不能無弊學者正不可以此自恕一以小
 差為無害則於大節必將有枉㝷而直尺者矣○問
 伊川謂小徳如援溺之事如何曰援溺事却是大處
 嫂溺不援是豺狼這處是當做更有甚麽出入○子
 夏之說自有病只是他力量有行不及處然既是有
 力不及處不免有些子小小事放過者已是不是豈
[015-55b]
 可謂之可也蓋子夏為人不及其質亦弱夫子亦每
 提他如女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無欲速無見小利
 之類○南軒曰大徳大體也小徳萬目也君子所存
 大體固有定至其酧酢之際用權以取中初無一定
 之勢然未嘗不同歸焉如可以取可以無取可以與
 可以無與之類是也然而斯言以大徳不踰閑為本
 必大徳不踰閑而後小徳可以出入蓋未嘗不在其
 閑之中故曰可也不然本之不立而謂出入為可是
[015-56a]
 小人之無忌憚而已○南軒說甚善然非子夏本意
 姑存之
中庸小徳川流大徳敦化此天地之所以為大也
 朱子曰小徳者全體之分大徳者萬殊之本川流者
 如川之流脈絡分眀而往不息也敦化者敦厚其化
 根本盛大而出無窮也此言天地之道○以天地言
 之則髙下散殊者小徳之川流於穆不已者大徳之
 敦化以聖人言之則物各付物者小徳之川流純亦
[015-56b]
 不已者大徳之敦化也○大徳是那敦化底小徳是
 流出那敦化底這便如忠恕忠便是做那恕底恕便
 是流出那忠來底如中和中便是大徳敦化和便是
 小徳川流自古亘今都只是這一个道理聖人做出
 許多禮樂法度功勲事業只是這个道理做出來○
 輯畧程子曰川流是日用處大徳是存主處如俗言
 敦本之意又曰大徳敦化於化育處敦本也小徳川
 流日用處也此言仲尼與天地合徳○張子曰接物
[015-57a]
 處皆是小徳統㑹處便是大徳
樂記禮樂皆得謂之有徳徳者得也
鄉飲酒義徳也者得於身也故曰古之學術道者將以
得於身也
 程子曰得之於身謂之有徳自然見面盎背四體不
 言而喻豈待勉强也又曰徳者得也須是實到這裡
 方得○以上言徳所指不同其實一也宜參繹之
書臯陶曰都亦行有九徳亦言其人有徳乃言曰載采
[015-57b]
采禹曰何臯陶曰寛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亂而敬擾而
毅直而温簡而亷剛而塞强而義彰厥有常吉哉
 程子曰九徳最好○張氏曰自寛至强皆天資自栗
 至義皆學力任性以行非過則不及以學輔之則為
 有用之徳○愚按此所謂氣質之性也蘇氏曰横流
 而濟曰亂故才過人可以濟大難者曰亂亂臣十人
 是也又曰徳惟一動罔不吉故常於是徳然後為吉
 也○林氏曰一徳之常如霍光可謂有濟亂之才矣
[015-58a]
 而在漢武左右小心謹敬出入殿門進止有常處郎
 僕射竊識視之不失尺寸者二十餘年此亂而敬之
 有常者武帝彰而用之遂能擁昭立宣況於九徳咸
 事其效宜何如哉○陳氏曰常者徳之所安也人固
 有勉强矯拂亦足以欺人者能矯拂於暫而不能矯
 拂於久能矯拂於一時而不能矯拂於歳月惟其安
 而非有所勉强矯拂者乃徳之常也至於常則不變
 矣朝夕如此窮達如此變故如此而其徳曽不少變
[015-58b]
 人主得斯人而彰顯之國之福也○蔡氏曰寛而栗
 云云而轉語辭正言而反應者所以眀其徳之不偏
 皆指其成徳之自然非以彼濟此之謂愚按張氏以
 學力言蔡氏以成徳言二說不同蓋嘗思之徳不待
 學而成者生知安行者也自非聖人其氣質必有所
 偏學以治之然後能復其性之全故舜命䕫典樂以
 敎胄子直而温寛而栗剛而無虐簡而無傲正此意
 也○又九徳之訓諸家各有得失今取其長合為一
[015-59a]
 說蓋寛洪者易失於疎闊必以縝宻濟之栗木性之
 最宻者也柔順者易流於委靡必以植立濟之謹愿
 者未必能恭肅有辨治之才者未必能敬謹馴順之
 人少果毅徑直之人少温和簡者多務大體未必事
 亷隅剛者或出血氣未必能篤實强者見事勇為未
 必能合義學以成徳則無一偏之失柔而立剛而塞
 雖各為一徳然寛也愿也擾也簡也皆近柔故以栗
 以恭以毅以亷濟之皆剛之屬也亂也直也强也皆
[015-59b]
 近剛故以敬以温以義濟之皆柔之屬也此臯陶為
 禹陳知人之法也
日宣三徳夙夜浚眀有家日嚴祇敬六徳亮采有邦翕
受敷施
 蔡氏曰宣眀也三徳六徳者九徳之中有其三有其
 六也浚治也亮亦眀也有家大夫也有邦諸侯也浚
 眀亮采皆言邦家政事眀治之義氣象則有大小之
 不同三徳而為大夫六徳而為諸侯以徳之多寡職
[015-60a]
 之大小槩言之夫九徳有其三固不可有怠心必日
 宣而充廣之而使之益以著九徳有其六尤不可有
 忽心必日嚴而祇敬之而使之益以謹也翕合也徳
 之多寡雖有不同人君惟能合而受之布而用之如
 此則九徳之人咸事其事而浚乂皆在其官以天下
 之才任天下之治唐虞之朝下無遺才而上無廢事
 者良以此也師師相師法也言百僚皆相師法而百
 工皆及時以趨事也百僚百工皆謂百官言其人之
[015-60b]
 相師則曰百僚言其人之趨事則曰百工其實一也
 撫順也五辰四時也木火金水王於四時而土則寄
 旺於四季也凝成也言百工趨時而衆功皆成也
書立政曰古之人廸惟有夏乃有室大競籲尊上帝廸
知忱恂于九徳之行
 蘇氏曰夏后氏之世王室所以大强者以求賢為事
 天之實也○林氏曰廸知其忱恂是其心誠安於此
 而無所矯偽於其間故可以信其誠有是徳不然則
[015-61a]
 有以聲音笑貌而為之者矣○蔡氏曰廸知者蹈知
 而非茍知也忱恂者誠信而非輕信也以上論九徳
伊尹作咸有一徳
 呂氏曰自古以來聖賢入道各有自得處在堯舜禹
 謂之執中在伊尹謂之一徳在孔子謂之忠恕在子
 思謂之中庸在孟子謂之仁義皆所以發眀前聖所
 未眀處太甲悔過既力故伊尹以入道極處告之
曰惟尹躬暨湯咸有一徳又曰終始惟一時乃日新又
[015-61b]
曰徳惟一動罔不吉徳二三動罔不凶
 無垢張氏曰一者天理故無往而不吉二三者人欲
 故無往而不凶
又曰徳無常師主善為師善無常主協于克一
 朱子曰伊尹告太甲許多語言句句是天理○横渠
 曰徳主天下之善善原天下之一說得極好蓋從一
 中流出者無有不善所以伊尹曰常厥徳曰庸徳曰
 一徳常也庸也一也只是一理○又曰此四句三節
[015-62a]
 一節𦂳似一節徳且是大體說有吉徳有凶徳必主
 于善始為吉耳善亦且是大體說惟是協于克一是
 乃為善蓋善因一而後定也徳以事言善以理言一
 以心言大抵此篇精神全在㡬个一字上此心才一
 便終始不變而有常協字雖訓合乃是以此合彼之
 合非已相合之合與禮記協于分藝書協時月正日
 之協同義蓋若揆度參騐之意耳○南軒曰自虞書
 精一之外惟此語最親切○又曰徳者善之總稱善者
[015-62b]
 徳之實行一者其本原統語其運則無息語其體則
 并包而無遺也○咸有一徳○此章言一徳
書洪範六三徳一曰正直二曰剛克三曰柔克平康正
直彊弗友剛克爕友柔克沉潛剛克髙眀柔克
 蘇氏曰不剛不柔曰正直張氏曰三徳即皇極之見
 於用者呂氏曰正直言皇極本體剛柔言皇極之用
 愚按平康正直三句孔氏謂世平安用正直治之世
 强禦不順以剛治之世和順以柔治之此說為善所
[015-63a]
 謂因時而施之者也杜氏曰沉潛猶滯溺也髙眀猶
 亢爽也言各當以剛柔勝其本性乃能成全此說為
 近所謂因人而施之者也上三句以時言下二句以
 人言蓋治其過不及而歸之中者君師之職故曰乂
 用三徳沉潛髙眀本皆美質但深沉者易偏于柔故
 濟之以剛杜氏滯溺之訓恐非先儒於此章多異說
 自孔安國從左氏傳以髙眀為天沉潛為地謂地雖
 柔亦有剛克能出金石天為剛徳亦有柔克不干四
[015-63b]
 時喻臣當執剛以正君君當執柔以綱臣不知此疇
 曰乂用則皆治人之事若君臣以剛柔相濟則治巳
 之事矣故今獨取杜氏之說而蔡氏有曰平康正直
 無事乎矯拂者也彊弗友剛克以剛克剛也燮友柔
 克以柔克柔也沉潛剛克以剛克柔也髙眀柔克以
 柔克剛也平直之用一而剛柔之用四也聖人撫世
 酧物因時制宜三徳迭用陽以舒之隂以歛之執其
 兩端用其中於民所以納天下民俗於皇極者蓋如
[015-64a]
 此其說亦善故附見焉○呂刑惟敬五刑以成三徳
 ○又左氏昭十二年南蒯將叛筮遇坤之比曰黄裳
 元吉以為大吉也示子服惠伯曰即欲有事何如惠
 伯曰吾嘗學此矣忠信之事則可不然必敗外强内
 温忠也和以率貞信也故曰黄裳元吉黄中之色也
 裳下之餙也元善之長也中不忠不得其色下不共
 不得其餙事不善不得其極外内唱和為忠率事以
 供為共供養三徳為善非此三者弗當杜氏曰三徳
[015-64b]
 謂正直剛克柔克也東萊呂氏曰正義云剛則抑之
 柔則進之以志意供給長養使合於中道今姑從之
 此章言三徳○中庸言三達徳已見前
    右專言徳
   徳行
書旅其末曰嗚呼夙夜罔或不勤不矜細行終累大
徳為山九仞功虧一簣
 孔氏曰輕忽小物積害毁大故君子謹其微○王氏
[015-65a]
 曰大徳細行之積也○愚按武王大聖人也西旅貢
 初未之受召公恐其恃大徳而忽細行以獻
 受為無損故豫戒之如此蓋積行而成徳猶累土而
 成山一行失則全體皆失亦猶一簣虧而全功俱虧
 也彼以聖人而猶致其謹今人未有寸善則曰吾知
 顧其大不暇恤其細可乎哉
周禮大司徒以鄉三物敎萬民而賓興之一曰六徳知
仁聖義忠和二曰六行孝友睦婣任恤
[015-65b]
 鄭氏曰知眀於事仁愛人以及物聖通而先識義能
 斷時宜忠言以中心和不剛不柔善於父母為孝善
 於兄弟為友睦親於九族婣親於外親任信於友道
 恤賑於憂貧者
三曰六藝禮樂射御書數
 愚按三物之敎先以徳行而次以六藝即孔子行有
 餘力則以學文之意○又程子答學者問書忠和作
 中和蓋大司徒下文云云敎之中敎之和不應此獨
[015-66a]
 為忠故也
師氏以三徳敎國子一曰至徳以為道本二曰敏徳以
為行本三曰孝徳以知逆惡敎三行一曰孝行以親父
母二曰友行以尊賢良三曰順行以事師長
 鄭氏曰徳行内外之稱在心為徳施之為行○朱子
 曰至徳者誠意正心端本清原之事道則天人性命
 之理事物當然之則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術也
 敏徳者强志力行崇徳廣業之事行則理之所當為
[015-66b]
 有可見之迹也孝徳者尊祖愛親不㤀其所由生之
 事知逆惡則以得於已者篤實深固有以眞知彼之
 逆惡而自不忍為者也○又曰至徳云云眀道先生
 以之敏徳云云司馬温公以之孝徳云云則趙無愧
 徐節孝之徒是也凡此三者雖曰各以其材品之髙
 下資質之所宜而敎之然亦未有專務其一而可以
 為成人者也是以列而言之以見其相須為用而不
 可偏廢之意其又曰敎三行何也曰徳也者得於心
[015-67a]
 而無所勉者也行則其所行之法而已不本之以其
 徳則無所自得而行不能以自修不實之以其行則
 無所持循而徳不能以自進是以既敎之以三徳而
 必以三行繼之則雖其至末至粗亦無不盡而徳之
 修也不自覺矣或曰三徳之敎大學之學也三行之
 敎小學之學也○愚按孝徳者躬行孝道而實有得
 焉者也惟其實有是徳故於事親之道有一毫之未
 順則知其為逆有一毫之未善則知其為惡凜凜焉
[015-67b]
 唯恐其犯之也世之不孝其親者豈自知其為逆惡
 哉知之則不肯為之矣然所謂逆惡者非必如法令
 所指五逆十惡之類也於事親之道茍有所違背焉
 皆逆且惡也為人子者其可忽諸
易象曰山下出泉䝉君子以果行育徳
 程子曰山下出泉出而遇險未有所之䝉之象也若
 人䝉穉未知所適也君子觀䝉之象以果行育徳觀
 其出而未能通行則以果決其所行觀其始出未有
[015-68a]
 所向則以養育其眀徳○南軒䝉齋銘曰下坎上艮
 其卦曰䝉其䝉伊何源泉在中泉之始行其行未達
 雖則未達而理孰遏君子體之于以果行黽勉在中
 動畏天命泉之始萌其勢則止止乃日澄源源曷已
 君子體之于以育徳篤敬不逾静保天則惟養於中
 大本攸立惟敏於外達道攸飭内外交修相須以成
 久而有常則能日新又曰䝉之義蓋謂泉始出而遇
 險未有所之如人䝉穉未有所適貴於果行育徳充
[015-68b]
 而達之也育徳之義尤當深體愚按䝉象之義南軒
 得之蓋泉之始出也涓涓之微壅於沙石豈能遽達
 哉惟其果決必行雖險不避故終能流而成川然使
 其源之不深則其行雖果而易以竭艮之象山也其
 徳止也山惟其静止故泉源之出者無窮有止而後
 有行也君子觀䝉之象果其行如水之必行育其徳
 如水之有本則其體盛大而其用周流矣夫徳者行
 之自出行者徳之所形體用之謂也有體而後有用
[015-69a]
 所養者厚則其應不窮中庸曰溥博淵泉而時出之
 又曰小徳川流大徳敦化皆此義也
象曰水洊至習坎君子以常徳行習敎事
 程子曰坎為水水流仍洊而至兩坎相習水流仍洊
 之象也水自涓滴至于尋丈至于江海洊習而不驟
 者也其因勢就下信而有常故君子觀坎水之象取
 其有常則常久其徳行人之徳行不常則偽也故當
 如水之有常取其洊習相受則以習熟其敎令之事
[015-69b]
 夫發政行敎必使民熟於聞聽然後能從故三令五
 申之若驟告未喻遽責其從雖嚴刑以驅之不能也
 故常如水之洊習○朱子曰治已治人皆必重習然
 後熟而安之
象曰澤上有水節君子以制數度議徳行
 程子曰澤之容水有限過則盈溢是有節故為節也
 君子觀節之象以制立數度凡物之大小輕重髙下
 之質皆有數度所以為節也數多寡度法制議徳行
[015-70a]
 者存諸中為徳發於外為行人之徳行當義則中節
 議謂商度求中節也
乾文言曰君子以成徳為行日可見之行也潛之為言
也隠而未見行而未成是以君子弗用也
 此釋潛龍勿用之義○程子曰徳之成其事可見者
 行也徳成而後可施於用初方潛隠未見其行未成
 未成未著也是以弗用○徳行恒易恒簡見後乾坤
 篇
[015-70b]
    右兼言徳行
   徳業
易大傳乾以易知坤以簡能易則易知簡則易從易知
則有親易從則有功有親則可久有功則可大可久則
賢人之徳可大則賢人之業
 朱子曰乾健而動即其所知便能始物而無所難故
 以為易而知大始坤順而静凡其所能皆從乎乾而
 不自作故以為簡而作成物人之所為如乾之易則
[015-71a]
 其心眀白而人易知如坤之簡則其事要約而人易
 從易知則與之同心者多故有親易從則與之協力
 者衆故有功有親則一於内故可久有功則兼於外
 故可大徳謂得於已者業謂成於事者上言乾坤之
 徳不同此言人法乾坤之道至此則可以為賢矣
顯諸仁藏諸用鼓萬物而不與聖人同憂盛徳大業至
矣哉
 朱子曰顯謂自内而外也仁謂造化之功徳之發也
[015-71b]
 藏謂自外而内也用謂機緘之妙業之本也程子曰
 天地无心而成化聖人有心而無為
富有之謂大業日新之謂盛徳
 張子曰富有者大無外日新者久無窮○朱子曰盛
 徳大業以下都是說易之理不是指聖人○先說个
 富有方說日新此與說宇宙相似先是有這物事方
 始相連相續去○愚按此雖言易之理然易也天地
 也聖人也一而已矣生物無窮天地之大業也運行
[015-72a]
 不息天地之盛徳也功及萬世聖人之大業也終始
 日新聖人之盛徳也學者有志於進徳修業者亦必
 以天地聖人為法蓋非富有不可以言大業非日新
 不可以言盛徳故别而著之於此
子曰易其至矣乎夫易聖人所以崇徳而廣業也知崇
禮卑崇效天卑法地
 朱子曰窮理則知崇如天而徳崇循理則禮卑如地
 而業廣
[015-72b]
乾文言九三曰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无咎何謂也
子曰君子進徳修業忠信所以進徳也修辭立其誠所
以居業也知至至之可與㡬也知終終之可與存義也
是故居上位而不驕在下位而不憂故乾乾因其時而
惕雖危无咎矣
 程子曰三居下之上而君徳已著將何為哉唯進徳
 修業而已内積忠信所以進徳也擇言篤志所以居
 業也知至至之致知也求知所至而後至之知之在
[015-73a]
 先故可與幾所謂始條理者知之事也知終終之力
 行也既知所終則力進而終之守之在後故可與存
 義所謂終條理者聖之事也此學之始終也君子之
 義如是故知處上下之道而無驕憂不懈而知懼雖
 在危地而無咎也○朱子曰忠信主於心者無一念
 之不誠也修辭見於事者無一言之不實也雖有忠
 信之心然非修辭立誠則無以居之知至至之進徳
 之事知終終之居業之事所以終日乾乾而夕猶惕
[015-73b]
 若者以此故也可上可下不驕不憂所謂无咎也○
 知至是要知所至之地至之便是已到那地知終是
 知得合如此終之便須下終底工夫㡬是知之初方
 見得事㡬便須是至之存義是守得定方存得這義
 上至字是至處下至字是到那至處知終是終處終
 之是終之而不去蓋求必終于是而守之不去也
九四曰或躍在淵无咎何謂也子曰上下無常非為邪
也進退无恆非離羣也君子進徳修業欲及時也故无
[015-74a]

 程子曰或躍或處上下无常或進或退去就從宜非
 為邪枉非離羣類進徳修業欲及時耳時行時止不
 可常也故云或深淵龍之所安也在淵謂躍就所安
 之義或疑辭隨時而未可必也君子之順時猶影之
 隨形可離非道也○朱子曰内卦以徳學言外卦以
 時位言進徳修業九三備矣此則欲其及時而進也
 ○愚按乾卦皆聖人事而九三九四皆以進徳修業
[015-74b]
 為言蓋徳不進則退業不修則壊故堯競競舜業業
 周公坐而待旦孔子終日不食凡以此也然則學者
 奈何其不自力哉
    右兼言徳業
 
 
 
 西山讀書記卷十五
关于我们 | 收藏本站 | | 欢迎投稿 | 意见建议
Copyright ©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.
《国学大师》集成古典图书2万种28万卷约24亿字
沪ICP备15009860号